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泠印社的山道中,有一处缓坡,称为鸿雪径。这条普通的小道,却有着两个文化内涵很深的故事。 
鸿雪径 一是鸿雪径名称的来历。取自于苏东坡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该诗写于公元1061年,当时的苏轼也就24岁,但通篇叙事,充满哲理,成为苏轼最具深邃思考的人生感悟之作。 
开头四句的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到处奔波,如同大雁飞过偶尔在雪地上停留,踏出的脚印一样,然而转眼它又展翅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是留在了什么地方?
这首诗苏轼写给他弟弟苏辙的,此时的苏轼和苏辙,原本在四川眉山老家读书,后来都考上了进士及第。带着进士和“朝廷命官”的光环,兄弟俩开启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苏轼去陕西宝鸡,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辙留在京城做官。他们的生活轨迹,不就像天上的大雁一样到处飞来飞去?就算是此前兄弟俩一起赴京赶考之时,途中曾经在河南渑池的寺庙里居住,如今还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人生就是如此,每个人都在忙着追求前方的道路,对于过去的那些印记,又能保留多少呢?与苏东坡有同样境界的,近代也有一位,名叫李叔同。李叔同与西泠印社的故事,就在鸿雪径中。 走上鸿雪径,只见左侧墙上有个“印藏”字样的石刻,里面封存着李叔同的篆刻印章。 

“藏印”石刻 1880年10月23日,天津“桐达号钱铺”的李世珍,68岁这年老来得子,侧室王氏生下了三少爷李叔同。 天资聪颖的李叔同,童年就展现了过人天赋,“日诵五车,过目不忘”。 1905年8月,25岁的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学成归国后在天津、杭州、南京等地教书。才情崩溢、识见超迈的李叔同,诸艺皆通,学什么会什么,会什么精什么,堪称全才大师。 
李叔同像(居中) 李叔同不仅仅读书厉害,还有诸多的兴趣爱好,篆刻、书法、绘画、戏剧,无一不精。他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史上的传奇,创造了许多“第一”。第一个在国内推广西方乐器钢琴,第一个在国内使用五线谱作曲,第一个把西洋乐理传入中国,第一个敢聘用裸体模特教学。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自演茶花女。他是中国现代艺术的鼻祖,“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文化巨匠。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卓绝的大师,在诸多艺术领域最光芒万丈的时候,不顾一众好友的苦苦劝留,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正式出家,拜了悟上师为师,当了和尚,法名演音,法号弘一。 
出家之前,他将自己的诗词、书法卷轴送给了好友夏丏尊,将音乐、绘画、戏剧手稿留给弟子丰子恺、刘质平等,将自己珍爱的93方自用印章封存于西泠印社。为此,印社创始人之一的叶为铭,仿照前人“诗冢”“书藏”的寓意,在鸿雪径的石壁上开凿小洞,封存了印藏。 李叔同的一生,从清朝走向民国,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从艺术到佛学,前半生在俗,是创造出满眼奇珍的艺术巨匠,看似成功少年郎,苦寻真谛心迷茫。后半生向佛,在功成名就的壮年放下一切,断了红尘万般缘,皈依佛门修律宗。成就了“半生风流才子,半生世外高僧”的两种人生。 很多人对于李叔同出家都大惑不解。他的学生丰子恺曾这样评价老师:人生要建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第二层是精神,第三层是心灵。  李李叔同在正式出家前,将所藏的94方自用印,全部赠给西泠印社三层楼就是三种境界,弘一法师都做到了极致。这位流年63载,在俗39年,在佛24年的高人,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众人只活一辈子,他已活了两辈子。 1942年10月,弘一大师预知寿之将至,不忍目睹国人悲惨的境遇,怀着大悲心圆寂。临终前留下了四个字:悲欣交集。悲众生,欣觉悟。他悲的是婆娑世界众生的迷惘,欣的是识破红尘自身的了然。 一条鸿雪径,串联起苏东坡和李叔同两位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最终都从小我的天地中跃脱出来,明心见性:世间万般苦,都是在穿越自己的心灵。两人都活出了自己通透的人生,并以丰富的阅历喻示世人:往事犹如雪泥鸿爪,那堪回首悲欣交集。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