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人人都是悦读推荐官——第三届…
书讯 | 《戴望舒年谱》出版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特别关注
 
从《四景山水图》中看南宋园林
白沙桥建设纪事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武林旧事
 
万菊亭背后的故事(一)
来源:《杭州文史》第六辑  作者:张天立/口述 张莉彬/整理  日期:2018-09-14

口述者简介

    张天立,男,1938年生,杭州人,原杭州市环保局高级工程师。1962 年大学毕业,曾任市民革常委,第六、七届杭州市政协委员,第八、九、十届杭州市政协人资环委员会特聘委员,市政协咨询团成员,曾参加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家锅炉及窑炉等排放标准起草,是环保资深专家。因坚守环保工作四十余年取得丰硕成果,被评为“2014年度浙江民革骄傲人物”。

 

万菊亭在孤山上,从中山公园大门进去不远,爬数十级台阶,右手边便可见到“西湖天下景”亭。与其静默相对的,是相望相对的另一座造型简洁的亭子一一万菊亭。民国时期,杭州市政府为纪念张氏兄弟对杭州菊花展的贡献,在孤山修建“万菊亭”,并在亭旁树立张又莱碑,记载下这段历史,以示表彰。

 

1.jpg

   孤山万菊亭


从中将到万菊园主人

  

       张准(字又莱1880-1933),汉族,按张氏家谱在平字辈,故全名张平准,在工作中就用张准。其父即我祖父张治彬(宪颜),清朝在杭县任县丞。在张氏世系表中,表明杭州张平准(字又莱)与张平衡均是张氏弼公祖先的清河张氏世系,来自福建省。


      张又莱(即我伯父)因其父去世较早,因此,家境并不好,但他在杭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毕业后去日本留学三年,学成即回国,不久去北京工作,他靠自身勤奋、踏实的工作及聪明与才智步步升职,直升任海军总司令杜锡贵(杜是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部下)的秘书长,海军中将,他曾无数次被嘉奖并获多枚勋章。他又是著名园艺家,对作诗、书法、中国花鸟画、印石、篆刻都很有造诣。在1926年南方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时,他看不惯官场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厌倦了这种混战生涯,不想再过样的生活,故早早辞职退役,选择回到杭州故乡过陶渊明式的生活。以后虽国民党白崇禧等曾请他出山就任要职,但他讲要过陶渊明式的生活而一一婉拒。

      我出生前伯父早已去世,对他军旅生涯已不清楚,我只见过他威武的戎装大幅照片,他书、画、金石、摄影均很精通,我们小男孩对书、画、照片之类无兴趣,我与堂兄张天相(即张又莱之子)最爱玩他的有缎带各种勋章(直径在120-150毫米左右),从这可以看出他曾参加过不少战役,屡建战功。另外我们爱拿他的各种大小名贵印章玩,我父告诉我们这些都是鸡血冻石之类,很贵重,且不少是伯父所刻,千万别搞坏。但他的这—切在“文革”中均丢失。

      杭州西湖赏菊历史很悠久,早在南宋时,杭州就成为艺菊的中心。到民国时候,文人雅士也极钟爱菊花。据民国十四年(1925)三月《西湖新指南》、民国十六年《杭州市政月刊》记载,杭州当时菊花最盛的地方有两处,一处为南屏山下的汪庄(即今天的西子宾馆所在地),安徽茶商、汪裕泰茶庄庄主汪自新在1927年建的别业,他的花园里曾广种菊花。杭城另一座以菊著称的宅子,即是张又菜1926年建的“万菊园”。


杭州第一次菊花展是在1928年秋季出现,由张义莱在其住处举办。当时张又莱在自己的住处,横紫城巷老宅的前、后花园及室内(老宅约有46间屋,除家人居住外,都做了菊花展览室)举办了杭州第一次菊展。展出品种达1100余种,其中珍种有400余种,深受杭州市民喜爱。伯父在菊展期还当场作菊画菊,赋菊诗。张又莱夫人郑梯云(即我之伯母)说:“当时参观菊展的人很多,展览会结束后,部分地板都被踩坏了,后来进行了修理、更换。”当时我父亲也积极地帮助其兄筹办菊展。

 

2.jpg

张又莱拍菊展时留下的一张菊花照

     张又莱在家经常画菊、吟菊、赋菊诗、拍摄菊照。生前留有大量自己及名人赠与的字画,但这—切连同他的大幅肖象与他的各甜照片、勋章等在“文革”中被毁。

    “万菊园”的经营还与伯父家的一位名叫胡生的花匠分不开,他们两人感情很好,伯父还出钱供他儿子读书并送他出国留洋。他们两人不断从国外引进并培养新的菊花品种,伯父不仅自己动手,还教自己的夫人及年幼女儿一起动手,享受养菊的乐趣。此外他在国内外还广收菊种及有关菊花的资料,亲自记载拍摄菊花的生长过程与种植经验及各种菊花的特色,因此培养出了很多好菊种。他还与我父亲在杭州湖墅半道红处购地为圃,不仅建有一个很大桃园,还种了很多菊花、毛竹等,张家人常去桃园享受一下陶渊明式休闲生活,对此我也有很深记忆。   

3.jpg

  张又莱仅存画作之一

当然“桃园”主要有几个佃户,他们以种菜、养鸡等为生,但不必交任何租金等费用,我们与他们也相处很好,他们逢年过节会进城(当时从半道红到我家叫进贼)送一些自己种在田间的蔬菜给我们家,以表感激。他们回去时,我们送了他们一些衣服食品等。


     1933年伯父去世后,我父没时间没精力、财力继续经营花圃,为使菊花佳种不丢失并普及提高,决定将所存菊种、照片、画及有关资料全部捐赠给了杭州市政府,由于菊花原本都是花匠胡生管理的,他有丰富的经验与技术,所以把他也一并移交给政府了。当时杭州市政府为纪念张氏兄弟对杭州菊史的贡献及热心之举,在孤山建“万菊亭”,并在亭旁立碑记载这段史实(石碑在“文革”中被毁)。20077月,市园文局重新立碑纪念,成为杭州市历史文化的珍贵遗迹。

相关内容
大学入学试题解答中夹着一张节目单,什么来头? 2024-05-20
白沙桥建设纪事 2024-05-16
你可能真不知道,杭州这条网红马路里,还藏着一座宰相府 2024-05-14
红色故事:章太炎与中国共产党纪事 2024-05-13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2024-05-1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