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走近西湖》论文集发布:聚智…
【万松讲堂·报名帖】郑嘉励:…
杭州宋史论坛2024年第二期…
“中西文化碰撞背景下的章太炎…
 
特别关注
 
白居易:钱塘江水的知音
“浙西高士”吴颖芳
永明延寿大师与禅净双修
观潮祭祀“九皇斗”
禹杭履迹
 
行在·杭州|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园发现记
来源:文一君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4-09-24

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园发现记

魏祝挺

魏祝挺,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

发现小有天园

2018年年底,我和杭州摩崖石刻爱好者奚珣强在浙江省博物馆“佛影灵奇——十六国至五代佛教金铜造像”展中结识。他对展览中的吴越国金铜造像很感兴趣,说西湖野山里有一处无人关注的石窟造像,很可能也是吴越国的,要带我去看看。于是我带着学生,跟着他一起去探访,后来又多次调查并撰写报告,这就是如今小有名气的九曜山吴越国石窟造像。

2019年年初,奚珣强在南屏山又有新发现,于是我们再次出发。

南屏山在西湖之南,东西伸展,石壁陡峭,如同屏障一般,故名南屏山。由于南屏山北麓现在属于军事管理区,因此只能从山顶往下探访北坡的山腰以上部分。1月18日下午,我们一行十多人,从南屏山西北麓的太子湾公园上山,沿东西向的山脊线游步道,首先登上南屏山巅。在山巅稍事休整,即从北坡下山,离开了游步道。北坡没有路,只能寻找缓坡慢慢下降。经过了大半个冬天,山上落满枯叶,很不好走。碰到陡坡、峭壁,大家就互相帮助,一列纵队,鱼贯而下。

微信图片_20240924100345.jpg

自太子湾公园东望南屏山望湖亭遗址(魏祝挺提供)

从山巅下行,垂直高度下降大约30米,我们先来到一处隆起的小山头。山头的顶部大约30米见方,中部隆起,形似馒头。顶部位置有一块高约50厘米的小石碑,中部已断裂,石碑上刻有“宜尔堂”三字,应该是清末民国时期的私人界碑。站在顶部,透过冬日稀疏的乔木丛,波光粼粼的西湖展现在眼前,苏堤纵贯正中,直达北山。奚珣强认为,这处隆起的山头,形似荔枝,可能就是古人所说的荔峰。

荔峰下方,有一处小型平台。平台旁有石壁,刻有大幅的隶书题记,上写“宋皇祐辛卯岁季秋既望,浦延熙、李乔游南屏山题记”。

这是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官员浦延熙、李乔宦游于此的题记。这也是目前南屏山最高处的题记,说明北宋人也会登临刚才的荔峰观赏西湖。

继续下行,垂直高度下降约20米,我们来到一处开阔的平台。平台约长20米,进深10米,面朝西湖,但为乔木所遮挡,后有大片石壁。平台上布满枯枝,深达半米,走在上面,一不留神就会落入枯枝的“陷阱”。但细看之下,很多树枝还很新鲜,并不是自然断裂的,而是被有意识地切断、采集并堆放到这处平台。这里数十年没有人迹,应该是野猪建造的巢穴。可能是听到我们下山的声音,野猪都已经跑远了。

微信图片_20240924100346.jpg

探访乾隆帝诗刻龛(魏祝挺提供)

该处开阔平台的后方石壁上,残存北宋题刻多处,均为奚珣强历次探访所发现。在众多北宋题记的最上方,距地面3米左右,还有一处尚未经辨识的题刻龛。龛为横长方形,长140厘米,宽75厘米,遍布青苔,又有树根遮挡。我和奚珣强攀上崖壁,凑近题刻龛,拨开青苔,发现最左侧的一行文字尚能辨认,有“小有天园”等字。龛左下角的钤印也清晰可辨,印文“乾隆御笔”,可证这是一处乾隆御书题刻。虽然该题刻整体被青苔覆盖,但大部分文字笔迹犹在,若清除苔藓,细加抟拓,应能辨识全文。

微信图片_20240924100348.jpg

自望湖亭遗址远眺西湖苏堤(魏祝挺提供)

经仔细比对,我们在国家图书馆古籍拓本资料库中找到了该题刻的清代完整拓本。拓本长134厘米,宽70厘米,略小于题刻龛尺寸,十分相符。该诗即乾隆帝八首御制小有天园诗的第六首,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他第四次南巡时,在小有天园题写《游小有天园登绝顶》,全文如下:

