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禹杭履迹
 
【余杭史海钩沉】永泰劳氏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姚水林  日期:2024-07-22

仁和街道永泰老街很小,位于杭嘉湖平原西南边缘,与湖州德清接壤,往东是水网密布的平原,往西则是东苕溪,过苕溪即连绵的群山,属天目山余脉。永泰河多,北通湖州,南至杭州,曾是古时商旅往来的水上要道。曾经的永泰老街,一条石板路两边是清末民初的建筑,南货店、杂货店、茶馆、理发店等等门面相对。50年前,这样的小街在江南水乡到处都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大农村曾经实行过小乡制度,不大的永泰街是永泰乡政府的所在地。可惜,永泰作为乡政府所在地的历史很短,不久就与洛山乡合并成立了獐山乡。政治中心的他迁,意味着地位的没落,永泰从此便一直以獐山的附属存在着。供销社是分社,信用社是分部,卫生院是分院,连后来办的中学也是分校,现在又“降级”为永泰村。

仁和人有一句俗话,叫做“前世不修投永泰,汰脚用草擦”。说的是永泰的田里都是含沙量极少的黏质青粢泥,双脚入田,两腿的烂泥得用草才能擦洗干净。也就是说永泰那个地方,田里生活难做是出了名的,别人是“一铁耙两稻沟”,虽然不轻松,却也干脆,他们是一铁耙下去,只是四只眼睛似的黑洞。

农活难做,但永泰的农业却蛮好,鱼米桑果竹,鸡鸭猪羊牛应有尽有,产量质量在仁和街道都属有名。这主要得益于永泰人的务实、勤快和慢性子。永泰的北边就是湖州的德清地界,实际上是软绵的吴风与硬朗的越地的交接处,因此,他们的语言更具有吴地湖州的特色,有时简洁,且多用轻音,如“他们”只用一个“喇”字,跑步用一个“哫”字;可有时候,他们又会在语言里弄点拖泥带水的成分,比如永泰街,多数人都叫“永泰八字桥”,说话时让语句显得余音袅袅,别有一番风味。

永泰原是仁和街道獐山片境内唯一的老街。在獐山石矿开采之前,獐山不仅没有街,连它自己的名字也是没有响声的。当然,獐山片的南望头还有个上纤埠老街,但上纤埠的大部分属于钱塘县,实际上,只有永泰才是獐山人自己的街。

永泰八字桥有个治疮痛的李树范医生很有名。但是,更有名的是清末浙江四大名医之一的姚梦兰和“永泰劳氏”。

永泰劳氏原籍山东崂山,宋末元初为避战乱,先祖劳天恩、劳天驹逃难至獐山永泰,通过贩卖老姜至东北等地致富。此后,劳氏一族渐家境殷实,繁衍壮大,开枝散叶,且商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颇具书香之风。

永泰劳氏后人,中进士、入太学、服青衿者数十众。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永泰劳氏的其中一支迁塘栖镇。据清光绪《唐栖志》记载,嘉庆、道光、咸丰年间,劳氏“源”字辈多读书之人,有名可考的,除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劳逢源(号如斋)高中庚辰科进士,排名第三甲头名(称同进士出身),官安徽歙县知县外(《清嘉庆朝实录》卷之三百六十九),还有监生(明清两代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称国子监生员)劳观源、劳中源,诸生(明清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劳经源、劳左源及后辈劳本宣、劳本慈、劳权、劳格、劳颎等。劳氏子弟大多喜好读书,精于吟咏和校刊,“人比之南齐谢氏”。治学方面犹以源字辈的劳经源及其子为著,史学著作数种为世称道。劳经源次子劳权精于校勘辑佚,季子劳格熟唐宋典制,时人称其为钱大昕之后第一人。

永泰劳氏在塘栖一支的藏书楼“丹铅精舍”名噪一时,当时乃至后世的杭州藏书界都因此受益。“丹铅精舍”为清代劳格所建,在塘栖镇西小河街北埭,始筑于乾隆年间,楠木为厅,有楼三楹,以储史、子、集三部。其藏书始于劳格父亲劳经源。劳经源(也作经元、经原),字笙士,生年不详,但不早于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三年(1788年—1789年),卒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性嗜书,勤加搜辑,广征典籍,藏书富甲一方,谙熟唐代典章制度,著有《唐折冲府考》《劳氏碎金》等。经源有三子,长子拾,字青玉;次子权,字僎卿;三子格,字季言。格、权均精于考证、校勘之学,时人并称“二劳”。

