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禹杭履迹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来源:《南宋皇城记忆——歌舞戏曲》  作者:应志良  日期:2024-12-18

中国戏曲走过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道路,两宋时期,跨入了它的成熟时期,产生了成熟戏剧形态的戏曲,其中以“宋杂剧”和“戏文”最为流行。

宋杂剧是中国戏剧由初级戏剧向成熟戏剧过渡的样式,它是从先秦的“优孟衣冠”,东汉的“东海黄公”至唐、五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戏剧形态。与后来的“元杂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的表演形态,虽然尚没有进到成熟戏曲的程度,但它已较前者有了很大的发展。北宋以后,杂剧成为一类专门化的表演形式,它在继承参军戏的滑稽、讽刺的同时,又从歌舞杂技和优人谑谈调笑的状态中超越出来,在“故事性”和“歌唱”两方面又进了一步。故吴自牧在《梦粱录·妓乐》中称其“大抵全以故事,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遍”。吴在此强调了“故事”和“唱念”这一中国戏曲最重要的两大因素。这对中国戏曲史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建炎元年(1127)南宋王朝建立。绍兴八年(1138)三月,宋高宗赵构正式下召,宣布定都临安。随着宋室南渡,临安(杭州)成为全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因北方城市遭到破坏,京城和中原一带百姓也大批向南方迁移。宋人小说中多有“其时东京一路百姓,惧怕鞑虏,都跟随车驾南渡”这样的描写。其中也包括在京城那些瓦舍勾栏中作场的各类伎艺人和杂剧演员或“路岐人”(流动艺人)中的一部分(也许是艺术上最有成就的一些人),随着流寓南方的人流,来到了临安(杭州)。与此同时,宫廷中的艺人也随着宋皇朝的南迁来到了临安。流寓临安的伎艺人则又仿照汴京之制创立瓦舍勾栏进行演出,他们带来了汴梁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特别是宫廷的舞蹈、杂剧和民间瓦舍勾栏的杂剧,并吸收了当地新的养分,汇聚在京城“作场”。

一、宋杂剧的演出

南宋宫廷虽不置教坊,但事实上宫廷筵乐机构仍有不少。据周密《武林旧事》卷第四“乾淳教坊乐部”条记载当时宫廷演员情况,演员分为五种归属:德寿宫、衙前、前教坊、前钧容直、和顾(雇)。其中“前教坊”隶属修内司,“前钧容直”大约隶属殿前司。书中详细开列了各类演员的名单,仅杂剧一项就有:德寿宫十人,衙前二十二人,前教坊二人,前钧容直二人,和雇三十人,共计六十六人。当宫廷举办喜庆宴会时,这些杂剧演员就竞相呈艺了。另,宫廷不设教坊,一旦宫廷需要杂剧演出,可以“和雇”瓦舍里的艺人前来承应。《武林旧事》卷一“圣节”条记载了正月五日“理宗朝禁中寿筵乐次”所列杂剧表演,其中就有吴师贤的《君圣臣贤爨》,周朝清的《三京下书》,何晏喜的《杨饭》,时和的《四偌少年游》等杂剧表演。四人中,吴师贤、何晏喜、时和都是“和雇”来的临安瓦舍中的杂剧艺人,可在《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条中找到他们的名字。瓦市中的杂剧演员有名有姓的,还有赵太、王候喜、宋邦宁、赵恩、王太等30多人,其中有慢星子、王双莲等“女流”演员。宋代《西湖老人繁胜录》说,临安北瓦中的一座莲花棚勾栏,“常是御前杂剧:赵泰、王候喜、宋邦宁、何晏清、锄头段子贵”。这些勾栏演员是经常被南宋朝廷“和雇”在皇帝面前演出的。

