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人人都是悦读推荐官 | “钱…
阎步克:“同学们,这是我在北…
重磅图录「王陵秘色」|吴越国…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特别关注
 
灵隐山下的钱塘县治
人人都是悦读推荐官 | “钱…
“径中径又径”——读《径山志…
熟悉的陌生人
禹杭履迹
 
一代诗宗陈三立
来源:《民国杭州历史遗存》  作者:  日期:2018-05-17


之江地区有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一一九溪,这里以水、石、林、天合一,极富野趣的自然景观“九溪十八涧”闻名于天下。俞曲园诗中的“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就是对它的极佳描写。曲折而流的溪水,自北而南,经由青沱、宏法、渚头、方家、佛石、云栖、百丈、唐家、小康九坞,流入钱塘江。

2.jpg

九溪老照片

 

在九溪徐村,邻近公路的一片茶园之中,坐落着江西义宁(今修水)陈氏的代表人物陈三立暨夫人俞氏的合葬墓。旁边,则是陈三立长子,英年早逝的画坛领袖陈衡恪(师曾)的墓。

 

陈三立(1853-1937 ),字伯严,自号散原。取名三立,语出《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父为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维新派的重要人物。因此,陈三立又与谭嗣同(湖北巡抚谭继洵子)、丁惠康(福建巡抚丁日昌子)、吴保初(福建提督吴长庆子)同列“清末四公子”。他的5个儿子:衡恪、隆恪、寅恪、方恪、登恪,个个能诗,学问均系一流。作为“名父之子”与“名子之父”,陈三立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他于清光绪八年(1882)中举,十二年(1886 )成进士,“戊戌变法”期间,因协助其父从事维新事业,而为慈禧所不容,父子同被革职。此后,“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陈三立诗语),成为“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受到极高的评价,时人称其为“中国诗坛近五百年来之第一人”(张慧剑语),其文师承桐城,亦称“圣手”。

 

陈三立生前对西湖山水和之江山水十分喜爱,写下了大量相关的诗词,如一首《登六和塔看之江》的七言有谓:

 

拄杖寻仙老可哀,一登绝顶想蓬莱。

澄江澹澹帆楫下,寒雨层层鸿雁来。

搔鬓歌吟沈草莽,打潮城郭蔽烟埃。

痴儿不挟凌云气,只考残碑汝霸才。

 

19136月,陈三立偕妻兄俞明震(恪士)游西湖,这是他首次来杭州。至是,他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69月,陈三立二赴杭州,住在妻兄俞明震位于西湖花港之俞宅,与俞氏同游法相寺。旋冯煦亦由沪抵杭,陈三立、冯煦等由钱塘名士吴庆坻陪同,往游西溪。并以南社骨干诸宗元邀,游云栖寺、龙井寺,泛舟西湖,登六和塔,游廉庄(蒋庄)、夕照亭、白云庵。

 

19179月,陈三立三赴杭州。偕俞明震、夏敬观、陈曾寿、朱祖谋等为西湖法相寺古樟捐款筑亭。次年亭成,陈作《樟亭记》记其事,并有诗作《法相寺樟亭》存世。其间,偕游葛岭,小憩初阳台。至灵隐寺,登韬光寺。

 

191812月,陈三立妻兄俞明震在杭州卒。陈偕妻来杭吊唁,赋《哭恪士三首》。

 

19218月,陈三立复来杭州。在西湖吉庆山葬俞明震,作《八月十三日会葬恪士西湖吉庆山》为记。旋往灵隐山永福寺,往祭瞿鸿禨墓,作《雨中于北高峰下谒瞿文慎公墓》诗。访法相寺樟亭。夏敬观邀游西湖蒋庄赏月。又访丁家山康有为寄庐,惜丁氏外出未遇,遂作诗《登丁家山康氏别墅访主人不遇》记之。嗣赴满觉陇赏桂,游九溪十八涧、理安寺,在松巅阁听泉,所至之处,皆有诗记之。又赴西溪秋雪庵,参加“两浙词人祠”落成式。

 

陈三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 )娶父亲同乡好友罗亨奎(惺四)女,生子陈衡烙。罗氏病故后,陈三立在光绪八年(1882)乡试中举后,在湖南长沙复娶籍隶浙江山阴(今绍兴)的举人、湖南知县俞文葆女俞明诗(字麟洲)。明诗虽为女子,但通文字,习礼仪,明大谊,平时素彩淡妆,故深得公公陈宝箴及婆婆黄太夫人的喜爱。她上有两兄,下有一弟,俱为名士。长兄俞明震,翰林,字恪士,号觚庵,官甘肃提学使。工诗,有《俞觚庵诗集》行于世。

