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辛亥革命老人黄元秀归隐西湖,拿出多年积蓄,委托上海法租界工部局的潘剑求工程师设计了图纸。他准备建一幢三层楼屋,与对湖的白云庵遥遥相对,由杭州王杏生营造厂按图纸精心施工。 放庐 放庐为砖木结构三开间三层楼房,占地面积近两亩,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青砖实叠,地板铺楼,坡顶琉璃瓦,中西合璧。一楼为客厅,二楼为居室,三楼为佛堂。楼前有园,园中有桥,桥名“瑞文”。瑞文桥一侧立有黄元秀亲笔题写的“西湖放生”石碑,另一侧竖有一块高大的太湖石——瑞云石。 近代杭州著名的“清平山人”徐映璞在《放庐记》中曰:“陆如岛,水如环,舟出于湖,车及于市,有桥、有闸、有堂、有楼、有园、有石、有奇花异鸟,资生之具具焉。炉有香、瓯有名、壁有画、插架有经、倚床有剑,适性之具亦具焉。虽地不逾亩,而千顷湖光、两峰云影尽来眼底,画意诗情、茶香书味往来奔放于明窗净几之间。” 放庐 黄元秀为私宅取名“放庐”,寓意有二:一是开放门户,集天下为公者振兴中华;二是放生西湖。“放庐”匾额由黄元秀知交、国画大师吴昌硕题写,悬挂于客厅。而门联则是黄元秀集格言亲笔所书:“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个定才是脚根。” 放庐落成后,变为西湖一景,成了各界名人雅集之所,革命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佛学家、拳师、剑客纷至沓来,聊古论今,谈天说地。故而有人称放庐为据点,为画室,为武馆,为精舍,可见其影响之广。 黄元秀 画家张大千年轻时曾居放庐,与黄元秀称兄道弟,情同手足。1964年4月,他有《放庐眺湖》一画并题词托人带给黄元秀,而黄已于这年2月去世,终成憾事。张大千此时尚不知其四兄亡故。在台北又托人莅杭探询放庐主人情况。友人修书复命,改唐诗而答之:“四兄已乘黃鹤去,此地空余放庐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翠黛烟波水悠悠。”大千先生见之,黯然神伤,归思难收。 放庐现重建一新,为南宋涌金楼的再现。 现在的涌金楼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