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清末民初杭州灵隐寺大殿的复建
上泗山歌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中日茶文化传播
史林春秋
 
追忆徐映璞先生(上)
来源:杭州文史丛编(人文)  作者:胡国枢 霞影  日期:2018-06-13


徐映璞(1891—1981),原名礼铭,更名礼玑,字镜泉,后改字映璞,遂以字行,出生于衢州市城郊浮石潭边徐家坞村的一个耕读之家。

34fae6cd7b899e51e3b5f61c42a7d933c8950dfb.jpg

先生幼时聪颖好学,在随父耕作放牛之际,常以沙地柳枝习字。5岁启蒙,11岁县试名列榜首,有“神童”之誉。13岁入鹿鸣书院为廪膳生员。科举废止后,在衢州、湖州、杭州等地执教多年。曾从事地方自治研究,被选为浙江省宪法审查员,长期致力于地方史志的编写工作。抗战胜利后,应聘为浙江通志馆历史编纂,兼名胜古迹组主任,居住杭州里西湖玛瑙寺前的梅庐。解放后定居杭州鼓楼外清平山下,因此自号“清平山人”,潜心治学,著书自娱,以诗文会友。1980年秋受聘于浙江省文史研究馆。1981年辞世,终年90岁。

先生清贫一生,不嗜烟酒,布履长衫,勤俭治家,虽屡经坎坷,但终生笔耕砚田,治学不辍。精史学,博考证。凡地志方物、经文辞赋、诸子佛道,无不博治贯通,其学问之精,造诣之深,名闻东南。生前留下有关志、史、考、跋、序、传记、游记等文章400余种,诗、词7000余首,积稿达800余册,其价值深为时人所推崇。

先生生前逝后,诸多名家为他题联题额,或发表纪念文章。一代儒宗马一浮曾赠联“自有高文娱晚岁,多留佳著与名山”;书坛寿星苏局仙赠联“东南耆宿如公少,经史文章是我师”;钟毓龙先生留有“冲晦遗风”额;杭大周采泉先生则写过《可怜身后识方干》一文,刊登于《清平山人哀挽录》。对先生的学识和为人,都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10826569_985724.jpg

徐映璞故居

渊博的才学  高尚的情操

先生5岁启蒙,8岁读四书五经,勤奋好学。11岁时参加县会考。考生中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个。由于进考场时必须身穿蓝色长衫,而他因家贫没有长衫,父亲便向他人借来1件,既长又大,只好腰缚带子,勉强穿着。县衙门考场门槛太高,他又瘦小,只好由其父亲抱着进去。在那既无电灯,又无黑板粉笔之类的年代,考题都写在长方形的玻璃盒上,盒内点燃蜡烛,盒上装有长柄,由一人背着,一人在旁敲着大锣,在考场中巡走3圈。有些考生尚未看清题目,无从落笔,先生则早已落笔如飞,发榜时名列前茅。凡得第一名者,赏赐文房四宝1套、大小铜钱1叠(其中最大为直径1尺),及糕点等物。另用红头绳串一百铜钱挂在身上,胸佩红花,在大街上行走一圈,以示光彩。观者甚众,呼叫着“放牛小鬼考第一”,“放牛小鬼考第一!”奔走相告,轰动一时。概因先生在家为放牛娃,如今县试名列榜首,实为不易,故有此说,从此得“神童”之誉。

先生13岁时进入鹿鸣书院,为廪膳生员。当时风俗,凡廪膳生员需拜亲访友。因年龄太小,由其父陪同,路经当地前林金山寺,承住持热情接待。住持想试试这个小廪生的学问,当场出了一个上联:“雨打前林,白水飘飘流下井。”先生略加思索,即对“云封杜泽,清源隐隐出西山。”住持深为叹服。

先生与儒宗大师马一浮先生相交甚笃,常去苏堤旁的马宅“蒋庄”拜谒。马老精于佛道,先生则长于史,二老相互提问对答,谈古论今,乐此不疲。先生告辞,马老每每亲自送至苏堤映波桥,说:“送到您自己桥上。”(因“映波”与“映璞”谐音,故有此说)

先生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每当学生或子女提出有关问题时,他就说:在第几书箱,第几行,第几册,翻开第几页,即你所问,自己去找。有一次楼浩之先生拿了一幅他父亲楼辛壶先生的山水画遗作,因题额破损,无法辨清,特来请先生考辨。先生端详片刻说,50年前在六公园一朋友家晚餐,辛壶先生曾拿此画给大家观赏,为《桐江归棹图》。闻者皆惊叹不已!

