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纂修《四库全书》,获得了来自江浙藏书家的鼎力支持。为此,乾隆在纂修《四库全书》前后制定并颁行了一系列嘉奖举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胡晨光在《四库修书中乾隆嘉奖对江浙藏书家的影响分析》论文中指出,从藏书家本人、藏书家后人以及整个藏书界的心态来看,乾隆皇帝的嘉奖措施肯定了江浙藏书家的杰出贡献,抬升了藏书事业的重要价值,提供了藏书家社会地位跃升的机遇和可能,激发了藏书家从事书籍收藏的热情,最终对藏书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乾隆时期纂修《四库全书》是清代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纂修《四库全书》,乾隆发起了规模宏大的征书行动,得到了江浙藏书家的强力支持。乾隆皇帝对藏书家的回应逐渐表示出赞赏,并发布了一系列的嘉奖措施。这些举措对私人藏书家产生激励,从而影响了私家藏书和学术事业的发展。既往的研究更多关注私家藏书对四库修书的助力和贡献,本文试从乾隆皇帝对江浙藏书家的嘉奖措施及藏书家的反响入手,考察嘉奖举措对藏书家藏书心态的影响,以揭示四库修书对私家藏书的深远影响。 
▲乾隆朝服像  清清代江浙地区文化发达,书籍收藏蔚成风气。乾隆皇帝为纂修《四库全书》广征群书,江浙藏书家贡献尤多,不仅献书规模居全国前列,而且多善本精品。为了表彰江浙藏书家的独特贡献,纂修《四库全书》前后,乾隆皇帝制定并颁行了一系列嘉奖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征书谕旨中肯定江浙藏书家的杰出成就;第二,是针对献书较多的藏书家进行赐书、题诗、录名等特别奖励;第三,是在江浙设立文澜、文汇、文宗三阁,以嘉惠艺林。 为了广征书籍,乾隆皇帝先后数次颁布谕旨发动官员四处访求。乾隆多次提到,江浙乃人文渊薮,藏书之家较他省为多,应该列为访书的重点。乾隆三十八年(1773)三月二十八日,乾隆帝诏谕内阁传令各督抚限半年迅速购访遗书。谕旨中责备地方官员奉行故事,“上以实求,下以名应”,未能体认其访书的殷切意愿。他在谕旨中充分肯定了江浙藏书的兴盛局面,认为“江浙诸大省,著名藏书之家,指不胜屈”,纵然一家之书散佚,其书仍在江浙境内流转。次月,乾隆在谕旨中再次点明:“闻东南从前藏书最富之家,如昆山徐氏之传是楼、常熟钱氏之述古堂、嘉兴项氏之天籁阁、朱氏之曝书亭、杭州赵氏之小山堂、宁波范氏之天一阁,皆其著名者,余亦指不胜屈,并有原书目至今尚为人传录者。”这些谕旨不仅是对征书范围的明确指示,而且对江浙藏书家多有褒扬赞誉。乾隆特别推重宁波天一阁,屡次发布赞赏之辞,称“藏书之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认为天一阁修建合理,管理得当,藏书流传最久。这种表彰对于藏书家而言,往往是莫大的恩荣。
▲▲宁波天一阁 除了在谕令中多次表彰江浙藏书家外,乾隆皇帝还针对献书较多的几家进行了特别奖励,其中包括赐书、题诗、记名等形式。 赐书是针对献书较多的藏书家赏赐《古今图书集成》和《佩文韵府》。乾隆三十九年(1774)五月十四日,皇帝颁布御旨,按照献书五百种以上和一百种以上两个等级向江浙藏书家赏赐书籍。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四家献书分别超过五百种,乾隆帝考虑到内府所藏《古今图书集成》乃“书城巨观,人间罕觏”,赐予四家《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俾尊藏勿失,以永留贻”。江苏周厚堉、蒋曾莹、浙江吴玉墀、孙仰增、汪汝溧等藏书家献书则均在百种以上,乾隆命每家各赏赐内府初印本《佩文韵府》一部,“俾亦珍为世宝,以示嘉奖”。此外,对于有突出贡献的藏书家,乾隆皇帝还颁发了其他赏赐。如赐予天一阁范氏《平定回部得胜图》十六幅、《平定两金川战图》十二幅,赐予汪启淑《平定伊犁战图》一册、《小金川战图》一册。 
