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武林旧事
 
杭州航运一本账(三)
来源:《杭州文史》第三辑  作者:蒋羽乾  日期:2018-10-29

访谈者记:张继亭,祖籍苏州,1929 年出生在杭州,祖上都以航运为生。他是最早参

加杭州航运公司的老人之一,在公司一直工作到 1988 年退休。

 

 

说到航运么,两样东西,活的是公司和航线,死的是码头和客船。1956年,我们公司开始公私合营,办公地点放在小河,后来叫浙江省航运总公司浙西航运分公司。其实,这些年来,我们这个公司的名字变来变去,变了很多次,后来跟着形势变化,还叫过华东轮船公司浙西分公司,浙江省航运公司杭州分公司这些名字。

 

公私合营后,像我这样有经验、有技术又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人就慢慢地出挑了,再后来走上管理岗位了。在公私合营前,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以前的管理岗位都是老板或者老板自己家里的人来做的。公私合营后,掌权的由老板变成党委了。那时候公司里的党委书记,还有经理和副经理,都是南下的山东干部。后来公司又慢慢充实了一些新的力量。根据管理需要,还重新调整设置了一些部门,比如计调、机务、财务,材料、计划、安全、商务、客务等等。我因为擅长修机器,一开始公司把我放在机务科还算是对路,后来生病后,我又做了基建。想想我本来是个喜欢跑船的机械方面的技术工,怎么会后来去做基建工作呢,这也是随着国家大势变化而变化的。

 

1958年开始大炼钢铁,我们公司也逃不过去,在三里洋搞小高炉。这个大炼钢铁,把身边看得见的铁都拿去熔了炼钢,炼得累死,出来的钢都是没用的。我们在三里洋炼钢时,第一次出来是渣,后来是白口铁。再后来看看炼钢也炼不出来,这阵风潮过去后,就开始在这个地方造房子,造船厂,搞基建了。基建搞完了就碰到三年困难时期了,晚上义务劳动就只有一碗饭吃,加一点点咸菜。那时困难到什么程度,只要有饭吃就好。

 

三年困难时期,航运的客流稍微少了一点。很有意思,那个三年里,苏州到杭州来的人多一点,杭州到苏州去的人少。我觉得,可能是因为那时杭州吃的东西比苏州要多一些。像我父亲一直跟着我妹妹生活在苏州,那几年就经常到杭州来。回去时带点番薯、荸荠这些好充饥的东西回去。

 

1976年到1980年的那三四年是我们水运最红火的时候。我们公司最有名气的线路就是和无锡苏州对开的两条线。那两条线是“文革”以后搞起来的,其实是我们硬邦邦地抢来的。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杭州发往无锡、苏州的客运轮船,一直都是江苏公司的。因为,江苏的轮船公司在解放前就跑江浙航线,跑得久了,习惯成了自然,我们杭州公司在江浙航线上都是没份的。

 

那时的船不像后来的夕发朝至,还是白天开的。当时的公路还远远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所以我们航运生意很好。1978年后的那几年,杭州到苏州的客流量一直不停地涨,1978年还是13万,1980年一下子就变32万了。看到这样好的形势,我们杭州提意见了,航线是公家的,客流这样好,再说苏州公司也运力有限,我们的船又有富余,所以我们也要开这条航线。

 

因为涉及到两个省,又牵涉到历史遗留问题,为了这件事,浙江省交通厅特意打报告给交通部。交通部给了批示说:“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两家合作”什么什么的。一开始苏州还不肯,我们就到苏州去和他们谈判。我也参加了谈判,拿着交通部的批示和他们争取,最后我们就争取到了两家对开的结果。收益各归各。那时候,苏州线走的是运河甲线,一路过去要经过塘栖、新市、练市、乌镇、平望、吴江,但是只停新市和乌镇,别的地方不停。现在说运河,大家以为只有一条,实际上浙江的运河要分三支。我们航运部门的人习惯上把前面的那条叫运河甲线,往嘉兴那边去的叫运河乙线。去湖州的叫湖杭线。

 

第二年无锡要开杭州班,无锡来和我们说这个事,那就没得商量了,照苏州的办法做,两家对开,从太湖走。无锡的航线是鼋头渚发出,过太湖,从湖州进内河,走袁家汇、荻港、菱湖、德清、塘栖,最后到杭州。

