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寻访海涂上医疗队的足迹
禹杭履迹
 
行在·杭州|我有一个梦:孤山是座大博物馆
来源:文一君微信公众号  作者:蔡琴  日期:2024-09-02

《行在·杭州》

杭州,集山川河流之毓秀,得宋韵文化之风韵,《马可·波罗游记》称之为“世界上既高贵又美丽的城市”。

中新社浙江分社和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编撰的《行在·杭州》一书,以杭州遗址文化为切入点,以其最具影响力的人文资源为纲要,以最具代表性的杭州风物为基点,从杭城的历史遗迹、古今对话、舌尖美食、乡村乡愁、时尚未来等多个方面展开,呈现了丰富、深厚的杭州韵味。

这是一本解码杭州历史人文的文旅图书,邀请知名作家、专家学者、流量博主为杭州润笔,以文学性的语言、丰富精美的图片,展现杭州各个历史阶段的名胜古迹及其文化底蕴,通过介绍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呈现这座城市的深厚文化魅力,用笔尖编织出一张杭州历史文化的导览图。

我有一个梦:孤山是座大博物馆

蔡琴

蔡琴,浙江省博物馆原副馆长。

我在孤山上班。

由于工作单位浙江省博物馆就在孤山,我得以经常走读这座名山,或登眺,或凭栏。每一次往返,都会觉得杭州的人文精神就在这里寓言般汇合。

孤山是西湖最大的一个岛,东接白堤,西连西泠桥,山虽不高,山顶却是观赏西湖景色最佳之地。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说的就是这里。

孤山更是杭州人文精神的凝聚之处,它是一座文化堆积出来的山。孤山曾经是帝王的行宫,南宋理宗时在孤山南坡兴建了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大半孤山都被划为御花园。清朝康熙帝多次游西湖,在孤山大兴土木,建造行宫。乾隆多次驻足于此,雍正虽然没有来过杭州,却把行宫改为寺庙,取名圣因寺,与灵隐寺、昭庆寺、净慈寺合称为“西湖四大丛林”。

现在,整个孤山具有一馆——浙江省博物馆,一景——平湖秋月,三楼——青白山居、楼外楼、俞楼,一社——西泠印社,一泉——六一泉,一堤——白堤,三桥——西泠桥、锦带桥、断桥。

孤山不孤,它像是西湖山水画卷上的一方印章,没有它的题襟,西湖很难从浮色中冷却出来,软红万丈,终是太秾艳了一点儿,有了孤山,一切就正好了,稳稳地压住了西湖的春花秋月。的确,一边是密密匝匝的高楼,人流和车流充斥着每一条街道,跨过断桥或者西泠桥,那一边便是碧波环绕,花木扶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昔传西湖比西子,但闻其名知其美。”由于祖父、父亲对江南的欣赏以及历代圣贤名儒对西子湖的钟情,青年时期的乾隆皇帝对西湖非常向往,只不过“未见颜色贵耳食”。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终于启程了,浙江是他南巡行程的最南站。杭州地方官员为迎接他,提前一年在康熙行宫的基础上修建了乾隆行宫。乾隆皇帝到杭州,先住内行宫(现惠民路浙江省商业集团大楼北侧),再坐船出涌金门,到孤山圣因寺拜祭康熙牌位,当晚就宿在乾隆行宫。乾隆对行宫极为喜爱,此后五次南巡至杭州皆驻跸于此。

康熙行宫在今天浙江省博物馆的位置。康熙下江南,开始都住在太平坊杭州府行宫,后杭州府在孤山选址造了一座行宫。1705年,康熙第四次南巡杭州,就住在那里。后来即位的雍正皇帝不曾南巡,杭州的行宫久不使用,加之每年维护费用高昂,雍正五年(1727年),皇帝下诏将孤山上的行宫改为佛寺,赐名“圣因寺”,并亲笔题写了圣因寺匾额。这就是圣因寺行宫的来历。