最爱南屏小有天,

登峰原揽大无边。

易诠藉用怀司马,

琴趣那能效米颠。

百卉都知斗春节,

千林乍欲敛朝烟。

菁葱峭蒨间探妙,

比似仇池然不然。

乙酉春闰中浣游小有天园登绝顶作,御笔。

印文:所宝惟贤乾隆御笔。

微信图片_20240924100351.jpg

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乙酉年(1765年)小有天园御诗拓本(魏祝挺提供)

从落款来看,乾隆帝于闰二月中旬游览小有天园,兴之所至,登临绝顶,作诗纪游。首联直截了当,表现了作者对小有天园的喜爱,登临山顶,眺望西湖,景观壮丽,如天开图画。颔联记录了小有天园的两处著名宋代题刻,司马光的《易经·家人卦》题刻和米芾的“琴台”榜书,详见下文介绍。颈联描述了西湖春季百花齐放、林壑幽深的美。尾联再次强调了小有天园的独特趣味——穿山探洞,如同仇池国的小有天,名副其实。整首诗,将小有天园的远景、古迹、花木、洞壑之美融为一体,充分解释了“最爱南屏小有天”的理由,是乾隆帝难得的佳作。

微信图片_20240924100403.jpg

A.北宋郑民彝等题名;B.北宋司马池、司马光题名;C.清乾隆帝乙酉年小有天园御诗;D.北宋苏舜钦等题名;E.清乾隆帝“入云”榜书;F.北宋张若谷、张从革题名(魏祝挺提供)

在乾隆帝小有天园御诗题刻的下方不远处,还有乾隆帝同年题写的“入云”榜书二大字,表现了此处地势之高、视野之佳。根据这些实物的位置关系,并对应清代《南巡盛典》和《浙西胜览全图》中的小有天园图,可知目前我们所处的这处开阔平台,即小有天园最高处的望湖亭。只可惜如今树木丛生,眺望之视野大受阻碍,但从树木缝隙处远望,夕阳返照,远山如眉,西湖如镜,苏堤如带,风景绝胜,无愧“望湖”之名。

如今的望湖亭遗址,仅存台基,而整个山下的小有天园清代建筑也已经荡然无存,园址大部分属于军事禁地,难以进入。幸运的是,我们在可以到达的范围内发现了属于小有天园最高处的部分遗存,并且,这也是清代中期“江南四大名园”(杭州府小有天园、江宁府瞻园、苏州府狮子林、海宁州安澜园)之一的小有天园遗址区域内,至今发现的唯一一处遗存有小有天园字迹的题刻。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乾隆帝题写此诗250余年后,我们重新发现了西湖第一名园,也是乾隆皇帝的最爱——小有天园。

小有天园的前世

清代小有天园的望湖亭,除了乾隆帝题写的小有天园诗刻和“入云”榜书,当时就残留有大量北宋题名,如北宋康定二年(1041年)的张若谷、张从革题名,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的郑民彝等题名,庆历二年苏舜钦等题名等,被记录在《两浙金石志》之中。这说明该处平台早在北宋时期即为人所知,为湖南赏景绝佳之处。

北宋时期,南屏山北麓属于兴教寺。兴教寺建于吴越开宝五年(972年),与不远处的雷峰塔(当时称“皇妃塔”)同时动工。寺内有大佛殿、五百罗汉殿、十六罗汉殿等,在南山寺院中,本来倒也不算突出。但北宋时的兴教寺放生池可是大名鼎鼎,池中有当时刚刚引种培育的金银鲫鱼。金鲫鱼红灿若金,银鲫鱼雪白如银,在宋人眼里,确是珍奇之物。

日本比叡山延历寺高僧成寻,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四月二十九日访问杭州兴教寺。他在日记中特别写到,兴教寺“有方池,有黄金白银鱼出游”。

苏东坡再度任官杭州时(1089—1091年),重访老友兴教寺臻禅师,他题诗道:“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抚槛散斋余。”见到十几年不见的金鲫鱼,也如老友重逢,投食喂鱼,兴致盎然。

