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余庆先生百岁诞辰 纪念系列 编者按:2024年适逢田余庆先生百岁诞辰,也是他辞世的十周年。田先生的几部重要著作,近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分别出版了“百岁诞辰纪念版”。此外,在田先生逝世之后,家人和弟子在其遗物中发现若干笔记和文稿,滕昭宗先生又提供了与田先生的通信数十封,这些从未公诸于众的资料,不仅蕴含着大量珍贵的学术思考,也让后人有机会看到一个学者更为立体的形象。这批资料目前已经过初步整理,即将陆续出版,敬请期待。近期我们将选取这批遗文的一些片段,在北大中古史中心公众号进行发布,借以表达我们对先生的深切追念。 田余庆先生的 “治学段子” 说到相声段子,我借用这个名称,记下几则札记,作为读书心得,也称之为段子。但不是逗乐之意(只是借古人文词以述己意而已)
一、借“高筑墙,广积粮,不称王”之意论为学之道。重在恢弘格局,厚重根基。(高筑墙:学植厚重坚固,能经冲撞。广积粮:年年积蓄,思想有活水源头,非“学饱而才馁者”(《文心雕龙·事类》)。不称王:学海无王,永远如此。) 二、用《鹤林玉露》语论悟性[1]。为学要有敏锐的感觉,抓题目,治史要有思想,要深层感悟,以小见大“于无声处听惊雷”,反之是史料视而不见。吴曾引《孟子·告子》“大匠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以释袁天纲知牛牝牡(《漫录》卷十八),故读书得审其言外之意,始能得其巧。言词已明者则无待思虑,亦无学问可言也。(规矩人人一样,巧则各有新招) 三、 借用纳兰《饮水词·采桑子》(笺校本,p.33,辽宁教育出版社)“簾影谁摇,燕蹴风丝上柳条”句。观察历史动态,于细微处连接历史的片段,构成一幅历史整体画面。(古人咏游丝之作不少,如清人张惠言《木兰花慢·游丝·同舍弟翰风作》,谓游丝是春魂。南宋张炎《南浦词》“溪燕蹴游丝”句似是纳兰“燕蹴风丝上柳条”所祖。纳兰此词据说“拟思妇之辞”。 归纳为恢弘(格局),敏锐(感悟),细腻(功夫)。 【补】“簾影谁摇,燕蹴风丝上柳条”句,从簾开句,全句遣词表意均在隐显、虚实、有无之间。细吟细嚼,像饮一杯上好的碧螺春,看一幅名人的写意画。这是文学,讲究韵味,讲究美。你看,开句说,本是稀疏的簾,而且是簾影,哪能看清一只轻盈的春燕飞翔,更不用说看清风中游丝,更不用说蹴足的动作。然后还有,风丝中一蹴,居然产生了反推之力,将燕子送上了春天初抽的细细的柳条。那初抽的柳条,是连轻盈的燕子也承载不了的。所以这种诗句的构成,是以显衬托隐,以实带出虚,以有来掩盖无,功夫十分细腻。 历史写作首在求真,韵味也是有的,但“美”吗?想一想。 [1] 编者注:《鹤林玉露》“道不远人”条:“子曰‘道不远人’(按,语出《礼记·中庸》)。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有尼悟道诗曰:‘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鞵蹈遍陇头云。归来笑撚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亦洒脱可喜。”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