乾隆行宫是在康熙行宫基础上扩建的,规模更大,包括孤山南麓中部、南临西湖的整体院落和借孤山地形建造的后苑园林。

根据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写的《清西湖行宫遗址调查报告》,清朝乾隆西湖行宫及其后苑的范围大致为:南至西湖,北至孤山山脊,东至今浙江省博物馆,西面应包括今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行宫主体应包括文澜阁、中山公园和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

微信图片_20240902105120.jpg

西湖博物馆藏《大清乾隆朝西湖行宫图卷》(局部)(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杭州人、著名画家关槐画了《大清乾隆朝西湖行宫图卷》(后文简称《行宫图卷》)。关于乾隆下江南的行宫图很多,但唯独这一次,乾隆在图卷上盖了御章,使此画更为珍贵。

全图用鸟瞰的形式,以写实画法描绘乾隆南巡时游览西湖行宫及各景点的具体方位,相当于现在的无人机拍摄的效果。同时,图上还标注了行宫至各景点的具体里程并配以内容丰富的图说。从《行宫图卷》上看,包括佛堂、看戏殿在内,孤山行宫共有房屋40进左右,这还不算山上的亭台楼阁,宫内的小广场、厢房、净房。

清行宫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现在的中山公园是清行宫的主要部分,皇帝办公、食宿、看戏,大都在中山公园所在地块上。

中山公园的大门,是从清代遗留下来的。门前的牌坊原题匾为“万福来朝”。当年,乾隆皇帝就是从这里开始坐船游湖的。民国初期牌坊题匾改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光华复旦”,后被毁,2005年后重新修复。原牌坊上的“光华复旦”重修时被误写成了“复旦光华”,后修正。

根据《行宫图卷》,进门后是垂花门,垂花门两侧是抄手廊,再进去就是奏事殿,即皇帝办公的地方,通过中轴线上的甬道进入楠木寝殿,即乾隆下榻之地。

现在从中山公园进门约5米后,能看到石阶两侧的台基上有一些雕花。刻花已经模糊,但是稍稍留意还是可以找到。这里便是清行宫的垂花门。

考古专家还考证了楠木寝宫的位置——中轴线进门六七十米处,第三进。楠木寝宫室内地坪用的都是京砖,而台基和阶沿用青石建成。

微信图片_20240902105122.jpg

民国时期的中山公园正门(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微信图片_20240902105124.jpg

民国时期的中山公园门前(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行宫图卷》上的净房离皇帝寝宫挺远。皇帝要穿过一进照房,然后才能到达净房,而净房紧紧靠着孤山。杭州文史学者丁云川考证,净房大概是皇帝沐浴的地方。

不知道楠木寝宫里面是否有主卫?

楠木寝殿后面就是五进殿,民国时期在这里修筑了上孤山的台阶。台阶中间石壁上刻有“孤山”两个笔力雄健的大字,相传是宋人手迹。石壁两旁各立石亭一座,为20世纪30年代杭州市民纪念南洋华侨资助灾民而建。沿阶而上,便可见到“西湖天下景”亭,这是行宫唯一幸存下来的遗迹。亭上题词“西湖天下景”,两边柱子上刻着一副名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为民国时黄文中所题。

行宫里一共两座戏台,其中一座在皇帝寝宫西侧贴隔壁,叫“看戏殿”,大约在今天中山公园的公厕位置;另一座看起来在我上班的浙江省博物馆的中心位置。

《行宫图卷》左下角建筑标注着“阿哥所”字样,这个位置现在是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的古籍部。而1906年,为迎接德国威廉皇太子访问杭州,政府在清代行宫中建红楼为其下榻之所,这座红楼就在当年的阿哥所,也真巧。

在通往行宫遗迹遗址的各条小路上,乾隆当年的足迹已经很难辨认了,可似乎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画《行宫图卷》的关槐是杭州人,参与过《四库全书》的编纂。乾隆朝时杭州一带有关、汪、孙、赵四大富豪家族,关槐即出自其中的关家,他最重要的身份是翰林画家,因善画而供奉内廷,后来在京城任礼部侍郎。《行宫图卷》不仅完整地记录了行宫的布局和面貌,更是乾隆帝南巡游览西湖时御用的景点地图,是一份“干货满满”的西湖攻略,我们可以在画中看到200多年前的西湖大概是什么样子。关槐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又是御用画家,由他来绘制这样一份地图,再合适不过了。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西湖时,专门考证过此图,实证了西湖景观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基本稳定的格局。