兴教寺不仅有金鱼池,还有南屏山。

《咸淳临安志》记载:“南屏山,在兴教寺后,怪石耸秀,中穿一洞,上有石壁,若屏障然。”怪石嶙峋,有穿岩探洞之趣,不亚于天竺寺后山的青林、香林诸洞。又载:“(兴教寺)旧有齐云亭、清旷楼、米元章琴台,今皆废。”南宋时大诗人杨万里曾于清旷楼赏景,有诗云:“清旷楼中夕眺间,落晖残雨两生寒。楼中占尽南山了,更占西湖与北山。”下赏金鱼,中攀怪石,上览西湖,一寺三景,这就是兴教寺的迷人之处。

从以上史料来看,我们到达的平台——清代小有天园的望湖亭,可能就位于北宋兴教寺的齐云亭,为宋代南屏山望湖佳处,因而题刻众多。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夏天,杭州知州司马池及其子司马光前来游赏,题有“康定元年岁次庚辰八月廿九日被诏□知□州□□南屏山□□胜□司马池□男光侍行”。

史料记载,两浙转运使江钧、张从革与杭州知州司马池不睦,诬告其罪,使得当年九月时,司马池降知虢州。从刻石来看,八月底司马池即已得诏,离别杭州之前,带时年22岁的儿子司马光一同游览南屏山,最后一次游赏西湖。该题刻风化严重,历代金石志均无考,由奚珣强首先发现。

北宋康定二年(1041年),杭州知州张若谷和两浙路转运使张从革,这两位杭州最高级别的官员,于暮春之际游山而来,宴饮欢坐,对望西湖,至晚方归。两人于亭后崖壁留题:“龙图阁学士、刑部侍郎、知府事张若谷,两浙路体访安抚、三司度支判官、税课转运使、司勋郎中张从革,康定辛巳暮春二十三日,游晏此山,尽日而去。”次月,张若谷和张从革就相继调任。南屏山之游,应是他们在西湖的美好记忆。该题刻著录于《两浙金石志》中,现存。

当年年底改元庆历,冬天十二月,新任杭州知州郑戬,两浙路转运使李定、吕觉,以及到访的京官钱仙芝、蔡襄也慕名而来,游赏兴教寺,并爬上南屏山,留题于前任郡守之侧:“资政殿学士、谏议大夫、知军州事原武郑戬天休,转运使、尚书兵部员外郎陇西李定子山,转运使、尚书□部员外郎东平吕觉秀民,尚书祠部郎中、集贤校理彭城钱仙芝绮翁,著作佐郎、馆阁校勘莆阳蔡襄君谟,庆历元年辛巳十二月十日题。”蔡襄彼时才30岁,年纪最小,但他书法出名,后为“宋四家”之一,当仁不让书写此刻。20多年后,他也出任杭州知州,彼时他再上南屏山,拂拭这一青春时代的题刻,应是充满着回忆。该题刻著录于《两浙金石志》中,当代未能访获,可能被掩埋在平台下部。

微信图片_20240924100405.jpg

清《浙西胜览全图》“小有天园图”(魏祝挺提供)

仅仅过了一个月,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正月,知州郑戬的儿子郑民彝就带着自己的弟弟和朋友们,追随父辈的足迹,寻访此地,于亭后留题:“郑民彝德常、弟民□先觉、民度仲详、陈浚□叔、徐待用用之、上官拯并济、黄应叔和。庆历二年壬午正月十九日游此。”该题刻著录于《两浙金石志》中,现存。

又过了半年,夏天八月时,杭州地方官苏温雅和苏舜钦等也前来,留题于此:“苏温雅、舜钦、杨混。庆历二年八月六日倩仲题。”该题刻著录于《两浙金石志》中,现存。

自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暮春三月到庆历二年八月这两年多里,至少五批文人士大夫纷至沓来,游赏兴教寺,登临南屏山,留题于此,季节则包含春、夏、冬季,说明当时的官员文人对于南屏山的喜爱,四季景色皆有意趣。

望湖亭平台的正下方约20米处,还有一处平台,宋代时名为“琴台”,清代则成为小有天园中的南山亭。南山亭背后也有大片石壁,至今尚存北宋米芾的“琴台”榜书二大字,以及南宋人翻刻的北宋司马光所书《易经·家人卦》《中庸》《乐记》等儒家经典内容的巨幅摩崖题刻,气势磅礴。米芾和司马光的摩崖石刻,是南山亭中的著名景观,深受乾隆帝喜爱,有御诗碑遗存。

