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禹杭履迹
 
杭州碾米行业的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Ⅳ)
来源:杭州社科发布  作者:  日期:2018-05-28

1.jpg

1949 5 3 日,杭州解放,解放军接管了政权,我所在的第二区公所也被接收,原有人员在办理移交手续后,发给少量遣散费,一律回家,我就回到绍兴老家去了。事后才知道,共产党执政后成立的军管会,不几日就发出通告,叫我们这些被遣散回家的人员,重新登记并到灵隐上天竺参加培训,简单培训后即量才分配工作。当时由于我对共产党政策不了解,消息又不灵通,错过了这个机会,从此离开了公务员岗位。

 

1950 年,我几个舅舅还有几个亲戚,合开了一家碾米厂,碾米厂一开始是私人出资,是私营的,叫利民碾米厂。厂址在杭州的光复路。二舅父和四舅父,他们邀请我来帮着干,我就进了碾米厂,自己也凑了两百元资金。开始做的时候,就我们三个人管。这个厂主要是加工大米,同时加工一些酿酒,面也要加工。当时同类厂很少,算是新兴行业,各方面都很需要,特别是要专为解放军加工军粮。碾米业当时是很重要的行业,“民以食为天”嘛,成了重要的政治项目。我们厂里的资产,就是五十石(一石是一百五十斤)米,两部碾米机,一部笼谷机,我们称为“一笼两机”,工人有二十多个人,三班倒。在碾米厂,最初我是一个营销员,要去拉客户,我在杭州工作过,各方面比较熟悉些,哪个地方有稻谷,哪个部门要大米,都由我去跑,舅舅他怕负责任,都让我管。这时候我每月工资六七十元。

 

搞“三反五反”时候 ,碾米厂刚刚开办,我们很敏感,赶快把问题如实交代,争取宽大,结果军代表在结束时宣布,我们定性为半守法户。这个事情国家给予我们照顾的,认为我们是可以改造好的群体,是以后要合作的对象。当时企业经济能力非常脆弱,没有国家各方面的扶持根本不行。这以后,大家都明白了,没有政治地位就没有经济地位,经济发展没有政治上的照顾不行。过了不长时间,行情发生变化了,看到生意好,有许多老板投资建同类的碾米厂,多时达到四十来家,因此出现僧多粥少局面,加上当时国家经济还比较困难,抗美援朝要工商界购买公债和捐献飞机大炮,又碰到闸口电厂被美蒋飞机炸毁,很多因素加到一起,碾米行业遇到很大困难,有几家碾米厂已经倒闭。我们厂这时候也难以为继了,但是大股东们的态度不是和衷共济,而是一看形势不妙,纷纷抽走资金。

 

我当时的想法是,一旦厂子倒闭,再想恢复就很难了,因此要想尽办法把厂子维持住。就只剩下我和两个舅舅在支撑,靠借钱维持。在我们想不出办法的时候,政府对我们提出了援助方案,说只要孟祖荫出面负责维持工厂,可以考虑把原粮调入利民碾米厂继续加工。我在反复考虑、权衡利弊后,同意以副经理名义全面负责经营事务。王灿楣舅舅名义上是经理,实际上是财务会计。这样,利民碾米厂又运转起来了,避免了倒闭的危险。之后的几年里,我和灿楣舅舅俩团结合作,克服了许多困难,厂子总算没有关门,但到公私合营前已是资不抵债,快要垮了。(载《杭商口述史——原工商业者卷》,商务印书馆)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湖轶事|湘湖《小竹里馆图》旧事 2024-11-20
《走近西湖》论文集|徐吉军、董顺翔:南宋临安西湖饮食文化浅析 2024-11-20
我荐|钟毓龙:《诗词曲语辞汇释》作者张相小传 2024-11-19
思想汇|司马一民:李白有没有到过湘湖? 2024-11-19
淳安“四石”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