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杭扇在宋室南迁后更为出名。当年有很多扇画艺人和制扇工匠随着皇室的搬迁,集于杭州。南宋王朝的统治者们暂把杭州作汴州,制作扇子也成为点缀南宋新都繁荣的一项重要行业。杭州清河坊之东有一条扇子巷,就是当年制扇作坊集中之处,扇子巷之名沿用至今。杭州兴忠巷有座扇业祖师殿,据扇业会馆碑文所载,此殿重建于1888年,当时勒名捐助者有139户。祖师殿神位牌上供的整、琢、砂磨、糊、揩等业的先辈老艺人,共有462人,可想见当年杭州扇业之盛。祖师殿供奉的扇业祖师称为“齐纨”。据说是周代的一路诸侯,系扇子的创始者,但已无法深考。 王星记扇庄创始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创业时同百年以上老店林芳儿、张子元、大型扇庄舒莲记相较,在年代及规模上较逊一筹,但谈杭扇者莫不道及王星记。王星记扇庄之产品,长期以来被视为杭扇的代表。其经营发展情况,亦反映了百年来杭州扇业之基本面貌。 王星记扇庄创始人是王星斋,故原名王星斋扇庄。王星斋的父亲及祖父,都是扇业工匠。王星斋从小就跟随他的父亲学做扇子,继承了父亲一手好手艺。他又肯苦心钻研,20多岁时已经成为当时杭州制扇作业中一个砂磨名匠。 制扇工种,扇骨扇面之外,主要是砂磨。砂磨中包括拷坯、刮手、炉子(砂磨工作台上都摆着一个小炭炉供烘胶补疵之用)、打磨等工序。有了好的扇骨扇面,还要经过高手砂磨,才能成为一把十全十美的扇子。如扇坯有些瑕疵缺点,经过名匠砂磨,亦可得到矫正。所以砂磨是制扇作业中带有关键性的一环,也是最后一道工序。从劈刀开始到成坯,整个过程,砂磨工都能全部了解与掌握。杭州以往扇庄老板或制扇作坊业主,十九多系砂磨工出身。王星斋学得了一手好工艺,成为砂磨名匠,也就具备了日后创业的基本条件。 王星斋艺成后,在杭州三圣桥钱部记扇子作坊做砂磨工,附近周叶闻弄有个陈益斋开设的贴花制扇作坊,专为舒莲记老扇庄加工制作高级泥金花扇。陈益斋一家人都是贴花能手,贴花是加工泥金扇面一种主要的工序。舒莲记出名的泥金花扇,很多都是由陈益斋作坊加工的。陈益斋知道王星斋不仅手艺好,人也能干,就招王星斋为女婿,将长女陈英配给他。陈英在其父亲的传授下,亦做得一手好泥金扇,贴花洒金,技艺极高。以后王星记所出产的最为擅名的回泥(冲真金全满)、真泥(真金全满)花式黑扇,珍品多出于陈英之手。陈英不仅是个贴花能手,而且勤俭刻苦,也是一个好当家。结婚后,家里就是一个小作坊,每天除料理家务外,都是日夜下场,辛勤操作。业务忙时,终宵不睡。其后年至70余岁还带了老花眼镜日夜做扇子。对子女及雇工学徒管理也很严,原料不肯浪费一点,产品检查尤为认真,因此既能减低扇子成本,又能提高产品质量。夫妻二人既有了祖传手艺,加上经营管理得法,逐渐由小作坊变成手工场。 开始,王星斋在其岳父的帮助下,自己精选一点货坯,夫妻二人精工细镂,制造一点成品去零星贩卖。当时能做这种高级花扇的作坊不多,而王星斋的扇子又特别精巧,独具风格,因此销售很快,赚头也特别好,开始有了点积累。在1893年前后,即去上海城隍庙开起一爿季节性的小扇子店,每年到夏令季节,王星斋即将家庭作坊中夫妻二人所做的扇子,运到上海去卖,并开始做点批发。由于资本少,人手有限,选料加工又特别认真,因此出品数量不多,每年不过数箱而已。 