1.jpg

 陈三立

 

1923年夏,陈三立夫人俞明诗和长子陈师曾在一个月内相继病逝于南京“散原精舍”。三立老人悲痛万分,相继写下了《继妻俞淑人墓志铭》、《长男衡恪状》,《铭》谓:“呜呼!淑人之生死系余一身一家者至重且巨,天持以谴余,俾忽忽不复有生之可乐者,盖自兹始也。”

 

《状》谓:“嗟呼!死生相保之岁月同尽矣。湖漪岩霭间徒出游魂,支皮骨遭而偷娱斯须耳,天穷无告,惨惨终古,果孰为余之死所哉?”且挽之以联:

 

一生一死,天使残年枯涕泪;

何聚何散,誓将同穴保湖山。

 

是年秋至1926年冬,陈三立大部分时间寓居杭州养病。

 

1924年春,陈隆恪将母亲俞明诗与长兄陈衡恪的棺榇由宁运杭,暂厝净慈寺内,以便择日安葬。时陈三立有时亦斋宿于该寺之中。当年4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华。在徐志摩、杨杏佛、林徽因等陪同下,泰戈尔由沪抵杭,专程至净慈寺拜访了陈三立。两位大诗人相见,虽然语言不通,但有同为诗人的徐志摩为之同声翻译,又有诗歌这个媒介,双方谈得甚为投契,互道仰慕之情,最后比肩合影,从而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可贵的佳话。19251010日的上海《申报》曾刊发此照,并附配陈、泰两人的手迹。名家名迹,诗坛佳话,传诵中外。

 

1925年春,陈三立仍居净慈寺,与居杭的同年进士余尧衢(余乃瞿鸿禨之姻亲家)交游。重阳佳节,陈三立应陈曾寿邀,泛舟西湖赏月。深秋,康有为到杭,专邀陈三立同游西湖,访钱王祠。108日,陈三立由子隆恪、登恪兄弟相伴,泛舟西溪,此为陈氏第三次游西溪。他不仅观芦花盛开之景,且作《西溪图记》记之。1018日,陈三立继妻俞明诗、长子陈衡恪葬于九溪牌坊山黄泥岭。俞明诗的墓碑刻着“诰封淑人先妣陈母淑人之墓”12字,立碑人为“子隆恪、寅恪、方恪、登恪”。陈衡恪的墓碑上刻着“显考陈公讳衡恪府君之墓”11字,立碑人为“子封可、封怀、封雄、封猷”。陈三立也预留了自己的位置,陈氏墓园至是形成。

 

关于墓地,陈方恪有《牌坊山居漫兴》述之:

 

犬吠鸡鸣隔远村,舍南野水漫前门。

何人会得荆公意,岂为看山废缭垣。

 

本年,《甲寅》杂志发表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汪辟疆的《光宣诗坛点将录》,将陈三立列为“天魁星及时雨宋江”。

 

19266月,陈三立由子隆恪陪同乘舟游西湖,在孤山观夏荷。7月,复在寅恪、方恪诸子陪伴下,泛舟湖中赏月,均有诗作存世。又与同乡诗人、之江大学教授邵谭秋(祖平)往还。秋,再游钱王祠、三潭印月。10月,以北伐军迫近,离杭迁沪,从而结束了3载的杭州之缘。

 

19377月,抗日战争爆发。8月初,日军进占北平。寓居北平的老人陈三立忧愤交加,拒绝服药,终在914日与世长辞。汪东作挽诗四首,其中之一将陈三立之死与郑孝胥(号海藏)之死作了比较,陈、郑两人诗名相当,但在民族存亡之秋,人品却各异:

 

凛凛严霜节,弥天戢一棺。

胡笳飘极塞,木叶下重关。

天地诗名隘,春秋大义完。

海藏真朽骨,那作等伦看。

 

汪氏在诗中还有一个注,言及陈三立忧愤而死之状:

 

二十六年秋,倭陷北平,欲招致失生,游说百端,皆不许。诇者日伺其门,先生怒,呼佣媪操慧帚逐之。因发愤不食五日死,时年八十有六矣。   

 

