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人人都是悦读推荐官 | “钱…
阎步克:“同学们,这是我在北…
重磅图录「王陵秘色」|吴越国…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特别关注
 
灵隐山下的钱塘县治
人人都是悦读推荐官 | “钱…
“径中径又径”——读《径山志…
熟悉的陌生人
禹杭履迹
 
【余杭地名传说】建文帝车驾百丈关的传说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俞强  日期:2024-07-22

从明代开始,有关建文帝出亡的传说越来越多,其中在浙江余杭也有多个版本。特别是建文帝车驾过百丈关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话说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兵攻陷南京。建文帝本想殉国,被翰林院编修程济劝住。太监王钺拜献太祖高皇帝留下的一个红箱子,说是可在大难时应急。内有三张和尚度牒,三副袈裟,还有僧靴僧帽、一把剃刀、三十锭银子。度牒上写着“应文”“应能”“应贤”三个名字。箱底黄纸上用朱笔写着:“应文从鬼门出,余人从水关御沟出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是太祖请教刘伯温留下的锦囊。建文帝名“允炆”,即“应文”,吴王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随侍在侧,是为“应能”“应贤”,于是君臣约定今后以兄弟相称,暂狩江湖。当时另有齐氏、何氏、梁氏、郭氏、宋氏、顾氏等亲军及中书舍人诸官员誓愿随驾扈从,共有60余人。建文帝带上年仅6岁的太子朱文奎,与应能、应贤等9人从鬼门地道出走,其他人从水门或缒城而出。

出城之后已黄昏,几拨人先后来神乐观西房汇集,由道士王升接待将息一晚。次日,移至江宁一家水陆大粮店,占地颇广。这是明太祖布下的一处应变之所。店主马二公子原为刑部司务,靖难之役爆发后,即易名来粮店布局,店中杂役,俱是早先的宫中卫队亲信所扮。建文帝一行到来后,先在粮店更换微服暂住,商讨出行路线。

由于金川门事变发生后,朱棣入京称帝,十分残暴,大肆搜捕屠戮建文旧臣。京师旧僚与平民百姓惶惶不安,逃亡不计其数。但朱棣既已诡称建文帝自焚,无法公开诏令各地缉查,只得暗访搜寻。因此建文帝君臣稍得喘息之机,从容规划了几个方案。为了避免注目,扈从只留十数人,其他四五十人分散几组向西南湘赣云贵川先行,一是打前站,寻找安全落脚之地,同时察看有无地方忠臣,伺机东山再起。二是转移目标,相机透露一点行踪,营造疑阵。

曾为“靖难之役”出谋划策的主录僧姚广孝,看到朱棣行事如此暴虐,不觉深深后悔,萌发了为建文帝谋一条生路之心。他思维缜密,判断建文帝出逃的可能路线是西南,便到苏州穹窿山剃度了一位年龄外貌都与建文帝相近而来历不明的年轻人为僧,又假意密其事,让民间误传消息,以转移朝廷视线。不料姚广孝此举对建文帝而言适得其反,锦衣卫听说穹窿山出现逊帝踪影,纷纷到苏州并整个江南紧急搜索,扬言有敢假冒建文帝者株连九族。一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弄得滞留在京畿的建文帝一行不敢动弹。

实际上,留下随驾的梁氏兄弟和马二公子等都是浙江人,他们在洪武年间就与浦江郑义门有深交,朱元璋赐郑氏为“江南第一家”匾额,也有他们的推荐功劳。所以首选的逃亡目的地就是浦江。好在当时朝廷并不清楚建文帝身边的有哪些随从,无法判断去向,京畿又属灯下黑,建文帝形迹始终没有暴露。去浦江的路线,是准备沿南京至杭州古驿道,走安吉州和余杭县交界的百丈关这条捷径。

