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是一种新的文献类型,具有出版周期短,传播信息快,情报量大,学科交叉,内容新颖,时效性强、有连续性等特点,如今它发挥的效益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 余杭期刊从民国时期的《波光》开始,虽说不到100年历史,但余杭期刊的发展,折射出了时代的特征与脉络。 01 从民国到抗战时期 民国初,余杭镇组建迴澜社,自编自演滩簧戏,还定期编印季刊《滩簧考》,但《滩簧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期刊。随着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开始向民族的大众方向改革,余杭的各种刊物应运而生。民国19年(1930年)创刊的《波光》,是民国余杭最早的刊物。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在抗战期间,代表刊物是余杭县政工队编辑 的油印半月刊《铁甲车》,其内容是号召民众抗日,同日寇展开斗争。 02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余杭最早创办的期刊,是余杭县文化馆在1954年编印的综合性文艺刊物《蓓蕾》,但一年后停刊。 1956年,由塘栖施清源发起组织的业余文学社团,创办油印刊物《苗圃》。当时,塘栖镇上有一班文学青年(约三四十位),其中崇裕丝厂就有十多位参加创作组,在油印的文学刊物《苗圃》发些诗歌、散文、小说或评论之类的作品。他们多在小菜场旁边的青年俱乐部开会活动,后来得到文化站的支持和指导。《苗圃》创作组一时很活跃,在省内也有一定知名度。 70年代中期,有塘栖文化站的油印文学刊物《超山》。70年代后期,余杭县各个公社建立文化站,一些文化站办有文艺宣传类刊物。像和睦公社(今属闲林街道)文化站编印的《文艺宣传资料》,是余杭县最早创办的公社文化站刊物(至1979年编印63期)。 03 改革开放后 “文革”结束,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余杭的各种期刊开始繁荣。 1986年4月,余杭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创办的文艺刊物《藕花洲》,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内部发行。起初是一年出二期、后来成为季刊,2008年改名《美丽洲》。该刊先后由屠再华、陶国良、陈燕贻、王伟明、甘士明等人担任主编,在境内较有影响,为繁荣余杭文学创作、培养文学青年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4月余杭区分区后,余杭区文联沿用《美丽洲》刊名、临平区文联恢复《藕花洲》刊名。 1985年,由余杭县志编委会办公室编 印的《余杭县志通讯》,是作为编撰县志而办的一本阶段性刊物。主要为宣传编志服务,由县志编委会向参与编志的单位与个人传递相关资料和信息。在1985年出了3期,1986年出了6期,到1989年9月随着《余杭县志》出版而结束。 《余杭史志》,是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余杭区地方志编委办公室、杭州市余杭区史志学会主办的一本刊物,至2023年已出刊196期。 《余杭史志》最初叫《余杭史志通讯》,创办于1985年,当时主要传达修志信息,刊载余杭历史文化资料。 在改革开放初期,余杭县最早的乡镇文艺刊物,有老余杭1980年创办的《苕溪》,瓶窑1985年创办的《窑山》。当时这二本期刊,分别由余杭区文化站、瓶窑区文化站主管,是用刻笔在蜡纸上刻好,再到油印机上一张张印刷,装订成册。 《民间故事季刊》,是太平公社(今属鸬鸟镇)文化站1981年创办,不定期刊登当地民间故事的期刊。 《双溪》,是双溪(今径山镇)文化站1982年创办的综合性文艺刊物,后改名《山涧》,2003年又改名《径山》,由径山文化站主办、杭州双溪旅游开发公司协办。
《独山》,是沾驾桥公社(今属塘栖镇)文化站1983年编印的文艺刊物,刊登业余作者的散文、诗歌、笑话、寓言等习作。 《展翅》,是石鸽公社(今属中泰街道)文化站创办综合文艺刊物,刊登诗歌、散文、小品、快板等作品。 04 进入新世纪 进入2000年新世纪,余杭的乡镇文艺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时19个乡镇(街道),半数以上有了群文刊物。从2003年起,余杭区开始评选优秀群文刊物。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区群文刊物评选,并把该活动列入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年度考核的目标中。由此促使出新刊、出好刊、出特色刊。 新世纪的余杭期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有政府机关、乡镇街道、行业协会、社区学校等部门编印的各种刊物。形式有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 机关刊物:有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主办、余杭区委宣传部承办的《余杭》;政协杭州市余杭区委员会主办的《余杭政协》;余杭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藕花洲》、后改名《美丽洲》;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余杭区地方志编委办公室、杭州市余杭区史志学会主办《余杭 史志》;余杭区档案局(馆)、余杭区档案学会主办的《余杭档案》;余杭区卫生局、余杭区医学会主办的《余杭医药卫生》;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余杭分局、余杭区工商行政管理学会主办的《余杭工商行政管理》;余杭区财政局、余杭区地方税务局主办的《余杭财税》;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主办、余杭区公安文学社承办的《余杭警坛》;余杭广播电视台主办的《余杭广播电视》等。 财经类期刊:有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余杭区民营企业协会、余杭区个体劳动者协会主办的《创业余杭》;余杭区工商业联合会、余杭区科技局、余杭区商务局、余杭区总商会主办的《赢在余杭》;余杭区风景旅游局指导、余杭区旅游行业协会主办的《休闲余杭》;余杭区经济和信息化局主办的《经济和信息化》;余杭区房地产业协会主办的《余杭房地产》;余杭区茶文化研究会、径山茶行业协会主办的《余杭茶径》;仁和商会主办《仁和商会》等。 教育类期刊:有余杭区教科所、余杭区教研室、余杭区教育学会主办的《余杭教育》;余杭区社区学院办公室主编的《余杭社区教育》;余杭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杭州市余杭区计划生育协会主办的《49个月宝贝计划》;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余杭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出品的《余杭文学少年读本》;良渚二中沧浪文学社主办的《沧浪》;余杭高级中学天鸡文学社(全国文学社优秀示范社团)创办的《天鸡》,是全国文学社百佳期刊。 04 “一镇一刊”显特色 余杭区的乡镇群文刊物,基本形成“一镇一刊”特色,展现地域风情。如闲林镇的《闲林埠》,因古镇而命名;瓶窑镇的《窑山》,径山镇的《径山》,因山而名;余杭镇《苕溪》,仁和镇《三白潭》,中泰乡《南湖》,因水而名;良渚镇《良渚》因遗址而名;仓前镇《古运河》因运河而名。这些刊物的内容、栏目设置,突出地域特色和当地的民俗民风,不论是封面封底,插图设计,均体现群众文化与乡镇文化站特色,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为了鼓励乡镇办刊,余杭区从2003年开始对群众文艺刊物进行首届评比。此后评比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行了九届群文刊物的评比。从最初只有三四家乡镇群文刊物参评,到后来有十多个乡镇参评,对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展示群众文化发展水平,繁荣基层群文创作推动极大。 与此同时,浙江省文化馆,在每年举行的全省群文刊物培训时进行参展,像余杭街道的《苕溪》,曾被评为浙江省乡镇群文刊物一等奖;瓶窑镇的《窑山》获过银奖。《苕溪》与《窑山》被吸收为“浙江文学内刊百家联盟”成员。 特色,是办刊的生命。乡镇刊物小刊大办,讲究内容与深度,挖掘当地资源,同文旅结合,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4年第1期 作者:马拉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