▲《古今图书集成》书影 题诗是指乾隆皇帝在献书百种以上诸家所献之书中择尤为精醇者,亲自评咏,题识简端,即谕旨所云“择其书尤雅者,制诗亲题卷端,俾其子孙世守,以为稽古藏书者劝”。如在振绮堂进献的宋陈思《书苑菁华》上题:“好恶为君宜慎哉, 搜书种种挈籯来。不能无彼因有此, 用识心存欲政推。运笔诸家备传法, 胪篇廿卷允称才。临池那尽帝王事, 独爱公权一语该。”对于藏书家而言,皇帝题诗的行为本身即意味着恩赏,况且皇帝所题之诗多有嘉许之词。乾隆皇帝在鲍廷博进献的《唐阙史》上则题“知不足斋奚不足,渴于书籍是贤乎”,又在天一阁进呈的魏了翁《周易要义》题“《四库》广搜罗,懋柱出珍藏。钞刻俾归之,牖世文教昌。卷首题无言,用贲世守长”。这使藏书家感受到来自皇帝的推重和褒扬。 ▲振绮堂藏书印记名即将献书人的姓名附载于各书提要中。乾隆帝考虑到诸家进献之书,在《四库全书》纂辑完善后,仍将发还各家,四库提要中如不登载献书者姓名,阅读者将无从知晓书所自来,亦无从彰显各家珍藏资益之善。故于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发布谕旨曰:“着通查各省进到之书,其一人而收藏百种以上者,可称为藏古之家,应即将其姓名附载于各书提要末;其在百种以下者,亦应将由某省督抚某人采访所得,附载于后。”这里按照献书百种以上作为著录标准,提倡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登录藏书家姓名。此后提要格式略有变化,改为将姓名登载于书名之下。 当然除以上三种奖励外,乾隆还有其他形式的奖赏。如在南巡时,乾隆曾在扬州马曰琯处停留,赏赐马氏御制书及诗作,又曾赐给振绮堂汪氏、知不足斋鲍氏一些高档丝织品,对于臣民来说,这也是荣光之事。 除对进献书籍的藏书家提出表彰、奖励以外,考虑到江浙士人读书治学的需求,乾隆特意下谕分抄《四库全书》,置于杭州、镇江、扬州三地,建成南三阁。这被视为是“嘉惠士林”的举措。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初八日谕旨曰:朕稽古右文,究心典籍,近年命儒臣编辑《四库全书》,特建文渊、文溯、文源、文津四阁,以资藏庋。现在缮写头分告竣,其二、三、四分限于六年内按期蒇事,所以嘉惠艺林,垂示万世,典至钜也。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朕翠华临莅,士子涵濡教泽,乐育渐摩,已非一日,其间力学好古之士、愿读中秘书者,自不乏人。兹《四库全书》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如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行宫之文澜阁,皆有藏书之所,着交四库馆再缮写全书三分,安置各该处,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观摩誊录,用昭我国家藏书美富,教思无穷之盛轨。 乾隆五十五年(1790),南三阁《四库全书》陆续入藏。当年五月二十三日,乾隆再颁谕令,强调《四库全书》“荟萃古今载籍,至为美备”,不应仅由内府收藏,而应流传广播,沾溉艺林,而且江浙两省乃人文渊薮,多嗜古力学之士,“自必群思博览,藉广见闻”,故谕令江浙督抚等谆饬所属,俟全书排架后,允许江浙两省士子如有愿读阁书者,可到阁抄阅。这种嘉赏,与当初江浙藏书家踊跃献书、助修《四库全书》是分不开的。
▲文澜阁外景旧影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