劳权生于1818年,卒于1873年以后;劳格(1820年—1864年),致力于唐史研究,著有《唐郎官尚书省石柱题名考》24卷、《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3卷,续成其父未成稿《唐折冲府考》等,战乱避居双溪,不久迁往吴江同里家,卒于同里寓舍。

十九世纪中期,太平军起,与清兵数战于塘栖。劳左源藏书号为一郡之冠,而付之炬灰。又传,劳家为避太平军战火,选了藏书中的精品,装在几十个皮篋,水运到獐山永泰劳氏祖宅。途中遇土匪,其以为是大户人家在转移金银财宝,纷纷抢夺,打开一看,都是旧书,疯狂的人们把珍贵的藏书都扔到了古荡漾中,仅仅抢走了装书用的箱子。

丹铅精舍之藏书经此兵乱,散失十九。据研究者探究,其幸存者,吴兴陆心源、钱塘丁氏兄弟、塘栖朱学勤所得最多。及至民国,缪荃孙、刘承干、傅增湘、邓邦述、张元济、李木斋、蒋汝藻诸人皆收得遗书,辗转数十年后,多为公立图书馆所珍藏。皕宋楼之售,今有在日本静嘉堂者。北平图书馆所珍藏珍本,抗战时寄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后转运台湾;及南京所藏,在台湾中央图书馆,劳氏遗书流落海外一二百部。海内幸存者以北京图书馆最多,不下七八十种,其余皆在上海、南京、杭州各处。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十年动乱”中,造反派几次到塘栖劳氏抄家,劳家人无奈,把祖传的古画、古籍当柴火烧,烧了几个星期。其中的一门劳家,还被开辟成“阶级斗争展览馆”,供人们参观。

劳氏私家收藏之名画、古籍及方志、家谱,历太平军之灾后所幸存者,已残喘百年,再遇“十年动乱”一祸,吉光片羽,皆荡然无存。此时丹铅精舍的藏书,虽已无孤本、绝品,但善本、精本尚有遗留,又经劳氏后人百年稍稍聚积,如曝书亭之抄本书、严元照之尺牍、邓石如所书对联、三希堂法帖原拓、劳氏数世应试之朱卷及著述手稿、日记,尽焚毁于吉斋小筑中;名人字画,抄家时堆积如山,则不知所终,“十年动乱”后,发还劳氏者仅俞曲园、夏之城字扇各一。近年余杭博物馆有《馆藏精品书画集》刊行,始得见其旧物。

永泰劳氏到了晚清民国,其塘栖分支已是该镇商界翘楚,开设在塘栖的商号有鼎昌绸布庄、南德泰油车、北德泰油车、乾泰新油厂、碧天楼茶店、人和木行、劳永康米店、永丰木行、荣记材坊、荣兴布店、祥泰丰布店、协泰染坊、塘栖电厂、劳鼎昌米行、波华织绸厂等十多家,并投资塘栖电话局、临塘公路、长兴煤矿、塘栖电灯公司、杭县银行,在杭州开办四宜布厂、荣昌布店。劳诚斋、劳鉴沧、劳人言历任塘栖镇商会长(主任),乾泰新油厂经理劳永绥、南德泰油坊经理劳希豪均是油饼商公会理事,荣兴布店店主劳祖荣是绸布商公会理事、劳鼎昌米行店主劳祖新是粮食商公会理事。劳氏还广置房地产,宅第遍布塘栖西小河、喻家湾、里仁桥头、运动场、思古桥头、水沟弄等地。其“吉斋小筑”在市东街三元居弄内;“二宜堂”在西小河南街,由夏同善书匾。劳氏宗祠的匾额为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所题,故塘栖劳氏有“劳半镇”之称。

劳氏后人有两门显族贵戚,一为晚清大学问家、教育家德清俞曲园俞家,俞家因俞樾、俞陛云(称劳格的女儿为舅母)、俞平伯祖孙三代名闻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二为杭州横河桥许家,许家高官辈出,江苏巡抚许乃钊,嘉庆庚辰榜眼礼部尚书许乃普(与劳逢源同科),入值清廷南书房的许寿彭,兵部尚书许庚身等均是许氏宗人。


塘栖新马路,在当时是塘栖最宽的一条街,却不是最长的,从广济桥堍到总管堂,也就百八十米。可是,也许是因为它的“新”,也或许是它可以横穿两边购物方便,因此,百八十米的新马路从诞生那天起,就是塘栖一个热闹的去处。

至于一条街路为何叫“马路”,这或许与当时塘栖人习惯思维有关。塘栖古镇地处江南水乡,自古以来,百姓出门远行靠的是舟船,民间少马。塘栖人心中的“马路”,就是古代策马飞奔的驿站官道。可实际上,它又可能并非专指驿道,也许就是较宽较直的大路而已。

