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重新取代了张邦昌,覆灭的赵宋王朝死灰复燃,留下无穷后患,这当然是女真政权所不能容忍的。于是,金朝统治者连续发动攻宋战争,决意将南 宋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公元1130年,金人又扶植宋朝 降臣刘豫为帝,建立国号为“大齐”的傀儡政权,继续实施联汉制汉的策略。女真铁骑势不可当,赵构一边拼命南逃,一边派出一拨又一拨的求和使者。但起初金强宋弱,根本没有议和谈判的筹码。随着宋金战争的持续深入,局势才慢慢发生变化。金军从原来的所向披靡,转而遭遇到阻力和挫败,而南宋军队则在长期的流血牺牲中汲取教训,涌现出一批智勇双全的中兴武将和若干实力强大的军队,日益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并屡屡获胜。要知道,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没有战场上的实际胜利作为保障,只靠卑躬屈膝,是保不住半壁江山的。在众多的南宋武将中,最为后人熟悉并传颂不休的,自然是岳飞和韩世忠,而张俊及其部下在抗金战场上的显著功勋,则几乎完全被人忽略。历史扬起的尘埃,总有意无意间遮蔽了许多真相。 南宋朝廷后来评定过一份“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九),这并非 完整的胜战功劳簿,它着意表彰的是南宋早期对金作战中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在这份钦定的战功名录中,有韩世忠的大仪镇之捷、吴玠的和尚原之捷、刘锜的顺昌之捷、虞允文的采石之捷等等。十三处战功中,由张俊主导的胜战,则有明州之捷和柘皋大捷。 明州之捷是张俊领导的抗金战役,名列“中兴 十三处战功”之首。公元1129年,“苗刘之变”平息 未久,赵构刚把杭州升为临安府,还来不及喘气安 神,北面的金军就又一次掀起全面攻宋战争,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生擒赵构,彻底消灭赵宋政权。兀术(完颜宗弼)统帅的金军渡过淮河、长江,直奔临安府。此时,已经逃往越州(今浙江绍兴)的赵构,又仓惶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打算乘坐楼船亡命海 上,躲避女真的铁骑。御前右军都统制张俊带军扈 从,授以浙东制置使,赋予浙东沿海一路的统兵之 权。张俊本想一起随驾逃海,但当时海舟数量有限, 高宗要他留在明州抵挡金军。为了劝抚张俊,高宗特亲赐御札,说:“惟卿忠勇,事朕累年。朕非卿,则倡义谁先;卿非朕,则前功俱废。卿宜戮力,共扞敌兵,一战成功,当封王爵。”高宗在情急之下说出的这番话,倒是非常直白:我们君臣二人,犹如藤树相 依,你张俊是最先追随我的功臣元勋,一旦我皇位不保,你就前功尽弃,失去依傍,唯有保住我赵构,你才能封王加爵,睥睨群臣。张俊别无选择,只好硬着头皮,背水一战。 张俊据险为阵,亲至军前做战前动员,并严明 军纪,他说:“现在皇帝要航海避敌,危难之际正是 军人用命之时。你们都当以死报国,奋勇鏖战者必有 重赏,怯懦退缩者必严惩不贷。”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二十九日,正值旧历年的岁末,兀术的前锋部队袭杀至明州城下,张俊先让统制官刘宝带兵试探, 待摸清敌情后,再派出勇将杨沂中、田师中等人增援猛攻。南宋将士戮力死战,明州守臣刘洪道又率州兵从旁助攻,于是大破金兵,敌军伤亡数以千计。(熊克:《中兴小纪》卷七)首战不利,金人一度想要诱 降张俊,张俊拒绝投降,同时警诫宋军戒骄戒惰,采取坚壁清野、闭关自守的策略,防范金军再度来袭。金兵南征数千里,如入无人之境,明州城下遇 挫,前锋将领不免恼羞成怒。两天之后,金人在后援 未到的情况下,又贸然发起第二轮进攻。张俊与刘洪道坐镇明州城楼之上,调兵遣将,双方展开厮杀,死伤相当。金人显然还没有适应江南的作战环境,骑兵 部队完全无法发挥快速机动的长处,有的陷于田间泥淖,有的坠入河道水里,损失惨重。张俊没有盲目冒 进,而是鸣金收兵,见好就收。(《建炎以来系年要 录》卷三十一)吃了两回败战,金人终于醒悟过来,明州不易轻取,张俊所部的战斗力亦不容小觑。