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来华传教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曾说,在中国,只有李之藻和徐光启两人真正了解欧洲科学。另一位明清之际的传教士曾德昭(Alvaro de Semedo)认为,即使许多“自称有学识的欧洲人”,实际上也不如李之藻那样深刻地认识欧洲近代科技。近代以来,许多中国人固然由于种种原因而获得了西方人的赞美,但像李之藻那样能够真正赢得世界由衷赞美的中国人其实并不多。 李之藻(1571—1630),字我存,又字振之,号凉庵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朝隆庆五年(1571)出生于杭州一个低级武官家庭,先祖是南宋抗金名将李宝。李之藻自幼聪慧,并且在科举的道路上一帆风顺。1598年,李之藻考中进士,并且在殿试中获得第二甲第五名的好成绩,他后来也因此而自称“戊戌会魁”。 李之藻为畸人十篇所写序文之手笔 1601年,在北京工部任职的李之藻初次拜访利玛窦时,被利玛窦挂在房间里的世界地图所深深吸引。利玛窦对着世界地图,向李之藻等人讲解了欧洲人所获得的世界地理新知识,叙述了自己从欧洲来到中国的路程,介绍了经纬度知识及测量方法。李之藻对利玛窦所介绍的新知识大为折服,但又觉得利玛窦所绘制的这幅世界地图太小了,于是鼓励、支持利玛窦对原来所绘的中文世界地图进行修订。1602年,在李之藻的资助下,利玛窦绘制出了著名的《坤舆万国全图》。李之藻还从专业的角度,为《坤舆万国全图》撰写了一篇序文,高度评价了利玛窦世界地图的创新意义,并且指出了中国传统地理知识所存在的缺陷。在这篇序文中,他不仅在地理上否定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观点,而且还在文化上否定了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中心的观点。更加重要的是,他的论述中还包含着这样的重要思想:中国既然并非世界上唯一的文明中心,西方也与中国一样有“圣作明述”,那么,我们不应当妄自尊大,排斥外来的文化知识,而是要虚心地学习域外的先进文化。而且,这种学习并不是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或“礼失而求于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到落后地区找回原先属于我们的文化要素,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去积极汲取先进的因素,并且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可惜的是,当时像李之藻这样既有博大胸怀又勤于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人实在太少了。
1603年,李之藻任福建学政,赴福建主持乡试。利用这次机会,李之藻以比较隐晦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了一道与西方科学文化相关的试题,以此来引导中国年轻学子去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李之藻还用利玛窦赠送给他的欧洲式日晷进行过测量,结果证明这种日晷要比中国传统的日晷更加准确。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李之藻撰写了不少文章,并且与利玛窦一起翻译了《浑盖通宪图说》。 《坤輿万国全图》(李之藻参加了该图的编绘并为之作序)
1610年,李之藻在北京忽然得了重病,生命垂危。在此危难之际,比李之藻大十多岁、自己也已病魔缠身的利玛窦毅然拖着病体前来护理李之藻。垂危的李之藻接受了洗礼,皈依天主教。没想到李之藻成了天主教徒后,竟然痊愈康复了,而利玛窦则病倒了,几个月后去世。经过李之藻等人的多方奔走,万历皇帝最终将北京的一块墓地赐给利玛窦。 李之藻晚年,迅速崛起的后金一再打败明朝军队,大明王朝摇摇欲坠。李之藻利用自己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竭力为国效劳。他与杨廷筠等人一起募集资金,到澳门采购欧洲式火炮,他还参与了防守北京城的工作。但由于明朝政府内部的黑暗腐败,李之藻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1623年,李之藻因为反对魏忠贤而受到打击,最后被迫回家闲居。 1629年,明朝钦天监推算历法再次出错,登基不久的崇祯皇帝下令李之藻尽快从杭州赶赴北京,参与历法修订工作。李之藻匆匆启程,由于途中病发,第二年才到北京。李之藻到京后,立即抱病投入工作,在短短几个月中,参与翻译了《历指》《日躔表》等多部介绍西方天文学的著作。1630年11月,李之藻在北京去世。 整个明代历史上,李之藻是少数几个能够真正理解西方科技的中国知识分之子一,也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杭州人。西湖之子李之藻是杭州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