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畔月轮山上的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里,散布着一组美轮美奂的近代西洋建筑群,其历史风貌之完整,不但在杭州已成绝响,在全国各高校中也可说是凤毛麟角。这就是著名的基督教大学--之江大学曾经的校舍,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之江大学的前身是美国北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North),简称PCUSA)为培养中国基督教徒而建立于宁波的男童寄宿学校“崇信义塾”。1867年,该校迁至杭州城内皮市巷,改名为“杭州长老会男塾”(Hangchow Boys’ School),中文名为“育英义塾”,取“乐育英才”之义,课程以宗教教育为主。两年后校址迁往大塔儿巷。由于当时杭州刚经历太平天国战争,文教事业一片萧瑟,育英义塾的发展非常不稳定。
▲之江大学(老照片)
1880年,美国传教士裘德生(Rev Janius H Judson)出任育英义塾校长,给学校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他按照美国高中标准对学校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开始注重理科。除了四书五经、圣经等传统课程外,还系统开设了西方近代科学的课程,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905年秋,裘德生从美国度假回杭,带回了不少实验仪器和设备,其中包括无线电报机、X光机、发电机引擎、气压表、显微镜等,供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这些在当时中国还极为少见的西方科技文明,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之学校平时大力宣传科学知识,举办通俗科学知识讲座,使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1893年,美国长老会开始考虑将它提升为一个高等学院,于是在原有的高中课程之外,又增设了英文专业和一个两年制学院的课程。
▲原之江大学材料试验所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初,学校转制办理大学,将英文名称从原来的Hangchow Boys’ School改为“Hangchow Presbyterian College”(杭州长老会学院),中文为“育英书院”,这标志着它成为了浙江省内第一个新式高等学府。当时学生已有百余名,学制分设正、预两科:正科6年,大学程度,内设有英文、化学2个专科;预科5年,相当于中学程度。后分别改为5年和4年。
▲浙江大学之江校区校园
1906年11月,长老会差会决定将学校扩充为教会大学,并成立学校董事会。由于城里原来校舍狭小,故开始在钱塘江畔六和塔旁二龙头购地建设新校舍,于1911年建成迁入。因地处钱塘江的弯曲处,故改名为“之江学堂”,1914年正式改名为之江大学(Hangchow University),由传教士王令赓(E J Mattox)担任首任校长,分本、预两科,附设高中部。1922年起向学生颁发学士学位。1926年起的北伐战争期间,学校一度停办,到1929年方复校,并自此改由中国人主持校务行政。1931年,学校以“私立之江文理学院”名义向中国政府立案。规模也逐步扩大,有文、理、商、建筑四院十系。到1936年时,全部师生已达800人。
抗战爆发后,之大被迫撤离杭州,先后迁往安徽、上海、福建、贵州、重庆等地上课。经八年颠沛流离,战后终回杭州复校,并在1948年被教育部核定为综合性大学,恢复“之江大学”校名。新中国成立后,之大由政府接办,停止接受教会补助。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之江大学文理学院大部分系与浙江大学文学院组建浙江师范学院,院址在原之江大学,后并入新成立的杭州大学。其余分别并入浙江大学及上海、南京等地的院校。至此,之江大学宣告结束。
综观之大百年历史,应该承认,虽然它是由外国宗教团体所创办,但当时的教会大学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有所示范与导向,对中国的近代化转型过程起了相当的积极作用。之大包括外籍教师在内的广大师生也是爱(中)国的,百年中造就了如陈望道、陈从周、蒋礼鸿、朱生豪等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学校固成遗响,其历史作用是不应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