当杭扇鼎盛时期,扇与丝、茶齐名,被人视为杭产三绝,不仅远销各地,而且是献给皇室的主要贡品之一,故又称贡扇。王星斋夫妻所制的高级花扇,深为宫廷贵族和一般文人骚客所喜爱。王星斋巧制贡扇的名声,日益远播,京津一带顾客前来定货者,应接不暇,销路畅,价钱好,获利颇厚。名气传开以后,业务大好,供不应求。王乃于1901年去北京,于杨梅竹斜街开起王星斋扇庄,扩大范围,增加品种数量,这时王星斋已由一个制扇作坊小业主,逐渐成为一个商业资本家了。 王星斋去北京开设批发庄后,其家中作坊搬到祖庙巷,由其妻陈英掌管,雇用工匠,招收学徒。雇工人数,据王星斋的女儿王素贞说逐渐达到五六十人,已经成为一个中型的制扇工场了。其雇工工资的计算方式,有计时与计件两种:计件工资,一般是发料加工,工人作息时间比较自由,但对产品规格要求特别严格,稍有缺点即不予验收,如不改进即停止发料,等于解雇。对计时工资,工作时间很长,立夏以前,每天是从上午7时至下午9时,在12小时以上(1927年后,不再做夜工,但每日工作时间仍在10小时以上)。工资标准,不论技术高低,每日约为三四角钱,每月不超过银币12元,病假、事假工资按日照扣。陈英每天下场,监工制扇。她自己每天都做到深夜。不论计时与计件,尽量要求延长工时,减低成本,提高质量。雇用期是有季节性的,一般是从6月至12月为一期,旺季来时,到处找人,淡季一到,即予解雇。如次年继续雇用,则给予一个月的工资作押信,到年终扣还。 王星斋开设扇庄后,通过发料加工、预付货款、收购成品或半制成品等方式,控制了一部分中、小作坊,以此来扩大生产。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扇坯是向农村收购的。有些地方农民每在秋收后,卖出粮食买进扇坯原料,进行家庭副业生产,扇庄在春夏之交下乡收购。还有一些扇坯是向农村中的制扇作坊整批收购的。农村扇坯作坊平时零星向农民收进,或者是农闲时发点原料给妇女小孩加工,所给工价都很低。扇庄向农村作坊整批收进这批扇坯后,质量好的留给自己工场加工出售,质量较次的则转卖给其他同业,或转发给其他作坊加工后,再卖给中小城市的零售商店。王星记通过这种经营方式,获利亦颇厚,营业蒸蒸日上,声誉渐起,与生产著名黑白花扇的张子元、舒莲记,并称为杭州扇业的三大名庄。 王星斋在北京开设扇庄后,由于出产的名扇独具风格,深为官场中人所欢迎,其业务逐渐有压倒舒莲记之势。舒莲记老板舒青莲为了与王星斋争夺营业,运用其雄厚资金与传统进销关系,控制杭州几个出色的作坊,以保持其名扇的垄断地位。1904年又捐银千两,买了一个道台官衔,出入官府,结交显要,在家里兴建桂花厅、鸳鸯楼,经常设席摆宴,宾客满座。这样一来,官府所需要的扇子,几为舒莲记所垄断。王星斋高级花扇的销路步步下落,扇庄营业惨遭打击。王星斋感到一时无法与舒青莲竞争,乃改变经营方针,撇开高级花扇,面向一般市民,生产经久耐用浸水而不走样的黑纸扇,在市场上逐渐打开了销路,才将营业维持下来。这种黑纸扇,以后亦成为王星记传统名扇中一个最主要的品种。 1909年王星斋病故于北京,其时子女尚幼,扇庄业务又遭挫折。其妻陈英带了11岁的儿子王子清前往北京,料理王星斋后事及北京扇庄业务,寡妇孤儿,景况颇为凄凉。北京的荣宝斋,天津的华锦成,都是王星斋扇庄的多年老顾客,陈英都一一去拜访他们,向他们倾诉苦衷和困难,请他们帮忙。