乾隆最爱的小有天园

拥有齐云亭、清旷楼、琴台等著名景观的南山名刹兴教寺,在南宋末年即已衰败。

《咸淳临安志》记载:“(兴教寺)旧有齐云亭、清旷楼、米元章琴台,今皆废。”元代寺院荒废,明代时此地成为私人庄园壑庵。清初,壑庵归于徽州人汪之萼,后经其孙汪守湜累加营造,“葺沼为园,轩槛周遭,亭廊匼匝,皆擅胜致”,终于在乾隆年间蔚为大观。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初次南巡时,乾隆帝于西湖南山经过汪氏壑庵,驻足游赏,赞叹不已。由于壑庵背靠南屏山,山石嶙峋,洞穴窈深,颇似甘肃西和县古仇池国境内的道教洞天小有天,遂赐名“小有天园”。

后来,乾隆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的历次南巡时,必游赏小有天园(1765年时甚至来了2次,共计7次),每次游赏必有诗篇吟咏(1762年来访时连作2首,共计8首)。小有天园于是名声大噪,成为清代著名的江南四大名园之一。

全盛时期的小有天园,可参见《南巡盛典》《浙西胜览全图》中的图绘。全园坐南朝北,最北侧的码头直达西湖边。中轴线三进大堂,最后一进悬有乾隆御笔小有天园匾额。西部为生活区,屋宇十数间。东部为园林区,以池塘为中心,环以亭榭游廊。后山即慧日峰,山石嶙峋,菁葱峭蒨,高处有南山亭、望湖亭、御碑亭等景致,无树木阻隔,视野绝佳。

乾隆最喜爱小有天园,七次临幸,八次题诗,“为之流连,为之倚吟”。在这八首御制诗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八首诗的首联分别写道:

佳处居然小有天,南屏北诸秀无边。(初次南巡作)

蔚然深秀秀而娟,宛识名园小有天。(二次南巡作)

南屏峰下圣湖隈,小有天园清跸来。(三次南巡作)

不入最深处,安知小有天。(三次南巡再作)

花木昌如候,名园小有天。(四次南巡作)

最爱南屏小有天,登峰原揽大无边。(四次南巡再作)

小有天园吾所名,既窈而深复明净。(五次南巡作)

向年游此园,无过咏佳景。(六次南巡作)

八首诗中,居然有七首的首联均提到了小有天园的名称。只有最后一首,可能是实在写不进去了,这才放弃。可见乾隆对小有天园这一题名多么迷恋。

乾隆不只在巡幸江南时必到小有天园,早在第二次南巡之后,他就在北京圆明三园的长春园思永斋的东部小院中仿造了小有天园。这是圆明园中第一次明确完整仿制江南名园的实例,具有首创意义。他亲作《小有天园记》,写道:

左净慈,面明圣,兼挹湖山之秀,为南屏最佳处者,莫过于汪氏之小有天园。盖辛未南巡所命名也。去岁丁丑,复至其地,为之流连,为之倚吟。归而思画家所为收千里于咫尺者,适得思永斋东林屋一区,室则十笏,窗乃半之,窗之外隙地,方广亦十笏。命匠氏叠石成峰,则居然慧日也。范锡为宇,又依然壑庵也。激水作瀑,泠泠琤琤,不殊幽居洞之所闻。而黄山松树子虽盈尺,有凌云之概,夭矫盘拿,高下杂出,于石笋峭蒨间,复与琴台之古木苍岩,玲珑秀削,不可言同,何况云异。……

这座高仿的小有天园,其实是一方不过百余平米的微缩版园林,但其中依然仿建了南屏山慧日峰、幽居洞、琴台、壑庵等意象,均是乾隆念念不忘的杭州小有天园景致。

微信图片_20240924100407.jpg

乾隆时期杭州西湖三大私家园林的位置关系,底图为1929年杭州全图(局部),红圈为笔者所加(魏祝挺提供)

乾隆西湖名园一日游

西湖私家园林中,除了最蒙乾隆喜爱的小有天园,还有他多次临幸的漪园、留余山居、蕉石山房、吟香别业等,俱有题咏。其中,小有天园、漪园和留余山居这三处西湖南山私家园林,均由乾隆亲自改名赐额,题咏也最多,可称为他的心头好。

