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武林旧事
 
我所知道的杭州针织厂(三)
来源:《新中国杭州工业发展记忆》  作者:  日期:2018-07-16

社会主义  锦绣前程

 

1954 4 1 日,经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六一厂成为本市第 一批公私合营企业中的一个。广大职工欢欣鼓舞,隆重集会,庆祝 自己成为企业的主人。从此,六一厂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中共杭州市委派黄秉清同志为公方代表,成立“公私合营六一厂临时管理委员会”(简称临管会),由胡海秋担任主任委员,黄秉清为副主任委员。公私双方代表通力协作,合营工作顺利开展。公私代表在市委组织下,去上海学习取经,听取了陈毅同志(当时的上海市市长)的报告。同年 8 月,由职工代表 6 人、资方代表 3 人组成“资产清理估价小组”,徐寿松任组长,陈季荪任副组长。根据“公平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包括上海营业所在内的全厂财产,进行了全面清点估价。股权的登记审查,以及债权、债务的清理工作,为合理确定公私股份及今后的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这时,临管会又吸收了上海由朱永祥所开办的西药贸易行转业资金 36 万余元。

 

1956 年初,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时,上海的祥生织造厂、丽华内衣漂染厂、五华成衣厂、华通织带厂和杭州的惠康厂并入六一厂,5 家厂共有资金近 40 万元,职工近 200 人。为了满足生产不断扩大的需要,经浙江省计委批准,六一厂于 1955 8 月迁入解放路旧址。

 

旧时这里叫珍珠弄,原是长安纱厂旧址。在新址为漂染车间建造了专用的气楼式车间。在当时,六一厂的厂房已达到全国针织行业的先进水平。1956 4 月,迁厂、并厂工作完成,改名“杭州针织厂”,开始正式生产。此时,全厂占地总面积为 29300 平方米,比原址扩

9.2 ;建筑面积 24000 平方米,为旧厂的 3 倍。

 

随后对工厂的经济改组,加强了企业的计划、财务、技术管理,健全了生产管理机构及有关制度。党和政府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企业中的资方人员作了合理的人事安排。厂设经理室和厂长室。总经理仍由资方胡海秋担任,其余 4 名正、副经理由资方徐寿松、金绛年、金国盛、潘桓高担任 ;厂长由公方代表马云岱担任,副厂长由公方陈季荪、俞仲洲,资方毕仲英、陈宗光担任。下设 10 个科室,也安排有资方人员。这样既调动了资

方人员的积极性,又发挥了他们在生产、管理方面的一技之长。与此同时,添置了避暑降温和御寒保暖的设备,工作时间也由合营前的 10 小时逐步调整为 8 小时。

 

那一年,企业逐步添置了各类针织机、缝纫机近百台,改进了传统的染色加工方法,以染色机代替了大染缸的手工操作。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机器设备更趋配套完善。全厂拥有各种机器 280 台左右,基本上具备了从织、染、漂、整理到裁剪、缝纫、成衣、打包的全套工艺的生产能力。1956 年底,各种针织衫裤年产量达 27 万多打,总产值 764 万元,比 1949 年的年产量 2 万打提高 13.5 倍。

 

调整巩固  克服困难

 

1960 年后,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农业减产,棉花产量也大幅度下降,直接影响了全国纺织行业的棉纱原料供应。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只能满足工厂生产能力的 10%。企业又面临停产、亏本的危险。为了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全厂职工在党组织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发展速度,千方百计找米下锅,开展增产节约,大搞综合利用,顺利度过了全国性的暂时困难时期。

 

1962 年前后,杭州针织厂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精减了部分工人,职工总数从 1343 人减至 814 人。同时还组织力量深入百货公司、商店单位,调查市场需求,倾听消费者意见,然后根据用户需要,组织生产。使工厂从只为国家计划、单一生产针织品,发展到具有代织、

代染、代印等多方面业务加工能力的企业。职工们群策群力,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克服困难的具体方法

 

1)试制新产品,开辟新市场。165 只新产品中有 5 只被外贸部门选中出口。从此,针织厂的“宫灯”牌针织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并获得好评。

 

2)发掘新原料,寻找代用品。

 

3)增设代加工,制作小商品。为橡胶厂生产胶鞋衬布、加工鞋帮,给毛巾印花、拷边,制作帆布皮带,同时还接染、漂、印业务。

 

4)设立服务网,开办修补店。

 

1963 年后,国民经济形势逐步好转,针织厂的生产也慢慢走向正规化。与此同时,企业还保留一些利润高、销路好的生产项目,如双氧水制造,在全省只此一家,全国也为数不多。因此,上海、无锡、郑州、广州均向杭州针织厂订货。到 1965 年底,工厂主要生产设备已有台车、棉毛车等各类针织机 218 台,染色机、漂染机、脱水机、轧光机等漂染、整理设备 36 台,各类工业缝纫机、拷壳车326 台。主要产品有卫生衫裤、棉毛衫裤和汗衫背心。职工总数恢复到 1019 人。年产量近 51 万打,总产值达 1200 万元以上。比解放初的 1949 年,产量增长 26.5 倍,产值增长 23 倍。

 

十年浩劫  动荡混乱

 

1966 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文化大革命”运动。杭州针织厂与各地的企业单位一样,职工们成立了一些群众组织。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工厂管理机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工厂的负责人受到批判,厂里的原工商业者也相继受到审查,许多有关记录工厂建厂、发展的文史、文物资料被毁或失散。不仅工厂的规章制度遭到破坏,生产也受到影响。

 

1966 年至 1970 年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针织厂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企业,改名“解放织造厂”,职工增至 1185 人。由于这家厂的职工,尚能自觉抵制“左”的干扰,多数能坚守工作岗位,生产情况还比较正常。

 

1971 年以后,工厂逐步增添了经编机、整经机、提花机及各类缝纫机 84 台,同时还开发了尼隆衫裤、经编围巾、蚊帐、维尼隆汗衫等 12 只新品种。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管理混乱,无政府主义思潮严重,出勤率降至 75.98%,生产出现倒退。1971 年实际生产水平,只相当于企业生产能力的 51.94%,直至 1976 年才有所好转。

 


相关内容
西湖别墅系列|放庐 2025-01-21
古今西湖名人缘|弘伞募建华严塔 2025-01-21
缅怀周恩来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总理的第一次杭州之行 2025-01-13
百年前的杭城“小菜场” 2025-01-06
校史寻踪|浙江巡抚增韫为报省城开办中等工业学堂情形事奏折(1910年12月27日) 2025-01-0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