他们感到多年交易情谊,不无同情之感,而且想到能把王星斋扇庄继续维持下来,对他们本身来说,也是有利的。他们对陈英说:“以后叫你儿子来跑跑好了,我们会照应他的,你自己不必常来,在杭州继续营业好了。”陈英以后到北京跑了几次,等到儿子王子清十四五岁时,就叫他在北京继承他父亲的扇庄业务。 民国以前的杭产高级名扇,除供士大夫一流人物应用外,主要是为宫廷贵族服务的。后因清室被推翻,这些人物趋于没落,杭扇销路骤落。同时,日本半机械化生产的扇子倾销各地,因其成本低,式样亦灵巧,夺去大部分扇子市场,而湖南出产的白纸扇又低价销售,杭扇多因滞销而亏本。杭州扇业出现了极不景气的现象。王星斋扇庄与作坊亦只能勉强维持门面。王子清一筹莫展,一度在北京东安市场开了一爿王星记小绸庄,在债台高筑、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度过了一个艰苦阶段。 1927年大革命以后,工商业市面逐渐南移,各项行业稍有起色,王子清想重整扇业旗鼓。他一方面钻研行销国际市场的日本扇子和法国扇子的特色,改进中国扇子,以图打开外销;同时又继续发扬本庄名扇的优秀传统,适应顾客需要,期能重振内销市场。但要打开局面,必须在杭州开辟一个像样的门市部,始能广事招徕。要在杭州设立门市部,就必然要再与舒莲记发生竞争,如不能压倒舒莲记,门市业务就很难开展。这时舒莲记老板舒青莲已死,其子孙正闹争产纠纷,且多吸食鸦片,挥霍无度,营业已在逐年减色;后又遭了一场火灾,损失五六万元;造了一穴寿坟,花了两三万元;改建店屋楼房又费去四万余元,资金日短,债务日增。王子清看到这种情况,认为这是开辟门市部与舒莲记竞争的大好机会。在亲友帮助鼓励下,即在杭州太平坊巷口舒莲记对面,租进一个四开间的门面,大事装修。1929年春天,门市部正式开张,名为王星记扇庄,以三星为商标,向政府注册。不过舒莲记扇庄虽已在走下坡路,究系久霸扇坊的老店,声势犹存,王星记欲与之竞争,是杭州人俗话所说的“饭店门前摆粥摊”。王子清也知道这场对台戏是不易唱的。为了扩张声势,除大事装潢门面外,不惜花费大事宣传,在报刊杂志、日历上或电影院里,以及主要公共场所,均大做广告。备足各种传统名扇品种花色,陈列于玻璃橱窗里,入夜,耀眼的霓虹灯光彩夺目,使行人为之止步。对上门顾客,多方迁就,殷勤招待。而舒莲记自恃牌子老、摊子大,不事宣传装潢,石库门内暮气沉沉,对上门顾客,仍是老气横秋。于是往日之趋于舒莲记者,今则掉头转趋于王星记,批发门市就逐渐被王星记拉过来了。这幕对台戏做得有声有色,压倒了舒莲记,王子清对自己的企业前途也就更有了信心。 1929年杭州举行西湖博览会,王子清认为这是进一步打开内外销业务的大好机会。于是挑选各档精制名扇,参加博览会陈列竞赛;又编印王星记名扇品种价目专册,大事宣传,雇用外语翻译,招待外国来宾顾客,上门参观选购。博览会开会期间,王星记的扇子被购买一空,还接到国外两年订货,外销业务亦因以打开。又以介绍提佣的办法招揽顾客。如开汽车的、拉黄包车的工人,以及旅馆服务者介绍来的生意,均给予成交数额5%至10%的佣金。又联络书画名家,寄售书画。一时生意兴隆,冠于同俦。这样,在博览会中王星记又战胜了舒莲记。王星记终于成了杭州扇业中惟一名庄。 文章原名《王星记扇庄》,文章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