漪园,今已不存,旧址在雷峰塔西,依水而建。据《咸淳临安志》,南宋时此处为大太监甘升的甘园,宋理宗也曾临幸,当时有御爱松、四面堂、望湖亭、小蓬莱、西湖一曲等景点。据《湖山便览》,雍正年间杭州人汪献珍重修此园,“增构亭榭、杂莳卉木,沿堤为桥,以通湖水”,更名为慈云园。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下江南的乾隆帝临幸此园,爱其水景,御题“漪园”为额。之后数次下江南,乾隆必至漪园观景,并多次题咏,对漪园美景赞叹不已。

如今雷峰塔下的西子宾馆,其西侧区域即清代漪园的遗址。漪园的地表建筑已经全毁,只留下一方巨大的池塘,可与《南巡盛典》《浙西胜览全图》的“漪园图”中,亭台楼阁环绕的一方大水池相对应。

留余山居,今已不存,旧址在南高峰东麓,依山而建。《湖山便览》云:“留余山居:在南高峰北麓,由六通寺循仄径而上,灌木丛薄中,奇石林立,不可名状。”这处园林,是清代山阴人陶骥于此“疏石得泉,泉从石壁上下注,高数丈许,飞珠喷玉滴崖,石作琴筑声”,于是他在泉水边营造庐舍、亭榭、楼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也临幸此园,爱其山景,御题“留余山居”为额,并御题泉旁亭曰“听泉”。此后数次下江南,乾隆也多次到访留余山居,题咏此处,十分钟爱。

如今南高峰东麓的六通宾馆后,沿荒径至半山腰的一方平地,即清代名园留余山居的遗址。山居的地面建筑已经不存,但是铺石小径仍在,一片奇石中,有悬崖流水,旁有石梁,与《南巡盛典》《浙西胜览全图》的“留余山居图”中的瀑布及石梁一致,可证此处即留余山居中的听泉亭所在。可惜留余山居遗址大部分已经被百年来的山洪冲毁,目前尚未发现题刻信息。

微信图片_20240924100410.jpg

清《浙西胜览全图》“留余山居图”(魏祝挺提供)

乾隆特别喜爱这三处西湖名园,因为三园同处西湖南岸,相距不远,他甚至还专门设计了一条“一日游三园”的路线。

让我们回到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闰二月中旬的一天,这已是乾隆第四次南巡。这一天他计划游览小有天园、漪园、留余山居这三处西湖名园。

上午,乾隆从位于孤山的西湖行宫出发,坐船自北向南纵穿外湖,首先抵达雷峰塔下的漪园,近观湖上园林。漪园引西湖水入园,内外湖景,两相辉映,浑然天成。乾隆欣然题诗《漪园》:

一园倚南岭,十亩占西湖。

荡桨到门第,开轩眄画图。

鸢鱼机表察,花柳镜中铺。

有术如观水,谁能舍此乎?

中午时分,乾隆来到不远处南屏山下的小有天园。在大堂稍作休息,乾隆就信步登临南屏山,穿幽居洞,登南山亭,欣赏司马光和米芾的名迹。之后,他继续上至望湖亭,这里也是小有天园之绝顶。欣赏多方宋人题刻后,乾隆一览南北两山,全湖风景,近在眉睫。兴之所至,他挥笔题写《游小有天园登绝顶》。

这一诗刻,250余年后,被我们在小有天园的望湖亭遗址访获。

下午时分,乾隆出小有天园,往西过赤山慧因涧、高丽寺,到达南高峰北麓的六通寺前,循山径入留余山居。山居位于南高峰中腹,茂林清幽。他听泉于园中瀑布之下,遥想千载之前苏东坡也曾听泉于此,心向往之。山居最高处建筑,北有望湖楼,南有望江亭,分别可远眺西湖和钱塘江,凭虚临风,江湖一览,可谓快哉。最后,乾隆题写《留余山居》一诗:

南山北麓有山居,早识清幽试访诸。

荦峃奇峰中进辇,砰訇悬瀑近溅裾。

千林黝蔼藏浓雾,一气空蒙合太虚。

不尽兴而便言返,吾原每事欲留余。

傍晚时分,饱览美景的乾隆帝遗憾未能“留余”山中,只能言返。御驾起航,舟回孤山西湖行宫。这一日西湖三园之游,登山游湖,探洞听泉,远近高低,景观各异,乾隆可谓是深得西湖意趣的知音。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白居易:钱塘江水的知音 2024-09-25
古今西湖名人缘|范公孤山访林逋 2024-09-24
永明延寿大师与禅净双修 2024-09-23
观潮祭祀“九皇斗” 2024-09-23
唐诗中的钱塘江潮 2024-09-23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