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房屋建筑,过去都以上江所产木材为主。又因房屋间距狭窄,水源仅靠城河及水井,故在未有自来水之前,火灾问题极为严重。平时家庭用水,都取自于水井,因此几乎每个墙门,都挖有水井,但仅在靠城隍山一带之水井,汲取了淡水较为甘甜,一般水井总带成味,于是西湖农民,终年就用划船装水,经涌金门沿城河一带前来售卖淡水。防止火灾则用高筑火墙的办法,以便及时隔离。各条街坊,都建立公墙,从鼓楼起,逐段分为清河坊、保佑坊、太平坊、元坊、积善坊、弼教坊等。坊与坊之间,有高大火墙与栅门可以随时关闭。各坊自自筹经费,购置“义龙”,一般由商号出资金,各桥桥埠工人担任义务救火员。每遇火警发生,城隍山上东岳庙前暸望台即鸣钟为号。上城叩钟一下,中城叩钟二下,下城叩钟三下。市民闻到钟声,立即自动抬龙往救,如系小火,固可立即扑灭,一旦延燃扩大,就会造成大火灾。中城有一条教仁街,原来叫铁线巷,就是50年前发生大火,三日不熄,灾后重建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