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武林旧事
 
浙大女教师群体中的朱良璧和德梦铁
来源:浙大档案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陈馨儿  日期:2024-06-07

浙江大学自建立以来,一直以卓越的教育质量和深厚的学术传统闻名于世。这所杰出学府之中群星璀璨,其中一群才华横溢,气质如兰的女教师们更是熠熠生辉。她们这些在岁月交替里印刻下自己不凡学术贡献和生活的知识女性们,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浙江大学的发展和众多学生的成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们或是科学巨擘,或是文科名师,或奋力活跃在科研一线,或潜心将知识播撒人间,在不同领域内探索作为,屡建功绩,为浙大书写下一幅幅华丽诗篇。 

微信图片_20240607153714.png

朱良璧(1913—2021) 

宁静坚韧,才华横溢

1913年11月,朱良璧出生于江苏金山县朱泾镇(现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小桥流水的温柔古镇赋予她秀美婉约的外表,安静温良的性格,还有骨子里那一股如松竹的坚韧与冲劲。朱良璧自小就对数学兴趣浓厚。19 岁那年,她凭优异成绩考进由中国著名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创立的浙江大学数学系。翻开《国立浙江大学一览》查阅“文理学院数学系1932级注 册学生名录”,以及“1932—1939年文理学院数学系学生毕业情况一览表”,可以看到:1932年,朱良璧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一年级8月入学 注册总共10位学生;1936年7月,朱良璧毕业,此时能够按学制时间如期毕业的仅有6位学生,可见朱良璧成绩之优异。

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绵延大江南北,燃至杭州, 国立浙江大学被迫踏上西迁之路。24岁的朱良璧毅然追随学校西迁,与 浙大数学风雨兼程。国立浙江大学初迁浙江於潜、建德,再迁江西吉安、 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往贵州遵义湄潭等地,途经浙、赣、湘、粤、 桂、闽、黔,行程2600余公里,历时两年,被后世称为“文军长征”。在路途上颠沛流离、缺衣少食的艰苦环境之中,朱良璧仍旧坚持潜心治学、钻研难题,产出了一系列优秀的科研成果,《关于傅立叶级数的一般部分和》一文被国际数学界顶尖期刊《数学年刊》1945年第4期刊发在首篇。这篇22页的文章内容关于在特定收敛条件下,傅立叶级数中部分项的求和运算。在当时,傅立叶级数绝对收敛问题是世界各国相关领域的热门方向,在当时的中国数学圈,也掀起了一股研究傅立叶级数的学术浪潮。据统计,1928—1950年期间,我国学者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傅立叶级数相关学术论文约93篇,其中来自浙江大学的成果有84篇,占比达90.32%。朱良璧的这篇论文便是其中之一。

微信图片_20240607153717.png

朱良璧《关于傅立叶级数的一般部分和》,

载于《数学年刊》1945年第46卷第4期 

之后,朱良璧相继在《数学新进展》(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数学学报》(Acta Mathematica)、《美国数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即国际顶级四大数学期刊上,全部发表过论文。朱良璧成为我国唯一一位在世界四大顶尖数学期刊上都发表过论文的女学者,更是唯一一位能和爱因斯坦同期发表论文的中国女数学家,她的名字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熠熠生辉。

心如止水,淡泊名利

淡泊名利,是朱良璧给学生、后辈留下的深刻印象。因为对数学共同的研究兴趣,朱良璧与陈建功于1943年在湄潭县结为夫妻。陈先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深耕研究、不谋名利,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朱良璧的全力支持和默默付出。在四十年代,朱良璧已被聘为讲师。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朱良璧被调入复旦大学,仍然担任讲师。1958年,陈建功到杭州大学担任副校长,朱良璧随之到杭州大学教授《高等数学》,还是担任讲师。 

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浙江省数学学会理事长王斯雷,是朱良璧的学生之一,他曾在朱良璧100岁时为其撰文《“没脾气的”朱先生》,文中写道:“朱先生到退休,在她的职称一栏里都还只是个讲师。后来,我们都退休了,在一次我们数学系退休教师聚会上有人提起了这件事,大家才知道,原来在我们那个时代朱先生就已经在国际顶级数学期刊《数学年刊》上发表了两篇论文,而如果把这个成绩放到现在,她或许可以申报成为院士了。而这一切都是为陈先生牺牲的。因为当时的陈先生已经是杭州大学的副校长,为了避嫌,陈先生把朱先生‘雪藏’了。但我们从来没有在朱先生那里听到一句抱怨的话。”在他的印象中,朱良璧从来没有和同事“红过脸”,对晚辈也极为照顾,默默提供帮助。朱良璧在职称名利上的淡泊随和和人际交往上的开阔胸襟,或者正是百岁长寿的秘方。

微信图片_20240607153725.png

数学系师生在文理学院教学大楼前草坪合影(摄于1937年4月)。

数学系师生在文理学院教学大楼前草坪合影(摄于1937年4月)。

前排左起:陆慧英、方淑姝、朱良璧、黄继武、苏步青、陈建功、朱叔麟、钱宝琮、曾炯、方德植、冯乃谦、周茂清。 

2021年11月23日,浙江大学官方发布讣告,朱良璧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1月20日在杭州逝世,享年108岁。讣告的最后如是写道:“作为一名数学家,朱先生始终追求纯粹、淡泊名利。她的学术成果在如今,一定可以申报更为高级的职称,但她却始终坚持作为一名普通讲师教书育人,没有过一句抱怨,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追求极致的数学世界,归于简朴的烟火生活,朱良璧先生历经风雨艰辛而始终葆有一颗平常心。大道至简、以德垂范,其言传身教,也在不断影响着家人、学生和身边的人,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和学风。先生虽已千古,但其‘大先生’的精神将在浙大数学后辈心中长存!新时代的浙大数学人将秉承陈苏精神,胸怀使命愿景,努力实现老师们的中国梦、数学梦!” 