先生才学渊博,志趣清高淡泊,终身不求名位,虽一生清贫却精神富足。潜心学术、淡泊名利、爱国爱乡是构建他崇高人品的三大精神支柱。他写诗以言志:“胸无宿物心常泰,耳不曾闻夜有声”;“终朝伏案未辞劳,目不窥园仰雅操”;“消得寒窗三十载,不知尘世有浮名”;“少贱多能冀深造,不烦与世竞浮名”,作为律己利人的座右铭。先生的读书养性,洁身自好,可说是“俊逸清新两绝伦,定知明月是前身”。

先生自幼生性耿直,常于文字语言中得罪一些“达官贵人”。在鹿鸣书院读书时,正值光绪、慈禧之丧,学中教师率诸生哭灵3日,惟先生称病不往,说:“未飧君禄,无哭灵之理。”抗战时期,一次因结怨权贵,身陷囹圄,先生以绝食、闭目静坐处之。衢县县党部派杨某来访说:“若能加入国民党,则可代你上诉。”先生严词答曰:“问心无愧,鬼贼岂能加害?公如仗义执言,何必以入党为贵!”后以保外求医释放。归后作《同仇集》,满怀义愤地写道:“誓扫阴霾澄碧落,舆图还我旧金瓯。”立即投身到抗日宣传行列,以笔当枪,在家乡主编《抗日导报》与《抗卫旬刊》。当时衢州是遭日寇破坏的重灾区,“城市成瓦砾,或徙或未徙,十九皆灰炭”的惨状,激发起他以史家之笔,写出了《甲申抗战记》、《壬申抗战记》、《衢州飞机场记》、《渔民杀敌记》等文章。《渔民杀敌记》叙述了一位渔民,被17名日本鬼子逼迫乘他的渔船渡江,船至江心渔民有意翻船,17个鬼子尽淹死江心。岸上鬼子枪弹密集扫射,他丢弃船只,潜水回家,从此失去生活依靠,贫病交加。先生曾为其请愿,要求当局奖励抚恤,由于国民党腐败,置之不理,最后冻死野外。

在袁世凯掌权时,施伯候曾写过《王金发传略》一文,先生阅后写了一篇《题施伯候撰〈王金发传略〉卷端》的短文,其主题为“贬多而褒少,实未得其平,难为定论……”一反多年来定王金发为“土匪”之论。

在20世纪70年代“四人帮”掀起的“儒法斗争”中,当时嘉兴“工农兵注释组”派人来请他讲解柳河东的文章,先生连讲七天。课后有人提问:“江青与吕后相比较如何?”先生拍案大怒:“江青何许人?无吕后之才,却具吕后之‘德’。余无力答复,请自往询之。”来人听了十分惊怒。

先生十分尊崇民族英雄。他在拜祭岳王庙后,赋诗《岳武穆祠访碑志感》,称颂岳飞“精忠悬日月,正气壮乾坤”。他尤其敬仰张苍水,“文革”前连续数年清明节时与友人结伴,去南屏山麓张苍水墓地扫墓,开始有20余人,后增至80余人。由马一浮主持,周启人示赞,然后由先生致悼词,女儿晓英献花。附近菜农和居民自动提供桌椅、茶水。至祭礼完毕,大家坐下来休息,谈诗论文。先生辑成《张苍水纪念册》,油印行世。后闻南屏山麓一带空地要划为军用,先生又与应梦卿、黄元秀等十余人,联名上书给国务院和刘少奇主席及浙江省军区等有关单位和领导,请求保留。刘少奇主席曾作详细而恳切的回复,省军区钱副司令还召集他们开了座谈会。以后此地被列入省级保护重点。

先生的第一故乡是衢州,第二故乡是杭州。他热爱“灯火交辉映水明,长堤横卧晚风清”的第一故乡衢州,更热爱第二故乡杭州,常于诗中见他对西湖的眷恋之情:“杭州宜雨复宜晴,士女连翩画里行。双桨明湖红杏渚,长桥流水绿杨城。江天旷远帆樯集,烟霭微茫塔影横。灯火万家新月上,湖山钟动暮潮平。”赞颂了西湖如诗如画的美景。他曾为衢州写下史、志、人物、序跋、游记等40余篇,其中《灵鹫山志》、《衢州仙源三洞记》等,20世纪60年代用宣纸抄录,被列入中国科学院图书精抄缮本。因在杭州居住多年,对杭州的山山水水无不怀着深厚的感情。他生性好游,游则访,访必记,曾写下了《玲珑山志》、《云居山志》、《西溪法华坞志》、《杭州驻防旗营考》及山水、寺院、名胜的考证、纪事等方面的文章80余篇,其中43篇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杭州市图书馆分4册装订成线装书。