行宫自然不仅在于建筑规模。

微信图片_20240902105126.jpg

常州博物馆藏张宗苍《西湖行宫八景图》(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常州博物馆藏张宗苍《西湖行宫八景图》则描绘了杭州西湖孤山行宫八景:四照亭、竹凉处、绿云径、瞰碧楼、贮月泉、鹫香庭、领要阁、玉兰馆。在画卷左上方有乾隆朝状元、重臣庄有恭敬书的御制诗八首。整幅画笔墨细致柔和,设色明快清润,把孤山行宫的亭台楼榭、曲径回廊、山翠欲滴描绘得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在中国画所提供的纷繁文本里,风景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段落,它往往与乏味、守旧的高级墙纸相等同,更何况这些地图性质的图像,总让人先入为主地产生烦冗沉闷、了无生趣、不堪卒读的偏见。但是,乾隆沉醉其间。远远地出现孤独的身影,孤山近在咫尺。再过去,坡石上,绿荫如烟云氤氤氲氲,悄然无声。回望湖面,浮动着一抹同样安静的山影,因为倒映在水中,更显清空、明洁,纤尘不染。他在冥想什么?在问什么?

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就登上六和塔观看了钱塘江大潮。到第三次南巡,他还在海塘亲自监督工程,史料上记载“杭属塘工勘建、柴石料诸事宜,曾与封疆大吏目击手画”,先后耗资白银100余万两修筑钱塘江海塘,一生六下江南。他的千里江山之雄心壮志,遇到孤山时,变成了曲折低回的情绪,帝王的身份远了,他成了一位站在时间长河里感叹自然和生命的诗人,在孤山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乾隆先后为孤山行宫题诗40首。

山脊绿云径上,有一组高约6米的太湖石假山。其侧面嵌有乾隆皇帝的四块诗碑,各题诗歌一首。其中一首:“径纡探绝胜,森秀入苍云。苔迹时留印,樵斤未许闻。蒙蒙湿鹤毳,濯濯润螺纹。谢傅东山好,微嫌丝竹纷。”此诗作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即他第一次到杭州时。

宋代高士林和靖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与梅、鹤为伴,终身未娶未仕,有“梅妻鹤子”之说,现孤山尚存放鹤亭。乾隆对林和靖非常欣赏,他在其《题放鹤亭》诗中便讲:“君复当年真逸哉,江淮游懒独归来。何妨鹤子聊无母,且喜梅妻不藉媒。”《西湖嬉春词》又问:“三面山光水一湖,烟中东指宋时都。而今设问林和靖,定道孤山会不孤。”

孤山好几个地方,乾隆都反复题咏过,如竹凉处,就是他很喜欢待的一个地方。他喜欢杜甫《咏竹》一诗中“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的意境,于是便在西湖边的寝宫庭院里种了一大片,第二次南巡回来一看,竹子长势喜人:“前度教栽竹,今来万个强。”惊喜的心情和夸赞跃然而出,他的诗作是对那些孤山画卷的最好诠释!

不仅如此,乾隆还把竹凉处、绿云径等搬回北京,仿建于玉泉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帝书、杭州富阳人董邦达绘《西湖八景诗图》描绘北京西郊玉泉山静明园西南隅圣因综绘的景色。圣因综绘,为静明园十六景之一,仿杭州西湖圣因寺行宫景色。《西湖八景诗图》中小字分别标出卯㷖(同“照”)亭、竹凉处、绿云径、瞰碧楼、贮月泉、鹫香庭、领要阁、玉兰馆。画面上方有乾隆帝御题,意为“略仿西湖行宫意”。