微信图片_20240607153727.png

德梦铁(1903—1969) 

结缘中国,奉献终生

德梦铁的俄文全名叫做奥里格·燮妙诺夫娜(ОльгаС. емант),于1903年2月出生于拉脱维亚的一个犹太家庭。她毕业于里加大学,早年攻读文学、戏剧,通晓多国语言,除了母语俄语和希伯莱语外,还精通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等多国语言。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她满腹悲痛,无家可归。这时,来自一位前往中国收购毛皮的拉脱维亚皮货商人的一则招聘家庭教师的启事引起了她的注意,似乎是命运使然,德梦铁没有放过眼前的机会,应聘成功,只身从拉脱维亚奔赴张家口,从此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二战时期,德梦铁的父母和弟弟在集中营中被德国法西斯军队残忍杀害。 

随着日寇的大举入侵,国内战火屡屡升级,德梦铁随商人一家一路逃亡南下,到过天津、上海,并于1937年抵达长沙,应聘担任迁至长沙的军官外语学校的老师。国民党政府向西南撤退后,该校迁至遵义,与同期迁来的国立浙江大学成为邻校。命运的齿轮又缓缓开始转动,德梦铁出类拔萃的外语能力,引起了浙大外语系的注意,随即受聘到浙大外语系,成为工科学生们的德语老师。1942年,德梦铁又被调到设在湄潭的外文系教授英语、德语和法语。1949年,她又一手创办俄语专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俄语毕业学生,为浙大外文系增添新生活力。

微信图片_20240607153729.png

王琎先生与德梦铁女士结婚的纪念照

(摄于1943年冬) 

德梦铁对中国情有独钟,又念念不忘逝去的故国记忆,于是寄情学术,把古典诗词这一珍贵国粹翻译成俄语。因对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共同喜爱,德梦铁与化学系王琎教授喜结一段跨国良缘。王先生是1909年第一批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生,中国化学史和分析化学研究的开拓者。两位学者伉俪情深,共同为浙大奉献余生。 

“苏联妈妈”,刚柔并济

德梦铁对待教学严肃认真,一刻不松。到浙大工作之后,德梦铁主要教授二外德语和专业俄语。她忘我工作,诲人不倦,对学生的学习,总是严格要求,有时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化学系朱帼英老师回忆,德梦铁经常提问学生,一旦学生回答不出,就得一直站在那里,不让坐下。有时课堂上站着十来个学生。对于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培养,德梦铁亦是竭心尽力,每周都要花上两个半天的时间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检查教师的业余进修情况,对不满意的地方加以批评,毫不留情。德梦铁悉心而严格的指导培养起一批优秀的外语教师,浙大外文系也因此迅速成长起来。

德梦铁以情相教的独特教学法更是让学生们印象深刻。1952届俄语毕业生姚越秀,对德先生的教学法钦佩不已,因为她教俄语,学生不必刻意去死记硬背,那些内容会在“不知不觉中印入了脑海”,令学生“终生不忘”。她如此描绘德先生声情并茂的讲课:“开始上课时,她用英语讲解,她记忆力极好,教过的每个俄语,上课时都能用上,不许我们忘记,不到一个月就都用俄文讲解了。教读诗篇时,她把全班分为四个声部,......朗诵声此起彼伏,十分有趣,德先生十分投入地带领我们朗读时的丰富表情感染我们,使我们一下子进入了诗的境地......” 

微信图片_20240607153731.png

浙江省政府民政厅关于外籍教授德梦铁入籍的文书(1954年6月) 

在教学工作之外,德梦铁又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无论是在学业还是在生活上,都对学生们关怀备至。“苏联妈妈”是一众小孩子对德梦铁先生的称谓。在湄潭任教之时,德梦铁她常常把学生请到家,做一桌丰盛的异国大餐,跳起奔放的吉卜赛舞蹈。她常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辅导学生,并用自己的工资接济家境贫寒的学生,以免他们辍学。据顾惠生教授的回忆,他们1954届俄语班有个同学经济十分困难。他性格内向,发音不好,却写得一手好字。德梦铁先生就让他把同学们学过但容易忘记的单词写下来,贴在教室里,报酬由自己出资。这既促进了大家的学习,又缓解了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也不忘维护学生的自尊,用亦师亦母来形容她再合适不过了。1956届俄语毕业生徐步霄曾在一封信中回忆道:“我一直缅怀......既是严师又是慈母,不辞辛劳,呕心沥血,哺育我们的德先生。”并赋诗云:“秦望山峰连五云,不及严师授业恩。” 

国立浙江大学辉煌历史延逾百廿之久,这群女教师们的巾帼风采依然熠熠生辉。如今斯人己逝,斗转星移,但其“大先生”的精神早已化为永恒的珍宝,珍藏在一代又一代浙大学子的记忆里。她们不仅怀抱激情,学识丰盈,还具有让人佩服的才情与风骨,值得后人致以无限崇高之敬意。 

        (本文原载于《浙江大学馆藏档案》(2023))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西湖别墅系列|放庐 2025-01-21
古今西湖名人缘|弘伞募建华严塔 2025-01-21
缅怀周恩来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总理的第一次杭州之行 2025-01-13
百年前的杭城“小菜场” 2025-01-06
校史寻踪|浙江巡抚增韫为报省城开办中等工业学堂情形事奏折(1910年12月27日) 2025-01-0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