京杭古道早在六朝时已通,而正式修建于唐宋,百丈独松岭一直都是这条古道上的咽喉要路。宋元时期,百丈已建有三关,即独松关、幽岭关、百丈关,既称独松三关,亦号百丈三关。独松关居中,与西南的幽岭关、东北的百丈关各距六七里路程,互为掎角之势。此三关尤以独松关最为险峻,既是商旅官驿关口,也是兵家攻防要塞。建文帝等在江宁隐身数月后,已经到了冬季,西南方向透露出来的逊帝疑踪起到了作用,朝廷注意力被吸引到了西南各省甚至海外,江南风声大为趋缓。于是,建文帝命扈从安排启程,由凤阳籍的何氏亲军带人负责前探。南京至独松关,依旧里程有500里。建文帝假扮棉布客商乘坐马车,其子朱文奎杂于随从中,也分乘一辆马车,前后相隔一里许,故意缓行,日行六七十里不等,沿途经溧水、溧阳、郎溪、广德等县停宿。一路迤逦南来,于11月初赶到安吉州,由梁氏兄弟出面租了一家独院的桃花岭客栈住下。当天晚些时候,前探来报,安吉至百丈独松岭还有40里地,至古城铺有50里。百丈设有三关,幽岭关须绕道孝丰,且不通车骑。独松关岭路险狭,崎岖难行。百丈关稍为平缓,宜过车驾。但三关城寨所设巡检司均要稽查商旅身份,担心过关会遇到麻烦。建文帝听了关卡要严查,当时就神情黯然。不过何福将军艺高胆大,按他意思,关上巡检人员不多,如出其不意,杀关硬闯也可,只恐泄露了行踪。马二公子则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能硬闯,需要从长计议。因此他和梁氏兄弟一起建议说,既然太祖皇帝赐有僧服及三张度牒身份,就请建文帝依从高皇帝旨意,与应能、应贤一同落发为僧,以渡难关。

应能、应贤两人立刻便应允了。建文帝听到是遵旨行事,便依言照办。于是三人剃了发,试着穿一身和尚服色,练习一下行脚僧常用语。当晚君臣各赋诗抒怀,醉酒而宿。

次日一早,天气晴好,建文帝起来,发现客栈大院墙边有一株桃花迎风绽放,姿妍不让春红,想起史书多有“冬桃花”记载,也不甚诧异,反将宋代蔡襄的一首《南剑州见腊月桃花》诗吟诵出来:“可笑夭桃耐雪风,山家墙外见疏红。为君持酒一相向,生意虽殊寂寞同。”众人听得皇上吟诗,一一来到院子,见有桃花开放,都有一些惊奇,毕竟已是冬日,或是一种异象。应能随口诵读了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然后推下笑脸说这是吉兆,可庆可贺。

建文帝也叹息“桃之夭夭”之象,莫非真有天意,语颇伤感。马二公子以“昔日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孔子厄于陈蔡,光武困于河北”等事为劝,希望建文帝虽然暂罹时变,万不可自馁心志。建文帝闻言释然,遂命何将军与马二公子一同再去探路,如无异常,今日便要过关。两人得令,快马去了。

近午时分,两人回来报告说:访得各关隘并无异常,独松关、百丈关各有驿马巡检三五人,如常稽查往来行旅客商。听得独松关外余杭界今晨有上百株桃树连片开花,土人极为惊诧,纷纷传言,不知是何征兆。众人听了,皆以为必然是应验君王在此,为吉兆无疑。建文帝便执意要从独松关过关,看看那一片桃花林,其他人可走百丈关,然后到古城铺相会。众人拗不过建文帝,想着虽然路径危险,但吉人自有天相,且“桃之夭夭”也是当下最为大吉之兆,遂都同意了。午饭后,一切安排妥当,建文帝着僧衣僧靴僧帽,带了锡杖度牒,由梁氏驾车,何将军护驾在后,直奔独松关而去。