先生十分尊重孔子学说。万松岭上立有“孔子碑”,雕刻精细,庄严古朴。满山青松,环境更显肃静。抗战时期松林被毁,1947年春,他省吃俭用,以两个月薪俸从衢州运来松苗一船,在当地文人的发动下,不少人上山义务种植。当时的省主席沈鸿烈亦亲自上山种树,并题“孔林”二字,立碑于山口,还下令派人护林。事后,先生写有《万松岭植树记》一文。

严谨的治学  卓越的史识

先生治史有独特的远见卓识,从不人云亦云,而是另辟蹊径,开拓创新,有疑必考,有新必探。好多作品言前人所未言,补史学研究之缺漏。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研究历史是为了补前人所未及,是以照示来者也。”

先生治史严谨,凡事重史实,重采访,不备足丰富的原材料,不搞清其渊源和脉络,他是决不动笔写史的。如先生20世纪40年代撰写《孔氏南宗考略》一书时,翻阅了61种参考书方始落笔。把南宋时孔子楷木像迁渡衢州至七十四世系之余年的来龙去脉、典章文物、古迹遗闻分16个章节,写得清清楚楚,包括孔子生卒年月、历代封谥,南渡以后世系,衢州家庙、家塾,杭州敷文书院,宋、元、明及近代名贤事迹等等,以如椽之笔,成一家之言,补正了孔氏南宗专书之缺。上海《新闻报》、香港《大公报》均作过连载,并印刷600册行世,受到海内外史学界的好评。又如20世纪40年代初期在撰写8万字左右的《太平军在浙江》一书时,共参阅了90部资料书,有关太平军在浙江的江海防御、关梁扼塞,无不洞悉其微。堪为我省太平天国研究先驱者之一。此书当时初稿原名《太平军治浙记》,一班文人见之,责难纷起:“数百万黎民家破人亡,足为寒心,何太平之有?何治之有?君子立言,不可不慎也……”;“太平军入浙之完整文字,此记自是杰作,但考‘治’为‘扰’乃名符其实”。更有甚者签注眉批,谓当依传说称太平军为“长毛”、野史所载称“发匪”,或称“粤寇”等等,不一而足。先生具有独特的见解:“蓄发束冠,明以前旧制也,不当以此为罪。太平军文告,遍于浙境内外,且改干支旧号矣。后世秉笔者,自应因其所称而称之。”再如撰写3万字左右的《书明季浙江防倭事略》一书时,翻阅引用参考书竟达110余部之多,足见其治学之严谨。

早年修志局聘先生为编纂,先生不就,而自愿任访员,专事史料采访。他广撷博采,所写的山水、名胜、水利等史料,都是经过实地察访而写就的。如写清旗人屯驻200余年的杭州“旗下营”,其中井池、桥梁、坊巷、庙宇、胜迹等,均经过多次实地采访而写成,并作了详细的今昔对比,使读者如身入其境。此文对研究杭州清史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他的《壬午衢州抗战记》、《甲申衢州抗战记》等文章,详述了日本攻打衢县的路线、地点、时间及劫后惨状,翔实具体。其中《甲申抗战记》以“地势平不利于守;民穷财尽,荒州焦土,为兵家所不争;指挥不一;寇未至而民众先逃、兵乏食而纪律愈弛”四点,总结了失败原因,读之令人叹服。有一天先生在衢州北门理发店里剃头,突然听见有人在唱《红头造反道情》,他赶去听了整整一个上午,边听边记,把上半本全部听完,记了下来,成为他写《书光绪庚子衢州红巾之役》一书的主要材料之一。又如写《浙江省制宪回忆录》时,详叙了卢永祥等人发起制订省宪法的前前后后。其中包括起因、章程、竞选、征稿、分组等等,详细而有条理。当时省里向全省征得宪草八九十部,以台州、金华最多,而衢州却无一部,省议会秘书长、衢州乡贤郑永禧为之甚为焦急,央先生起草。先生一夜摒绝人事,天未破晓稿即就。郑先生大喜,惊其神速,立即以重金聘募缮手誊抄,送省获选列入第十一部即“让”字宪草。讨论草案时由先生赴杭作详细发言。这部省宪法出台的详细过程,他都一一记在笔记本中,因此事后能写就《浙江省制宪回忆录》这一部珍贵文献。


图片来自于网络

相关内容
“读什么书 如何读书”来夏新:书卷多情似故人 2024-04-03
观像|邓小南:“山水”之间“阅读”天下 2024-03-14
荣新江:去邓广铭先生家拜年的往事 2024-03-13
吴宗国先生纪念专栏|邓小南:​忆念吴宗国老师 2024-02-02
戴逸 | 治史入门:我的学术生涯 2024-01-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