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暑假(6月20日开始至8月10日结束),在杭州市玉泉举办了一次“浙江省青年夏令营”。这次夏令营是当时的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教育厅长许绍棣从意大利考察回来,参照意大利墨索里尼的军国主义教育(实质是法西斯教育)而试办的一次青年集训活动,也是浙江教育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青年夏令营。 许绍棣自兼营地主任,各专区省立中学校长为营地委员,杭州市公立中学及大型私立中学的训导主任、童子军团长、教练为营地工作人员。学员都是全省各公私立中学的初二、初三年级中的童子军中、小队长,实际上是童子军的干部集训。 夏令营的经费由教育厅拨支,除营地活动所需全部实支外,凡参加营地工作的人员及学员都发给一套军便服上装、哔叽短裤及呢质钢盔式帽子一顶。 营地训练的科目,参照高中军训分术科、学科两项,学科内容除“三民主义”、“总理遗教”外,还有“领袖训示”、童子军历史。其他由各专区省立中学校长轮流讲演,内容包括:浙江乡土教材,中外英雄人物故事,国际国内形势时事,三维八德教育以及科学、文学等方面。 术科及文娱体育活动的时间占三分之二。除进一步训练童子军规定的项目(旗语、测候、救护、结绳、烹饪等)外,一般进行列队训练、紧急集合、野外行军、防空、防毒、游泳、登山、射击、国术等训练。学员均驻扎在童子军营帐内,帐篷由自己搭,灶由自己造,位于玉泉清涟寺前,左右倚山。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夏令营内容积极配合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由于前一年西安事变后,国共统一战线已经形成,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气氛空前高涨,《义勇军歌》、《毕业歌》、《大路歌》、《流亡三部曲》、《旗正飘飘》等战歌响彻栖霞岭下。当时东南日报有一个新闻记者,讲时事及国际形势,很有见地,尽管营地负责人百般阻挠,但营地师生激于义愤,热烈欢迎,后来才知道他是地下党员、新华社的记者(可惜姓名已忘)。 当时东南日报社长胡健中在一次讲演中,掩盖卢沟桥事变的实况,一再宣扬可以谈判解决。但当时的营地日报却不断报导抗战的消息,使学员们得以认清卢沟桥事变的真相。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召唤、人民的觉醒,抗日的怒潮席卷全国,“浙江省青年夏令营”的活动于8月10日提前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