在孤山,康熙和乾隆爷孙俩还合作在平湖秋月完成了一件作品。

平湖秋月背靠孤山,面临西湖的外湖,景观沿湖敞开,三面临水,由于它伸出水面的平台非常宽广,视野十分开阔。

康熙六次南巡,五次光临此地,并为平湖秋月题名。乾隆南巡则为平湖秋月赋诗:“平湖新水碧于油,蘸入堤杨缕缕柔。底更春秋较其月,几曾宵景一凭流。”

现在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中最小的景点公园,它虽小,但很精致。景区内树木葱茏,假山叠石点缀其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完整地保留了清代皇家钦定西湖十景时“一院一楼一碑一亭”的院落布局。康熙题名的平湖秋月御碑就在其中。

乾隆行宫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是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的文澜阁。

乾隆帝南巡时,开始打算将行宫玉兰堂改建成为文澜阁,但是由于玉兰堂紧依孤山,地气潮湿不宜藏书,便把原来藏《古今图书集成》的藏经阁改建成文澜阁。《四库全书》修成的第二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文澜阁落成。

微信图片_20240902105130.jpg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四库全书》都是手抄本,有9.97亿字。开始只抄了四份,藏在北方,文渊、文溯、文源、文津,称为“内廷四阁”,后来觉得南方也要有,又抄了三份,分别藏在扬州大观山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淙阁和杭州行宫之文澜阁,时称“江浙三阁”,现在江南就只有浙江这一部了。

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夏天开始,朝廷陆续颁发《四库全书》,交由两浙盐运庋藏,至乾隆末年领齐,共计35990册,实在是太多了,不得不抄完一批发放一批。《四库全书》为绢面包背装,经部为绿色,史部为红色,子部为蓝色,集部为灰色。每册卷端钤“古稀天子之宝”白文方印,卷末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和《四库全书》一并初藏文澜阁的,还有一部乾隆皇帝御赐的《古今图书集成》。

文澜阁有大小两碑。大碑亭的碑,上覆龙盖帽,正面刻的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初八下的一道上谕,背面刻乾隆皇帝为《四库全书》入藏文澜阁作的一首七言诗。

文澜阁小碑亭里的碑也有龙盖帽,正面为光绪皇帝书写的满文、汉文“文澜阁”三字,篆额为“光绪御笔之宝”。在芭蕉绿叶的掩映之下,光绪饱蘸墨汁的馆阁体,有太多的抱负,也有不少的无奈。小碑背面镌刻光绪皇帝的上谕,说到文澜阁毁于战乱,所藏《四库全书》大量散失的沧桑,以及时任浙江巡抚谭钟麟上奏文澜阁已修复,散失的书通过地方绅士丁氏兄弟广泛搜求基本恢复旧观的情况,谭钟麟还要求朝廷颁布匾额、方略嘉奖有功人员。

文澜阁主体建筑咸丰年间毁于战火,重修于光绪年间。据沙孟海先生考证,皇帝看书是在主阁一楼的中央,不许有人在他头上走动,楼上的书,由下人从藻井里吊下来。所以,文澜阁三层,外面看是两层,屋中央看只有一层,一抬头直接看到天花板。1912年夏,浙江图书馆建成,文澜阁《四库全书》及乾隆皇帝御赐文澜阁的《古今图书集成》入藏隔壁浙江图书馆孤山馆部的古籍部,文澜阁只留下几只藏书的柜子。

拥有金黄色琉璃瓦的文澜阁,奠定了孤山在文人心目中神山的地位,也吸引了众多朝圣者。

阮元是乾隆晚年极其欣赏的学者型官员。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二月,朝廷大考翰詹,乾隆亲擢阮元为一等第一名,升授詹事府少詹事。召对之时,乾隆喜道:“没想到朕八旬外再得一人!”