微信图片_20241218154151.jpg

▲宋墓杂剧砖雕拓片

杂剧除了在南宋的宫廷、瓦舍勾栏演出外,还有各种节序和庙会供奉演出。特别是西子湖边寺庙众多,各寺庙到一定的节日都将举行庙会献香庆典活动。如《梦粱录》卷十九《社会》:“正月初九日玉皇上帝诞日,杭城行香诸富室,就承天观阁上建会。……三月二十八日,东岳诞辰。四月初六日,城隍诞辰。二月初八日,霍山张真君圣诞。四月初八日,诸社朝五显王庆佛会。九月二十九日,五王诞辰。每遇神圣诞日,诸行市户,俱有社会迎献不一。”这些庙会节日,无疑为杂剧演出提供了合适的时机和场所。为了方便行香者观剧,这些寺庙几乎都建有戏台,俗称庙台。吴山东岳庙戏台,自宋始建,虽曾被毁,但还是有人重建,一直保存到今天。从它身上,我们尚能依稀想见当时杂剧演出的情形。

微信图片_20241218154153.jpg

▲苗圃金墓杂剧砖雕

二、瓦舍勾栏

歌舞、杂剧及南戏的盛行,催生了演剧场所的建立。瓦舍勾栏是宋杂剧的主要演出场所。瓦舍又名“瓦肆”“瓦子”“瓦市”,为市民游艺区,尤似20世纪初杭州的大世界游艺场。瓦舍内既有表演杂剧、曲艺、杂技等各种技艺的勾栏,又有卖药、估衣、饮食等各种店铺。勾栏又名“勾阑”“构栏”“棚”等,内有戏台、戏房、腰棚(看席)等,是专供杂剧及其他各种伎艺表演的场所。兴起于北宋汴梁、鼎盛于南宋临安。其时瓦舍勾栏遍布临安,南宋时人记载不一,大致上有三个数字:据南宋中期成书的《西湖老人繁胜录》中提到的瓦舍有城内5座,城外20座,共25座,与当年汴京的8座比数量上大大超过。另据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所列瓦舍则有二十三处,它们是:

1734507906685.png

其中当以北瓦为最著名,称“北瓦内勾栏十三座,最盛”。这二十三座瓦舍都分布在杭州城的四周,这些都成为临安城杂剧的主要演出场所。又据《梦粱录》所列域内外17处瓦子,大致位置:“清泠桥西熙春楼下,谓之南瓦子;市南坊北三元楼前谓之中瓦子;市西坊内三桥巷名大瓦子,旧呼上瓦子;众安桥南羊棚楼前名下瓦子,旧呼北瓦子;盐桥下蒲桥东谓之蒲桥瓦子,又名东瓦子……东青门外菜市桥侧名菜市瓦子;崇新门外章家桥南名荐桥门瓦子;新开门外南名新门瓦子,旧呼四通馆;保安门外名小堰门瓦子;候潮门外北首名候潮门瓦子;便门外北谓之便门瓦子;钱湖门外南首省马院前名钱湖门瓦子,……后军寨前谓之赤山瓦子;灵隐天竺路行春桥侧曰行春瓦子;北郭税务曰北郭瓦子,又名大通店;米市桥下米市桥瓦子;石碑头北麻线巷内则日旧瓦子。”

另据宋代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一九载,故老云:“绍兴和议后,杨和王为殿前都指挥使,以军士多西北人,故于诸军寨左右,营创瓦舍,招集伎乐,以为暇日娱戏之地。其后修内司又于城中建五瓦以处游艺,今其屋在城外者多隶殿前司,城中者隶修内司。”从这条资料可以看出:第一,临安的瓦舍是北人南渡后创立的;第二,其中的作场伎,艺人都是招集来的北方流寓艺人;第三,瓦舍的创立初期是为了士兵的闲暇娱乐,后来发展成为市井游艺场所;第四:临安城外瓦舍为殿前司营建,城内为修内司营建,分别隶属这两个机构掌管。

瓦舍勾栏是我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摇篮,它在杭州的出现和兴盛,标志着杭州戏曲走向兴旺成熟的阶段,促进杂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