说起塘栖的新马路,就不得不说永泰劳 氏后人劳少麟。劳少麟(1879—1936),名勤馀,塘栖镇西小河人,年少时家境小康,却是冥顽不悟,远避当时所谓的经济文章,故屡试不举,终日闲居家中。他常与士绅为伍,诗酒唱和,讨论天下大事,南北风情,在逍遥的光景中打发时光,在怒目苍天和壮志未酬中等来了大清皇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民国十三年(1924)受德清县姻亲、出身探花的俞陛云之邀,劳少麟只身前往中国北洋政府所在地北平。俞陛云是清翰林院编修,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和书画大家吴昌硕的老师俞樾之孙,著名红学家俞平伯之父。这是劳少麟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行,他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感受一下外面的空气,因为时年45岁的他,心里总揣着一个梦想:为几百年来不变的塘栖做点什么。期间,因其善于交际,博得国务总理孙宝琦青睐,谋任国务院秘书处佥事一年有余,因此,他还亲历现场看到了末代皇帝溥仪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的一幕。1929年,劳少麟去职返回故里,担任塘栖西镇镇长。

彼时的塘栖分东、西两镇。东镇是塘栖经济繁华的闹市所在,西镇则萧条寂寞,塘栖水北街尚隶属于湖州德清县。上任伊始,劳少麟站在古风悠悠的广济桥堍南望,眼前萧凌的市井,让这位中年汉子的心里生出了些许的飘摇。干吧!从北平归来,开阔了眼界的新镇长,决心鼎新西镇市容,把广济桥堍到总管塘百余米的破败甬道,改建成一个新的街市。他想,有广济桥这座塘栖标志性的建筑,不信新建的街市集聚不拢人气。

塘栖西镇这边市面萧条,西镇镇公所财政捉襟见肘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新辟一条街市,启动资金从何而来?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劳少麟对此似乎早已胸有成竹。他以镇公所的名义告示全镇商贾和民众:凡是愿意在新街开店的,可签订协议,预付拆迁、拓路和建房费用,统一施工,多还少补,平房楼宇,悉听尊便。结果是一呼百应,新街市和新马路就真的建起来了。

据1990年版的《余杭县志》记载:劳少麟1930年发起开辟塘栖西镇新市场,选址在广济桥南桥堍至总管塘百余米杂乱甬道,拆去旧房,夷平道路,建房造楼,一年余新市场建成。

所谓塘栖西镇新市场,其实就是一条新街。新街的路面由混凝土浇筑而成,条石镶边,大路朝天,宽阔平直。沿街建铺面60余间,店门均为玻璃橱窗,宽敞明亮。因其与塘栖东、西两镇原有的廊檐盖街、路幽店暗之旧街面貌迥异,塘栖人便称新街为新马路。

新马路所开各店,以服务业为主,迎合时代新气息。有酒楼、茶馆、旅店、浴室、照相馆、西药房、电话所等等,其中的“栖味馆”“栖园菜馆”“孙鹤轩照相馆”鼎鼎有名。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些店家还在老地方营业,只不过经历了“公私合营”之后,这些店家都换了店名,比如广济桥南桥堍角上的塘栖面馆,原是栖味馆的旧址,孙鹤轩照相馆改叫塘栖照相馆,而栖园菜馆则改成了当时塘栖最大的冷饮店。“十年动乱”之后的有一年,《红楼梦》电影解禁上映,蜂拥而至的附近乡民早早在塘栖剧院附近候场,吃冷饮或纯粹想蹭点凉意的“候补观众”,竟然把“栖园菜馆”的楼板踩塌了。好在这是民国时期的木构建筑,此次事故并未伤及人命。

新马路从建成的那天起,因其全新的气象,无疑成了塘栖这座千年古镇时尚的所在。外来客商和运河过往船户上岸憩息、饮食、逛街、购物、投宿,不仅方便,更有恍若隔世之感——新马路的酒肆茶楼设有艺人说唱专场,评弹、滩簧、说书、独脚戏,好戏连台;新马路的电话、照相、西药、浴室等等新玩意儿,更是吸引了人们好奇的目光。一时间,塘栖新马路商贾云集,生意兴隆,十里八乡的民众纷至沓来,成就了塘栖古镇一条靓丽的新风景线。