到得关前一里地,早已彤云密布,寒风骤起,似有大雪来临。建文帝下得车来,持锡杖步行。关上巡检见有车马入关,打开关门,查问来历,梁氏、何氏均有身份,一查便过,还盖了关验。建文帝虽有度牒法号,却因前段时间苏州穹窿山有和尚假冒建文帝之事传开,盘问特别严格。何福毕竟是军官出身,在一旁早已看得不耐烦,便骂了几句,称应文法师是州府主录僧,明早有杭州道场急待主持,喝令关吏不要多事,即扶建文帝上车闯关而出。却说关上主官陆峻,听到有人闯关,就来探头观望。原来他与梁氏是同乡旧识,依稀认出驾车人是梁田玉,早听说梁家兄弟四人都在朝廷为官,何以出现在此荒野僻壤为一和尚驾车,太过蹊跷,便急切下关来追赶。说来也奇,独松岭山高路陡,那马却能奋起前蹄,如履平地,疾驰而去。此时一场大雪铺天盖地而降,整个山野一霎时琼落玉飞,顿成白雪世界。建文帝三人奔到岭上尽头,这里又有一处两山环抱之间的关隘兼驿站,是属于余杭地界的独松关,因从安吉方向过来已通过前关检查,一般就例行公事,验了关印便放行。三人终于踏入平路,果见一棵大松树高高矗立,独松关名称即由此而来。大松树南边,有一片数百株桃树林,桃花盛开,雪里透红,分外妖娆。观赏不已,见天色渐晚,雪又下得紧,便都上了车马,向古城铺赶去。独松关主官陆峻,原是乖觉之人,当时正想追赶梁田玉车驾,忽见大雪封山,一时车马无迹,便暗暗称奇。心里已隐隐猜疑那和尚或是建文帝,不然以梁田玉为朝中郎官的身份,能为谁人驾车?想到这一层,顿时冷汗直冒。若是让朝廷知道了他独松关上放走了逊帝,岂不是犯了灭族大罪,只得自我三缄其口,永不外传了。过后,那个缉查行人的小巡检果然来问为何叫追赶又不赶了?陆峻搪塞说,本想他车里有许多不义之财,想打劫一点给兄弟们过冬,岂料大雪纷飞,怕是有神灵保佑和尚,不宜造次,还是放了去吧。小巡检不知其中缘由,听了信以为真,也不再追问。

建文帝、何福、梁田玉三人快近古城铺时,刚过了酉时,雪夜寒冷,由先抵此站的前探来迎接到铺。接着,过百丈关的应能、应贤、马二公子等一行陆续到来,太子朱文奎也安然无恙。店家已在打火做饭,见有僧人,便加了些蔬果木实对付了事。众人各自述说了过关情形,无不感叹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然后都去歇息。第二天一早,十几个人分成三拨,出双溪后,转余杭富阳一路前往浦江。

传说建文帝等过关之后,有一篇七律诗《过百丈关》传下,诗云:

秦淮烟水黯然凉,愧对高皇别故乡。

梦断金陵车驾起,魂牵社稷御旗藏。

万里长空孤雁远,南朝驿道亢龙茫。

一夜桃花关上雪,飘零草野到余杭。

此诗一说是建文帝本人所作,一说是随行臣子作,迄今无有定论。

建文帝过独松关事一直到万历年间,陆氏后裔才传出这个故事,弄通称作“建文帝车驾百丈关”。于是,后来的独松关、百丈关两地土著也讲述过建文帝过关一些轶事。所传遗迹,有独松关皇驾坡、下车坡、雪上蹄、掩蹄石、桃花坞、皇桃林、雪里红等等。百丈关有太子林、皇歇坡、皇驾摊、桃花溪、雪坑坞等等。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建文帝一行隔日从古城铺起驾到鸬鸟岭后,传来余杭富阳一带朝廷重新设卡的消息,不得已就暂时转到当时属于钱塘县安溪乡的东明山去了(今属余杭良渚),建文帝遣散众人后,独自在东明寺为僧。此事在明代万历《钱塘县志》有记录,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4年第1期  

作者 俞 强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灵隐山下的钱塘县治 2025-01-02
吴山广场旁这个“小区”曾出过大人物!他的一个决定,救下好多人… 2025-01-02
“径中径又径”——读《径山志·游记》 2024-12-30
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周贺诗集》 2024-12-30
湘湖轶事|何舜宾与知县邹鲁 2024-12-3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