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 11月,南沙赭山、西仓、蓬山、培新等乡佃户,组织“大荒会”抗租,县知事派军警镇压,佃农高鼎茂等多人被捕。 民国5年(1916) 浙江海塘测量处测量钱塘江两岸堤塘。 时南沙淤涨甚速,南岸在河庄山外5公里、蜀山以北3.5公里、蜀山以东8.5公里处。 民国13年(1924) 围垦钱塘江滩涂。至15年,东起盈丰新中大坝头,西至七甲闸,共围涂9100亩。 民国15年(1926) 9月,西江塘北段及北海塘穿孔10处,沿江土塘半遭冲毁,共淹毙44人,被淹民房1370间,被淹田地57万余亩,受灾人口13万余人。 民国16年(1927) 浙江省钱塘江工程局绍萧工程处成立,管理绍萧江塘事务。 西兴江岸坍陷,土塘冲毁。 民国17年(1928) 12月,九号坝开工修筑,自长山北麓向北抛筑。至19年8月,因出石不敷所用而暂停,计筑坝1500米。21年复工,至23年止,筑坝2887米。两期共计筑坝4387米。 民国18年(1929) 4月20日,县盐运署主任孙赤荪等预收盐税,引起盐民暴动。 6月,五号坝开工修筑。至20年10月,因经费不济停工,计筑坝1902米。 民国21年(1932) 创办萧山棉场,在南沙盛围九甲、十甲附近,征地700亩,以繁育棉花良种。属农业部,委托省建设厅管辖。24年改由省农业改进所管辖。1949年人民政府成立,棉场由省农林厅接管。1951年,省农科所将研究黄麻良种任务交付棉场,遂更名为棉麻试验场。 民国22年(1933) 5月,在西兴江边一带江岸抛筑R103、R104、R105挑水坝3座,以防江岸坍塌。次年底竣工。 是年,县政府设棉业改良实验区,在沿江一带推广“百万棉”。 民国23年(1934) 11月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兴建,桥南端在浦沿联庄村上沙埠。26年9月,铁路层通车;11月,公路层路面完工。 民国24年(1935) 杭州笕桥航空学校在南沙盈丰乡丰北村建造辅助机场,占地900余亩,供教练机使用。 民国25年(1936) 4月20日,盈围、梅仙一带地主抬高地租,农民400余人集队赴县城抗议,要求减租。 民国35年(1946) 1月,县政府所属南沙抢修工程办事处成立。 3月,杭州空军军官学校在长兴乡(今浦沿镇)塘外沙地征用土地1270余亩,拟建西兴机场,后未建成。 5月10日,北海塘萧绍段抢修工程开工,至8月25日完工。计完成柴塘70米、块石斜坡塘215米,添补闸板407块,整理塘面100平方米。 6月19日,南沙“坍江”甚烈,一昼夜坍进300余米(纵深,下同)。南沙自民国31年以来,共坍进2100米,新街(即三岔埭,在头蓬镇东北)、小泗埠(在头蓬镇以北偏西,非今之小泗埠)等村落均坍入江中。 民国36年(1947) 2月1日,萧山南沙保滩处在头蓬成立。 年初,头蓬离江岸尚有2.5公里。至6月,江岸坍抵头蓬镇,每日江岸坍塌少则10余米,多则30~40米。镇海殿沿江沙地坍去万余亩,头蓬街东北坍入江中,新湾乡亦岌岌可危。头蓬、新湾商民纷纷向长山迁居。 7月,国民党县党部挪用“南沙水利费”建成办公楼。 10月,南沙老埠头一带出现“坍江”灾民卖儿卖女多起,少女每名250万元法币(时白粳米每石58万元法币)。 民国37年(1948) 7月7日午夜,城北盛围堤埂溃决,数千亩作物被淹,草舍倒塌甚多。 10日凌晨,头蓬镇附近遭大潮冲击,沿江居民20余人被潮水卷走。 民国38年(1949) 3月31日,浙江省水利局绍萧段海塘工程处成立。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