在劳少麟修筑新马路,开辟新市场之前,总管堂以西一带,其实是塘栖古镇的荒郊野外,坟冢、破庙、荒地连片,平时是很少有人光顾的。劳少麟开辟新马路的成功,进而便向当时叫做“花园坟”的方向拓展。从新马路修路到花园坟,沿途建造了露天市场、煕春剧院、火力发电厂、勤余(馀)小学校等等。这在当时,都是全新气息的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花园坟平整出来的空地上,劳少麟又将现代体育引进了塘栖古镇,举办了古镇历史上第一届青少年足球比赛,还有放风筝比赛等等。

关于塘栖新马路的那一段历史,还有两件事得说一说。

其一是晋代郭璞井遗址的发现。据“县志”记载:劳少麟在平整花园坟施工中得晋郭璞建井古碑两块,按碑文所记深掘,得废井旧址,井圈石尚在;再循井圈挖至井底,有水甚清澈。乃筑墙保护,立旧碑于壁墙,西侧置木栅门,供取水出入。现在广济桥南桥堍的郭璞井还真有其事,只可惜是“拆迁户”而已。

其二,旧时的花园坟空地,于解放后的1951年被正式命名为“塘栖广济路运动场”。这是余杭、杭县两县第一个正式冠以“运动”之名的场所,而发端人正是劳少麟。塘栖运动场于1963年改作他用。期间及至“十年动乱”开始,塘栖运动场一直是古镇人们集会和开大会的场所,倭寇侵华时日本人在那里杀过中国人,也曾经做过1958年“大炼钢铁”的场地。那里还曾经有一座石砌的“司令台”,台面的正中是“塘棲人民公社”六个大字,两边有一对汉白玉的石狮子。这个司令台据说是20世纪50年代专为塘栖青年支援宁夏而建的,故又叫“支宁留念台”。

永泰劳氏塘栖劳家在新中国也是人才济济,按辈分有余杭县乡镇企业局局长的劳乃文、余杭县副县长的劳伟民,还有劳少麟之孙、初中毕业于东塘中学的《塘栖摭忆》作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副总编劳国强等等。他们的成就地位虽然不能与大清一朝劳家先人相比,但在仍然留在永泰老家务农的劳氏宗族人眼里,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了。

永泰村胡家角自然村是永泰劳氏后裔在老家的聚集居住地,也是劳氏祠堂的所在地。据劳氏后人、原胡家角村党支部书记劳法荣说:胡家角村以劳姓为主,90余户人家中劳姓有60户,他们分别自称二房、三房、六房的后人,至于一房、四房、五房有没有后人,他们又去了哪里,胡家角村的劳氏后人都不知道。

查阅民国之前的资料,永泰村原有一个叫“劳家里”的自然村。劳法荣书记说,这应该是今天胡家角村的旧名,至于为何改名,他也不清楚了。劳法荣属于“二房”,现在永泰劳氏遇婚丧嫁娶,因族人太多,只能按居住地的远近分为两个“门里”做相帮、做邻舍,也不讲究二房、三房、六房的划分。

三间五进的永泰劳氏祠堂一直留存至1967年,后被当时的国庆大队拆掉,用作了建造大会堂的建材。至于前述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额的劳氏宗祠是不是这个祠堂,劳法荣也不清楚,但据查,永泰劳氏在塘栖确实没有祠堂。劳法荣说,他自家的祖屋也是十分讲究的清代建筑,天井、条石、砖雕、双层楼板,可惜因地势渐低容易进水,也为给新建“洋房”让地方,老宅在1995年拆掉了。

塘栖劳家在永泰还有“坟亲”——庄家里庄家。庄家后人庄建强现任永泰村党委书记,其父庄月根现年75岁,他知道的情况是:这座劳家祖坟或许是塘栖劳乃文那一支劳氏的,庄月根祖父那一代开始为其照看坟地,坟地有一亩多,种了很多松树。劳乃文在世时,不仅与庄家常有联系,还常在清明节带了小辈前来祭奠扫墓。塘栖劳家与坟亲庄家关系亲密,逃日本人时,塘栖劳家就有人到庄家避难。庄月根祖父、父亲那两代时,只要有人去塘栖,劳家都会派店里的伙计热情接待。

庄月根说,1960年代才废弃的西险大塘“劳家陡门”也与永泰劳氏有关。据老辈口传,某年德清人发起重修陡门,是永泰劳氏宗族动员族人出大头,并且兜底才完成了工程,该陡门始称“劳家陡门”。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4年第1期  

作者 姚水林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湖轶事|湘湖《小竹里馆图》旧事 2024-11-20
《走近西湖》论文集|徐吉军、董顺翔:南宋临安西湖饮食文化浅析 2024-11-20
我荐|钟毓龙:《诗词曲语辞汇释》作者张相小传 2024-11-19
思想汇|司马一民:李白有没有到过湘湖? 2024-11-19
淳安“四石”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