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禁卫决死守志
十万军民蹈海殉国 上回说到,赵匡胤非常赏识“东三班”(点击这里了解详情),并给予莫大的荣誉。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东三班”却再次毫不犹豫拒绝了。左右来报,“东三班”无视新令,全体军兵决定引义自杀。 赵匡胤真的吓了一大跳,他跳起身来往外跑,想亲自前往营救。他担心自己走得太慢来不及,又急令大将党彦进率数十人急速赶往相救。但还是迟了一步,党彦进等人赶到“东三班”驻地时,但见尸横遍地,就剩下为首的两名“班长”没死,一个叫乔亢(字伯仁),另一个叫陆轨(字仲模)。 看到眼前这一幕惨象,赵匡胤极为震惊,脱口相诘:“这是为了何故,至于这样吗?”乔、陆二人回道:“我们只事一主,就别拦我们去死了。” 赵匡胤再三劝阻,一再夸赞“东三班”都是忠义之士,而且答应永不废止这一番号,另赐“长入祗候”爵号,皇帝御驾出行,“东三班”为队伍前导。赵匡胤甚至还与乔、陆两人谈论到“东三班”军兵以后的帽饰细节,答应他们的帽子仍旧穿用原先的青、红二色彩帛。最后还承诺,班内军兵服役满三年,即授予“保义郎”官衔。 然而,赵匡胤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这两名“班长”毅然自尽而亡。 赵匡胤感慨万千,对全班死者厚加赠恤,并信守诺言,不但不废其番号,还在“东三班”的京城驻地另建祠庙,不绝祭祀。赵匡胤以这样的举止为天下树立了一个信奉“忠义气节”的典型,从此,“东三班”像一块“金字招牌”,一直亮在京城的繁华地带,忠义气节也逐渐成为宋人推导和尊崇的一个“硬核”品格。 新的“东三班”从此效忠赵宋王朝。靖康之变东京保卫战中英勇抵抗的战士中就有“长入祗候”。东京被金军攻陷,不少“长入祗候”在万胜门突出重围,辗转追寻康王赵构。钦宗皇帝被金军扣押时,他身边也有形影不离的“长入祗候”。高宗躲避金军追击南逃时,一些“长入祗候”鞍前马后一路护驾。到南宋定都临安,“东三班”也相随来到了杭州。 宋版《咸淳临安志·京城图》(局部),“东三班”位于朝天门(今杭州鼓楼)南侧的保民坊(今城隍牌楼巷)。姜青青复原图 吴山火灾中突然“亮相”的乔、陆旗幡,现在看来显然是编造的,但长期统领大内禁军的杨存中对“东三班”这段掌故却是了如指掌的。所以根本不需要事先“备课”,他就把赵眘说感动了。于是,就按照杨存中的建言,在吴山保民坊“东三班”驻地赐建一座“昭节庙”,以弘扬“东三班”的忠义气节。 “东三班”再次成为御街上的一个“亮点”。杨存中也终于安心了,有他提案树立的“东三班”这块招牌在那里,官家该不会为了岳飞对他秋后算账吧。 “东三班”位于今天中山南路鼓楼之南的城隍牌楼巷,南宋时叫“保民坊庙巷”。 摄/北辰对照今天的地图来看,“东三班”驻地一带有个地名元宝心,有意思的是这个地方真的在一个“元宝”的“心尖”上:鼓楼以西的吴山山势向西南逶迤环抱,到紫阳山回转向东南延伸到太庙附近,这条弧形山势与南北直线的中山南路(御街)天然构成一个“元宝”形状,而元宝心恰好在弧底正中心的“心尖”上,是这只“元宝”的“核心”所在。“核心”是浓缩的精华,物理存在很小,但不可小觑。 今天元宝心在这条直街上的门牌号码也就二十几号,极短的一段路,但和城隍牌楼巷连成一线,却是近代之前人们上吴山的“正路”,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当年上吴山看风景,走的就是这条道。 “东三班”的北宋“旧事”在南宋被再次宣扬,其背后有一个很大且诡谲的“阴影”,但它在当时给人带来的一种“硬核”品格,却真真实实让大宋军民不断对“忠义气节”加深印象,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后人曾百思不得其解,一向被人以为软弱不堪的宋朝后来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特别“顽强”的王朝?数数指头,两宋横跨320年,居然是中国封建社会国祚最长的一个王朝。强大的蒙古灭西夏的战争花了10年时间,灭金国花了20年时间,但征服一个号称“积弱”的南宋,为什么却要耗时近半个世纪(其间还搭上了大汗蒙哥的一条命)?即使在1276年宋王室投降元军,京城临安被占领,宋朝军民依然节节抵抗,一直到1279年厓山之战宋军战败,丞相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赵昺跳海殉国,竟有十万军民也跟着跳海赴死。 宋元厓山之战,高大的战舰上丞相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跳海殉国。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展陈 我们再看《宋史》,“二十四史”中的“忠义传”卷帙就数《宋史》最多,它以10卷的篇幅留下了两宋之交和宋末忠义人士一共289人的传记。但这只是整个宋朝忠义人群中很小的一部分。厓山之战殉国的十万军民,他们就没有留下如何坚守底线到最后时刻的英勇故事。 宋元厓山之战宋朝最后的“谢幕”,十万军民蹈海殉国,这一幕古今中外罕有一见。AI生图 屡遭强敌侵凌的两宋王朝为何能够赓续320年?从五十人到十万人的坚贞不屈,是怎样的精神在支撑着这一日渐庞大的人群? 解开这一答案的“密钥”或许就在这“东三班”的故事中。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