首先,瓦舍勾栏为南下到临安(杭州)流浪卖艺的北方艺人们提供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此前,艺人们徘徊岐路,流浪卖艺,被称作“路岐人”。《武林旧事》卷六有载:“或有路岐、不入构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此又艺之次者。”路岐人的流浪卖艺,受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技艺很难提高。有了瓦舍勾栏的固定场所之后,各种技艺,包括杂剧、杂技、诸宫调、说书、讲史、说诨话、散乐、角抵、皮影、傀儡、舞刀、舞剑等几十种技艺集中表演,招徕观众,它们互相观摩、互相交流和竞争,也互相吸收,彼此取长补短,逐渐融合。宋杂剧为在勾栏内争取更多的观众,在如饥似渴地吸收姐妹艺术营养的同时,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造,迅速提高自身的技艺,涌现了一大批著名演员,赵太、慢子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们为推动杭州戏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瓦舍勾栏又为观众提供了固定的观剧场所,不同阶层、不同爱好的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观看,宋代勾栏设有早、晚场。早场在凌晨五更便已开始,夜场关门直至深夜,孟元老说瓦子勾栏“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此”。戏班从此有了自己的基本固定的观众群,观众可随时将自己的审美需求反馈给戏班,戏班在获得观众的反馈信息后,也可随时对剧目和表演进行修改提高,以尽可能地满足观众的欣赏欲望。这种观众和戏班之间的互动,成为推动杭州戏曲日益成熟的重要条件。

第三,是杂剧艺人荟萃的瓦舍勾栏,为皇家宫廷的休闲娱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演员和丰富多彩的上演剧目,催生了一批职业剧作家。此前,因艺人四处流浪演出,宫廷要找艺人演出难度大,现在有了固定演剧场所,找艺人演出方便了。此前,路岐人凭借少量剧目即可四处流浪演出,不必拥有大量的剧目。进入固定的瓦舍勾栏之后,为吸引观众, 固守演出阵地,就非拥有一定数量的优秀剧目不可,于是出现了专门编撰剧目的组织,时称“书会”,杭州就有“古杭书会”“武林书会”,书会中人称“才人”“京师老郎”。他们靠创作谋生,与艺人同类,故《武林旧事》卷六把他们列入“诸色艺人”之中,所载有李霜涯、李大官人、叶庚、周竹窗、平江周二郎、贾廿二郎等,这种剧目创作的职业化和专门化,又从戏曲的本体方向促进了它的成熟。这一切为都市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从此,临安开始出现杂剧伎艺演出的繁荣态势。“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就是当时情景的生动写照。

南宋时,临安城另有一种演出场所——庙台,这是随着佛道教的兴盛而建立的。杭州建寺庙始自南北朝,到唐代时城内外已有寺庙数百座。北宋时有的寺庙已始建庙台,以为“降妖驱魔”等宗教活动所用,重大节日请伶人演出庙台戏以娱神。到南宋时,杭州佛寺道观的规制更为宏丽,寺院普遍建筑庙台,盛行节日演出庙台戏的习俗。庙台一般立于大殿正对面,呈四方形的木台子,中间是主台,左右两边是副台。观众在台下观看舞台上艺人的表演,舞台的背部是一排板壁,板壁中间绘有吉祥图案。板壁左右各有一扇洞门,门上端标有“出将”“入相”字样,供演员上下场。

微信图片_20241218154155.jpg

▲吴山城隍庙古戏台


其时杭州吴山城隍庙、东岳庙、关帝庙等都建有此种戏台。现尚存的东岳庙戏台,建于北宋大观年间,明成化十年(1474)毁于大火。以后屡毁屡建,现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的。东岳庙进大门即是戏台,戏台坐东朝西,面对东岳大帝塑像。戏台高2米,深宽各6米。台周三面装有雕花矮木栏杆,间有镂雕小狮子。矮木栏杆镶嵌在石方柱上。舞台板壁绘有麒麟,舞台中心顶上有圆形鸡龙顶(藻井)装饰。台下广场可容立观众千余人。东岳庙戏台原属道教,根据道规,道徒“上冠”时必须演戏。此外,举行祈神祷雨等宗教活动,均要演戏;百姓求签还愿要捐戏;寺庙逢各大节日也要演戏酬神,尤以中元节演出最为热闹。其时,有关组织者就会从瓦舍勾栏中聘用艺人前来庙台演出。



相关内容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湘湖轶事|“八龙”韩纬在萧初探 2024-12-19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湖滨秘事!最闹猛的商圈里,竟暗藏着文化名流的“朋友圈”… 2024-12-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