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禹杭履迹
 
吴越两山亭唱和
来源:湘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4-12-10

萧山,除了越王城山之外,还有一些适合怀古的自然人文兼备的所在地,北干山就是一处。元朝至正年间,这里发生了一件很有影响力的文人雅集之事,虽不如兰亭修禊,但也是群贤毕至,留下了不少诗篇,这就是北干山两山亭唱和。

微信图片_20241210110309.jpg

北干山

北干山之“干”是岸之意,可见山与钱塘江、湘湖的关系。玉顶峰高100多米,虽不高峻,但登此亦能看到钱塘江。北宋时,峰顶曾建亭,到元代又筑新亭,名为“吴越两山亭”。

微信图片_20241210110312.jpg

玉顶阁

吴越两山亭,取此处是吴越分界之意,两山指吴、越之山隔江对峙。这种说法在浙地古诗词里较为多见,如北宋林逋《长相思》词里说“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南宋吴文英写湘湖的《朝中措·赠赵梅壑》词说“吴山相对越山青,湘水一春平”,“湘水”就是指吴、越山间的湘湖。

吴越两山亭的前身可追溯到北宋初吴地人杜守一来萧山任县令时,据载杜守一曾在北干山顶建“知稼亭”。在他之后三百多年,又一位吴地士子尹性来任萧山县令,在知稼亭原址所在北干山顶建亭,取名为吴越两山亭。

微信图片_20241210110314.jpg

知稼亭


尹性于公务之暇,在吴越两山亭召集诗人唱和,一时风云际会,名家云集。如其时诗坛领袖、越地名士杨维桢、诗人萨都剌及后有“明代诗人冠冕”之称的吴地诗人高启等都先后为两山亭作诗,为两山亭增色不少。正因得到众多诗人吟咏,两山亭亦成吴越间胜景,而流传下来的文人唱和逸事,亦成湘湖新的历史典故和文化佳话。

两山亭唱和作为元末越地最负盛名的诗歌盛会,虽一些诗人未亲身到此,只是隔空唱和,但因他们原本就熟识,故产生了大量心意相通、情感交融的佳作。比如被杨维桢赞为最能继承自己衣钵的狂士张宪,他写的《吴越两山亭》诗中即有襟怀豪迈之气喷涌而出。诗开头就以开阔视角总括吴越山水概貌,并详细刻画了从亭中所见吴越山水的宏大气势:“浙江汹汹界吴越,两岸青山如剪裁。会稽南去远莫探,天目西来青不绝。千岩万壑竞秀丽,凤舞龙飞几盘折。”

张宪的同乡镏绩在当时也以诗著称,他的《吴越两山亭》诗含蓄深沉、余韵不尽:“危亭面势瞰雄都,词客登临兴倍孤。地拱会稽开古越,江吞罗刹限全吴。”

有“元代词人之冠”称誉的萨都剌对越地风光也不生疏,他的山水诗语辞雄健,音律铿锵,有清朗寥廓之气,这在他的《吴越两山亭》诗中也有突出表现,诗的开头说“千山孤亭据磐石,老我凭高兴无极……四海混一车书同,形胜何须限南北。吁嗟霸业今谁在,吴山越水长不改。”他来到两山亭,说这座孤零零的亭子位于北干山顶,自己垂垂老矣在此凭高远眺,也觉兴味无穷。无论是吴越争霸,还是秦朝徐福东渡,无论是峰排剑戟,还是鞭石土赤,都成往日烟云。

吴地诗人鲍恂《题吴越两山亭》诗,就是在众多嘉兴诗人作品中脱颖而出,受到杨维桢青睐的那首:“新亭卓绝倚云端,两岸青山绕画栏。泉岫西来驰万马,数峰东去跨群鸾。海门帆影烟中见,江树秋容雨后看 ……”写尽亭子视野之开阔高远,也反映诗人历史情怀之旷远。

微信图片_20241210110319.jpg

北干山

吴地诗人的两山亭唱和中,要数诗名最著的“吴中四杰”作品较出色,尤其是“四杰”之首高启的诗。高启《萧山尹明府吴越两山亭》诗起首就说“忆昔看山吴越游,酒酣鼓棹江中流。左招舞凤来百里,右顾卧龙横半州。峥嵘两势不相下,氛翳净扫当高秋。”借“龙”“凤”意象写吴山与越山相对峙、不输对方的强大气势。接着又说“闻君作亭压此境,坐获众胜非穷搜。江长不隔飞鸟渡,峰多欲障斜阳留”,突出了吴越相邻、互为一体之感。诗中又谓“迩来此地有兵甲,风景颇似当年愁”,借今思古,借眼前湖山一度失色乱象,联想史上那些惨烈战事,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在参与两山亭唱和的诗人作品中,高启之诗立意高超,特别是对历史的感慨深沉厚重而真切睿智,堪称佳作。

注:本文选自《湘湖记忆》之《北干山两山亭唱和》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湘湖轶事|“八龙”韩纬在萧初探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