由于害怕宋军偷袭,金人连夜后撤至余姚,在那里扎寨调 整,同时派人去向兀术主力部队求援。 数日之后,金人经过调整,加上会合的援军,第三次攻打明州。南宋方面,赵构本想派遣御营司都 统制辛企宗率兵千人前去策应,但当时宋军多忌惮金兵,没有人敢增援明州。张俊只好孤军奋战,在高桥一带与金军相遇,一日之内激战几个回合,给予对方 迎头痛击。张俊虽 然屡战屡胜,但由于持续作战,南宋兵力消耗也很大,加上担心金军主力来合围,于是为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宁波鄞州高桥镇古桥(当地民间力,张俊借口出海传说,张俊以草席置地滑倒马蹄,大败金兵。高桥草席至今仍护驾,主动撤出了为地方特产)明州,追寻高宗去了。建炎四年(1130)正月十六日,明州沦陷,金人残酷地屠城清洗,以为报复。 张俊领导的明州阻击战,成功地拖住了金军,争取到非常宝贵的半个多月时间,确保高宗从海上逃到台州,后来又浮海逃到温州,粉碎了金人要活捉赵构、消灭南宋的阴谋。所以,当高宗收到捷报,喜不自禁,亲笔赐诏褒奖,称赞张俊“贾勇先登,以身督战,大获胜捷。忠宜之节,俘馘之功,独高一时”。(张守:《毘陵集》卷一《明州奏捷赐诏》)明州之战,不仅保障了 赵构和宋廷的安全,而且连战连胜,极大地鼓舞了南宋 军队的士气,沉重打击了金人的嚣张气焰。此后,宋将 张公裕又率水军挫败了乘船来追的金人,使敌军被迫退 返明州。建炎四年(1130)二月,兀术眼看形势不利,声称“搜山检海”已毕,令金兵从明州撤回临安,大肆 掳掠焚烧后,便全军北归。在撤退途中,又被韩世忠 截击于黄天荡40余日,兀术自己都差点被宋军活捉。从此,金人再也不敢轻易渡江深入。正因为这样,南宋时 人对张俊的明州保卫战纷纷给予非常高的评价。《中兴圣政龟鉴》论曰: 明州之战,金自高桥攻西门,并兵并进,势亦极矣。张俊忠义实奋发于下令军中之时,始则清野闭关,以拒其来;终则开门迎敌,以挫其锐。中兴战功自明州一捷始,敌自入中国以来,未有一人敢婴其锋,至此而军势稍张矣。 由此可见,张俊领导的明州之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兴十三处战功”将它排在第一位,确非浪得虚名。 至于柘皋之捷,则发生在明州之捷的10年之后。 与明州阻击战不同的是,柘皋之战,是一场真正大 规模大兵团的决战,对宋金格局影响深远。公元1140年,刘锜、岳飞等南宋军队大败金军,取得顺昌大 捷、郾城大捷等一系列胜利,可惜赵构、秦桧等不许 诸将乘胜北伐,只知道一味乞和。然而,金朝统治者却心有不甘,在公元1141年初再度集结近十万大军, 大举攻宋。这一次,金军避开岳飞及其岳家军的防 区,选择主攻防守力量相对薄弱的淮西地区。金军快 速占领了淮河边的寿春府(今安徽寿县),残杀守卫在那里的宋军千余人,沿岸搭桥,济渡主力部队。 当时,南宋方面负责淮西战区的主要是张俊部 队,张俊时任淮西宣抚使,是淮西战区的最高军事首长。张俊以建康府(今江苏南京)等地作大本营,统辖兵力最多时达到八万人。(叶梦得:《石林奏议》卷十四《奏遍至张俊五军并游奕等寨存问老小状》)此番金军南侵之际,张俊刚被召至临安,面见高宗。高宗推荐张俊熟读《郭子仪传》,说:“唐代郭子仪手握 重兵,而心尊朝廷。皇帝有诏,即刻听令,无丝毫犹豫,因此他才能保全功名富贵,泽被后世。如今爱卿手下的大军,其实都是朝廷的兵马。如果你能学习郭子仪,始终尊敬朝廷,那么也一定能像他那样,永享富贵,子孙昌盛。”(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卷七)领受高宗意味深长的一番面谕后,张俊便赶回建 康。因为害怕金军危及长江防线,高宗还调遣原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的刘锜率军二万、宿卫临安的杨 沂中统殿前司兵三万,紧急渡江北上,增援淮西。依宋廷本意,张俊和淮北宣抚副使杨沂中、判官刘锜这三支大军会师淮西战区,互为犄角,彼此不相节制, 然而,在实际战斗过程中,各军进退多取决于资历老 成的张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九)张俊领导的柘皋之捷,前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占领和州、柘皋会战和收复庐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