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吴铮强:《真假…
2024年杭州文史学术研讨会…
成明明|南宋馆阁与文学研究
南宋臨安古都與中國城市文化精…
 
特别关注
 
李渔:尝以欢喜心,幻为游戏笔
从中原到江南——两宋瓷业格局…
2024年杭州文史学术研讨会…
江元祚和他的横山草堂
禹杭履迹
 
湘音汇|明代湘湖地区的官学与私学
来源:湘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4-12-02

湘湖自隋唐起教育渐兴,北宋则达到兴盛,当时最为著名的教育人士当属杨时。南宋定都临安之后,湘湖地区的教育地位更高,进而将两宋以来文风鼎盛,注重教育的传统延续至明代,形成了明代湘湖地区的官学与私学。

 官 学 教 育 

湘湖地区的教育在加强县立官学的同时,进一步设立书院,在农村鼓励社学,增加教育机会。尤其是县学为一邑教育的中心和榜样,历届县宰均高度关注。有如下之特点:

一是有意识地加强地方教育模范的表彰工作,提升百姓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如明代陈敬宗《萧山县科甲题名记》记载:“邑令朱玉欲刻题名碑记。”当时朝廷增广科额,相当于给官学增加补助。而县学的教师则对课程更加关心,授课更加积极。朱玉等人还曾修复德惠祠,宣传湘湖地区的教育传统,鼓励邑人勤学向上。如明提学副使刘釪《德惠祠记》:

微信图片_20241202111254.jpg

景泰初,县令朱玉、县丞李温淳,得湖东百步许山麓废寺,以复其祠。邑人张文、何贤请曰:祠虽复,恐久即废。欲如汉刘宠例,乞入祀典。且公亲承二程先生道学之传,当从祀孔庭。于是上报分巡宪佥吴立、绍兴郡守彭宜。皇上赐额“德惠”,又在杨时故郡福建延平,立祠曰道南,以其徒罗仲素(从彦)、李愿中配。

景泰初,县令朱玉、县丞李温淳,得湖东百步许山麓废寺,以复其祠。邑人张文、何贤请曰:祠虽复,恐久即废。欲如汉刘宠例,乞入祀典。且公亲承二程先生道学之传,当从祀孔庭。于是上报分巡宪佥吴立、绍兴郡守彭宜。皇上赐额“德惠”,又在杨时故郡福建延平,立祠曰道南,以其徒罗仲素(从彦)、李愿中配。

二是对湘湖地区的官学进行维修、重建等,有明一代达到20多次。虽然这些工作的规模不一,且时间先后相继不定,没有形成制度化,但也为人们展现了萧山历届县级长官在教育建设方面的功绩。

三是湘湖地区社学的推广也始于明代。洪武八年(1375),明太祖下诏要求全国各地普设社学。其后,朝廷又多次下令督设社学。嘉靖十二年(1533),张缵曾编《忠谏静思张公遗集》记载:张选任知县后,“聿兴百政,首以学校为务”,“就空闲官地,起造社学,设教读,专心训诲”。林策于嘉靖间在凤堰市旧申明亭处也曾改建社学一所,凡三间。嘉靖三十五年(1556),魏堂重建。

四是教育官员和民间热心人士对官学建设贡献巨大。如万历年间,王学孝由举人任教谕,编撰的《萧山儒学志》是浙江最早的学志,而且他还有治学教育思想。他曾书二箴于斋壁,左箴曰:“要生一分人品,须轻一分财利;要轻一分财利,须省一分用度。”右箴曰:“要做一分事业,须任一分劳苦;要任一分劳苦,须养一分精神。”民国《萧山县志稿》云:“两浙郡县罕有学志者,王学孝首创于前,张汝醇又踵修之。”可知张汝醇曾重修学志等。

同时,民间助学也到达到高潮。如隆庆四年(1570),官田20亩。万历十七年(1589),来端蒙、来端操捐学田50亩。万历二十年(1592),蔡应山捐田7亩。万历二十四年(1596),张应尚入官田10亩8分。万历三十三年(1605),曹十九入官田18亩,又山地50亩。万历四十三年 (1615),入33亩学田等。还规定了使用方法,如“以上收米粮差,俱于租内输纳米贮学,岁终令通学公举诸生中贫乏者酌量分给,余给诸生膏火。”这些措施都为湘湖地区的科举教育添砖加瓦。

 私 学 教 育 

明代的私学教育,上承宋元,兴旺不衰,是培养人才、发展文化和传递学术思想的重要场所。明代初期,湘湖地区的地方性私学发展迅猛,呈现出如火如荼、遍地开花之势。主要形式是传统蒙学性质的私学,称为家塾或蒙馆,一般教授15岁以下的儿童。

湘湖地区的书塾分为家塾与义塾。家塾是当时在乡村社会推广教化和传播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富家巨族往往开设家塾,延请名师,教授族中子弟。义塾也称义学、乡学,它是由私人出钱创办,用以教育一乡之子弟的学校。义塾是明代的基层教育机构,它的规模、影响、办学水平都要高于一般的私塾、家塾,在明代基层教育体系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义塾是明代基层乡村儒学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这个时期,许多女性也承担着家庭教育的职责,如:翁尧妻萧氏,教子五伦成进士。王廷相妻任氏,勉其子以笃学成名。蔡一亮妻史氏,课子骢等成人等。

微信图片_20241202111257.jpg

相较于书塾,书院或书堂则更多面向成年人。如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湛若水,在《偶书萧山行窝小记》中说得很清楚:“王生仁,道其弟诚筑书堂于湘湖幽处,名曰会道,诸余大书之。噫!吾昔与阳明公相期于大道。任壬申衔命过浙,访阳明洞,经萧山,令尹王子玮出迓,言湘湖之胜,龟山治之,逊棹游焉。入得幽处,语玮为筑行窝,他年居焉,夜则可以放舟。”可见湛若水建这座书堂就是供教育研讨用的。另外,民国《萧山湘湖志》还载有石淙书院,该书院坐落在连山黄竹公(黄九皋)墓前,明隆庆年间(1567—1572)已有,应为黄氏族人读书之所。

明代湘湖地区教育发达,出现了许多教育名人,而且还编撰了一批较为知名的教育文献典籍。

举人王学孝,万历二十四年(1596)任萧山教谕。乾隆《萧山县志》记载,王学孝博学多才,“砥躬饬行”。王学孝在任期内,参与修纂了《萧山学志》,天启时由教谕张汝醇续修,邑人何汝尹刊梓,已佚。这本书对湘湖地区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记录,尤其对人物事迹记载较详。

来励,萧山来氏第七世大宗来思名的长子。他总结了来氏180年的历史经验,创设社学、义学,规定来姓子弟均可免费入学。天顺四年(1460),在解元韩棋的支持下,处士来康顺设义学,作《四训八戒》,来励的观点正反映了来氏一族自宋至明不断兴盛的原因,也是来氏后人“取科名、致通显”的教育心得。

注:本文节选自《湘湖(白马湖)专题史》之《明代教育的兴盛》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从中原到江南——两宋瓷业格局视野下的南宋官窑 2024-12-04
江元祚和他的横山草堂 2024-12-02
定源法师:宋代径山寺的藏书与刻书 2024-12-02
城雕拾遗 | 踩高跷 2024-11-27
明于谦撰镇河铁犀铭文考 2024-11-27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