抗战期间,国家多难,陈家兄弟又分散四方,加上交通不便,所以,“恪”字辈的兄弟们最后决定将乃父灵柩暂厝京师首刹长椿寺,棺外以沙袋堆围。谁知,这一停灵就是11年。

 

1948年夏,陈三立灵柩归葬杭州(此前,江西省政府曾有迎陈三立柩归赣安葬之议,未果)。次女陈新午专由南京赴北平迎榇,三孙陈封雄等护送灵柩,由北平转天津乘招商局轮船南下。1948616日,灵柩在上海转车,张元济、陈仁先、李宣龚、陈叔通、吴孟复等前往致祭。最后,灵车前往杭州。落葬之日,沿途有士兵站岗,浙江省地方官员护送至墓地。而这一切的舟车之便,都归功于陈三立次婿、时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的俞大维。但同时,也为1949年后杭州陈氏墓园的三历沧桑埋下了伏笔。

 

陈方恪有诗《戊子五月会家人安葬先君于杭州牌坊山生圹,述哀一首》:

 

当时先子亲封圹,今日真成复坎年。

家国几经离乱后,弟兄翻以贱贫全。

高名余想终何补,往事留观或惘然。

天惨云低江路回,待培宰木护风烟。

 

陈三立墓为块石砌成半月形,墓碑上“诗人陈散原先生之墓”9字由清末翰林、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所书,竖于俞夫人墓碑旁。墓外围以矮墙,墓道直通公路。

3.jpg

陈三立墓地

 

1949年以后,杭州陈氏墓园三历沧桑。第一次是在1951年。由部队征收土地建疗养院而起,陈墓面临迁葬的命运。“恪”字辈的兄弟们焦急万分,陈寅恪有“岂意青山葬未安”之叹(陈寅恪《有感》,1951910);陈方恪与兄陈隆恪、陈寅恪,弟陈登恪致函陈毅,“方恪等自惭椎鲁,无以克绍先业,又不能别谋窀穸,以妥先灵……唯有呈恳我公,可否设法保护,只求得免迁移,其他无不祗遵”;又请好友李一平代为向周恩来报告。三管齐下,陈墓最终得以保全。不仅如此,陈墓在1956年还被定为浙江省二等文物保护单位(相当于今天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此后不久,在世“恪”字辈兄弟中的长兄陈隆恪夫妇逝世以后,却未能归葬祖墓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改葬离祖墓不算太远的杨梅岭。“埙箎鼎足侍,万劫依恃怙”(陈隆恪女陈小从诗句)便成了无法圆的梦。   

 

第二次就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陈氏墓园地上部分被一扫而空,墓地被改作茶园。而此前,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陈氏墓园已被撤销了文物保护单位称号。所幸深埋地下的三副灵榇未受涉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9年,经陈氏好友李一平7年奔走呼吁,终在1986年由中央统战部拨款人民币8000元作为修复经费,浙江省有关部门予以实施,并由郭仲选重书二方墓碑。其一为“诗人陈散原暨夫人俞氏之墓”,其二为“陈衡恪先生之墓”。但与原墓相比,新建墓园已缩小了许多,四周全为茶农的茶园所包围。在这种情况下,也使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唐筼夫妇的骨灰迁杭祖坟营葬的设想落了空,也使西湖风景区与这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失之交臂。最终,陈寅恪夫妇安息在江西庐山中科院植物园内。那里,还安葬着陈衡恪之子、中国著名植物学家陈封怀。

 

第三次发生在1991年西湖风景区清理墓葬之际,已经托朋友代办了坟茔登记手续的陈墓,墓碑竟然被砸成两半,仅存“之墓”两字!为此,陈小从在《图说义宁陈氏》一书中有诗记之:

 

七年呼吁重修墓,又见青山葬未安

转眼新碑成断碣,摧残容易保全难

 

4.jpg

九溪十八涧

 

三历沧桑,2008年,陈氏墓园已按原貌进行了修缮。而其作为西湖文化和之江文化的一部分,应与西湖和之江共存。

 

作者系杭州名人纪念馆研究馆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相关内容
灵隐山下的钱塘县治 2025-01-02
吴山广场旁这个“小区”曾出过大人物!他的一个决定,救下好多人… 2025-01-02
“径中径又径”——读《径山志·游记》 2024-12-30
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周贺诗集》 2024-12-30
湘湖轶事|何舜宾与知县邹鲁 2024-12-3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