嘉庆二年(1797年),浙江学政阮元于西湖孤山上构屋50间,集全省通经之士纂辑《经籍籑诂》。阮升任浙江巡抚后,将该处辟为精舍,选拔浙江境内好古嗜学的学生在此读书。这所学校前后有100余年的历史,是当时全省最高学府。

1890年,21岁的章太炎奉父命入杭州诂经精舍,拜国学大师俞樾门下学习七年,学问大进,才学过人,颇受俞樾器重。传闻他爱吃江南“霉”字系列的菜——霉干菜、霉冬瓜、霉苋菜梗、臭豆腐、臭花生,据说有个叫作钱化佛的画家投他所好,用这些菜换走了他手书的100多幅字。后来,章太炎提倡排满,甚至骂光绪皇帝“载湉小丑”,让俞师十分不满,声言“曲园无是弟子”。1901年,章太炎到苏州东吴大学任教,特拜望老师,俞樾见面怒斥道:“不孝不忠,非人类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后章太炎发表《谢本师》一文,表示从此拜别师门,自立门户。

俞樾,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是清末经学大师。现在孤山南麓、西泠桥畔俞楼是其故居。俞樾自书一联,悬于楼前:“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1924年,居住在俞楼的俞樾的曾孙——红学大师俞平伯先生写下了《湖楼小撷》一文,细细地描摹了西湖的景致,抒发了“一种茫茫无羁的依恋,一种在夕阳光里,街灯影傍的依恋”感怀。

现在的俞楼,两层三开间仿古建筑,依旧是粉墙黛瓦的安静古屋。而这楼里的故人往事,也依旧让人浮想联翩。俞楼,实为孤山一景。

后来诂经精舍停办,而异军又在孤山突起。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隐等四人在孤山数峰阁旁买地筑室,创立印社,这就是著名的西泠印社。孤山社址有一条鸿雪径,取意于宋代大诗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西泠印社走过百余年,历经岁月的流逝,留下了诸多的人、物、事,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印社发展史,也为孤山涂抹了更为浓郁的人文色彩。其第一任社长吴昌硕是印、书、画、诗四项全能的艺术大师,也师从著名国学大师俞樾。

1928年,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创立于孤山罗苑,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宗旨,设绘画、图案、雕塑、建筑四系。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就是发端于此。

同年,西湖博览会开幕,给西湖设了个大门,位置就在断桥东首桥堍,门楼为宫殿式外形城堡建筑。设在孤山的场馆主要有博物馆、农业馆等。博览会为了保留所陈列的展品,闭幕时,呈请省政府在博览会博物馆所在地设立西湖博物馆,部分展品移赠博物馆以作留念和永资观摩。

当年的西湖博物馆也就是今日我供职的浙江省博物馆。

230多年后,乾隆皇帝“第七次来到了杭州的西湖畔”。

2017年,浙江省博物馆举办“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展出了来自故宫博物院等国内多座博物馆、图书馆的202件珍贵展品,为观众展示一代帝王的文才武略及其与江南以及杭州的情缘。乾隆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他一直把南巡视为生平最重要的功业之一。六下江南,他不仅为浙江留下了至今依然矗立的巍巍海塘,也深深沉醉于杭州西湖的美景。

在展览的“为爱西湖”单元里,可以重温他在杭州的励精图治和他对杭州、西湖深深的爱。在乾隆御笔《阅海塘记》卷中,他细细总结了从神禹至当时的治水理念及经验教训,他的励精图治全在其上;《海宁陈氏安澜园全图》画的是乾隆考察钱塘江海塘时曾经四次驻跸的安澜园,展览中,这一江南名园的昔日胜景得以重现;乾隆留下了大量歌咏杭州美景的诗作,展览中的《泛舟西湖即杂咏册》《咏西湖十景》朱笔底稿等都有乾隆御笔题写的诗;董邦达的《西湖八景诗图》也来到现场,乾隆在京城中仿造的西子湖与真实的西湖一比高下。

孤山实在不孤。孤山是一座大博物馆。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如果杭州也有一个博物馆岛,它可以让人为了这个岛而不远千里来游赏吗?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名门进士 科学巨擎 2025-01-14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青溪出“圣公” 起义毁“佛国” 2025-01-14
风雅宋 · 跟着馆员读文史 | 风吹十里透“韩瓶” 2025-01-14
古今西湖名人缘|冷面寒铁城隍神 2025-01-08
漫话韩瓶 2025-01-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