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书院创办始末 (1947年4月1日) 陈仲恕① 编者按:本文作者陈仲恕先生为求是书院创始人,此次遍逢求是学府五十周年,先生以贵躬违和,未克亲临盛典。然先生犹派钱家治先生代表参与大庆,并属笔为此文,以志其创办始末。先生已七十四岁高龄,关心一手培植成长之求是学府,尚不减当年。先生之热心教育,爱护后辈可知也。本文对求是书院之详述,可为李絜非先生《浙江大学沿革述略》之作补遗,用特恭录,以飨读者。 清光绪二十年(甲午)中日之役,余与同里汪君穰卿(讳康年),鉴于国势日衰,宜振兴实学,以图自强,拟创办崇实学堂。各方奔走,官绅梗阻,久久不得行。直至光绪二十三(丁酉)侯官林迪臣(讳启)知杭州府事,查封普慈寺,充办学堂(时林公幕友高啸桐赞助之力为多,现配祀林社,以志不忘)。虑杭绅或又中阻,定名为求是书院。详请抚院廖谷士(讳寿丰)招生三十人,延请英文、算学,化学教习,分科讲授,悉仿学堂规制。抚院派林公为总办,陆冕侪(讳懋勋)为监院。余应冕侪之约,任文牍斋务,仅支军夫费十元,伙食三元。光绪二十四年(戊戌),陆应礼部试,余代监院,并由林公嘱选派学生留学日本,当即商定陈乐书、何燮侯、钱念慈、陆仲芳四人,为各省派往游日之首倡。其时正值康有为提倡新学云云(原编者按:这是仲恕记错的,陈、何、钱、陆之出国,在戊戌十月,已属政变后二月,林公之为杭垣学界所崇拜者在此)。时康有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与军机章京上行走,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参预新政,迭奉上谕,催各省于各府县开办学堂,限期綦严,抚院遂以求是书院为筹设学堂总汇之所,余应付几穷。一面收买院后空地,建设讲堂斋舍,添招肄业生六十人,以原有之三十人为内院生,新招生为外院生(内院生伙食纸张由院支付,外院生酌收膳费)。甫于秋间开学,突遇政变,太后训政,又奉旨,各省学堂已办者,即行收缩,未办者即行停办。外院工程及一切设备之费,因急促先行挪借,林公以无法拨款为虑(林公兼防军局提调,原商定由防军局拨款)。适学使唐春卿来堂参观,颇为奖许,林公遂告以余垫款兴学,抚院因奉谕旨,碍难饬拨,苦无从另筹。唐使允向抚院商洽。越日,抚院嘱拟一奏,拨防军局款归入奏销稿,但须自圆其说,不违背谕旨。余(时年二十四岁),即执一稿,前叙历次催办各府县学堂,并扩充省城学堂之谕旨,拟就求是书院先行扩充,招生二百名,正出示招考,复奉已办学堂即行收缩谕旨,现拟减收为六十名,暂行开课,未兴工程,即行停止,已建设讲堂及教员学生宿舍各项设备,已支用六千余元,即饬司由防军局支给,归入动用正项,并案奏销,所有遵奉先后谕旨,扩充省城学堂及现收缩情形,理合奏明。廖抚院即行具奏。是年陆冕侪通籍返里,抚院聘为总理,林公仍为总办,派余为监院。其时外院生蒋百里方震有吊唐才常诗,陆总理虑株连,贻累全院,力主开除。余请于林总办,派百里赴日留学。百里习军事学,自此求是生陆续游日者大都由成城、招武(皆学校名)入士官学校。辛亥浙省光复,周赤忱(即承菼)首发其难,任总司令,亦求是外院生也。光绪二十七年(庚子)秋,②陆总理入京供职,抚院任筱元(讳道镕)改求是书院为浙江大学堂,聘劳玉初(讳乃宣,时为吏部文选司主事)为总理,派余(时年二十六岁)与候补知府萧姓为监督。劳总理草拟章程就商,余对以浙省无中学毕业生,大学堂即无生可招,应先定名为浙江大学预备科,俟预科及各府中学有毕业生,再议办大学。劳总理仍主原议,余即辞去,并请裁去监督,以免叠床架屋,事权不一。抚院遂裁去监督(萧知府改为提调)。明年预定派许季弗、沈启芳、钱均夫、周赤忱、寿拜唐、韩治士、厉绥之、施雨若、陈拜言等赴日本,分习专门,交劳总理呈抚院给资。劳总理以病辞,抚院聘陶拙存(讳葆廉,终其任薪水悉充学生添菜)为总理,改大学堂为高等学堂。陶辞去,由陆冕侪接事,旋以改官,推荐吴雷川(讳震春)继其任。 《求是周报》第3期(校庆二十周年纪念特刊) 民国三十六年四月一日③ ①陈汉弟(1874-1949),字仲恕,号伏庐,浙江仁和人,翰林。参与创办求是书院,任监院。后留学日本,回国先后在东三省、湖北、四川任职,辛亥革命后任总统府秘书、国务院秘书长、清史馆提调等。 ②按,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应是辛丑年。 ③《求是周报》,国立浙江大学学生创办的校园刊物,1947年3月创刊于杭州,周刊,由国立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编辑、出版和发行,主编为陈业荣,社址在浙江大学内。停刊时间及原因不详,是《浙大周报》的前身。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