 

后来公路发展起来后,我们水运就不行了。当时,我们有句顺口溜说,“铁路提速、公路高速、航运萎缩”。他们越来越快,我们还是老速度。像杭州到苏州,公路两个小时,高铁一个半小时就够了,我们航运开开还是要一个晚上。不要说让客人选,连我们自己都不会选水路。如果遇到大雾天,轮船停航,那要的时间就更多。所以我们航运客运量就越来越少,慢慢到现在,就变成水上巴士,变成公交了。这样的变化,当年我们怎么都想不到的。

 

再来说说码头和客船。说到杭州的码头呢,大家都只知道武林门码头,年纪大点的还知道卖鱼桥码头。只有我这个年纪的人才看到过拱宸桥码头。现在大概没几个人晓得,我们的客船最早停拱宸桥码头的,后来码头慢慢移到了卖鱼桥,到了1980年,最后移到了武林门。

 

从拱宸桥搬到卖鱼桥还是公私合营前的事了。这是我们几家航运公司竞争的缘故。解放前后,拱宸桥码头很小,现在看来,说码头不如说是埠头更贴切。给船停靠的埠头大概也只有四五米宽,两三米进深,还不是钢筋水泥的,是木头的。这样的一个埠头造造也花不了多少钱。码头上面挂了各自公司的牌子,上面写着什么公司的船开哪里,还写着什么“价钱便宜、乘坐舒服”之类的广告。解放后的两三年里,有几家公司联营起来,联营公司为了争生意,在1954年到1955年那段时间,就想把从杭州城里赶到拱宸桥去坐船的人在半路截下来,怎么办?干脆就把船停到了卖鱼桥。卖鱼桥原先有很多米行,解放后国家控制粮食,米行没有了,空出了很多房子。所以当年客运公司就租了一些米行的仓库来做码头用房。像我们“光明”这些还没有联营的公司一看,生意被抢了,也马上跟着把船靠到卖鱼桥来了。无形之中,卖鱼桥码头成了客运码头。

 

临时用用的卖鱼桥码头一用就用了20来年,渐渐地,它就显得不够大了,到了1974年,公司就想到把码头造到离市中心更近一点的武林门来。说起来,那时候的武林门客运码头是我亲手参加造的。批地是由一个姓顾的同事负责,设计由一个姓林的工程师负责,基建的材料采购、施工这块都是我管的。

 

那个时候国家物资不丰富,材料采购是件很困难的事,要钢筋没钢筋、要水泥没水泥、要木材没木材、要玻璃没玻璃。除了有块地给我们,什么都没有,到处都要求人家,给人家拍马屁。哪里像现在,你只要手里有个工程,原料供应的那些人都是反过来拍你马屁的。就这样,我们的武林门码头从1974年开始一直到1976年,断断续续地造了很多年,不是资金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主要还是材料特别是钢材跟不上。没材料,怎么造得出房子啊。最后我们同上海钢铁研究所挂上钩,他们研究试验出来的阿尔巴尼亚钢给我们用,价钱又便宜,质量又有保证,双方都得益。水泥是到建德寿昌去搞来的,水泥都不是通过水路而是通过汽车运来的。

 

码头1976年完工,候船大厅1978年完工,但是正式对外开放使用是1980 年。为什么要过了这么久再营业,这里面的缘故,现在已经没几个人知道了。原因是1978年,本来已经竣工的码头出了问题。在准备对外开放前几天,候船大厅与地面之间突然开裂,普通人都能看出来,大厅南北纵墙沉降了。码头与候船厅都偏离了原来的位置,这个叫“水平位移”。码头刚刚建成就遇到这样的问题,谁也想不到,于是紧急叫停。观察监测工作持续了一年多,到了1980年夏天,专家们得出了结论:“候船大厅的不均匀沉降已趋稳定,没有滑坡的明显迹象。”于是候船厅开始加固修补,弥合裂缝、稳固根基的工作一直持续到这一年的12月底。

 

30多年过去了,我记得清清楚楚:1981120日,武林门客运码头正式开门迎客。新的武林门码头的门牌号码是环城北路140号,全部建筑面积有 3925平方米,是我们浙江省最大的河上客运码头。候船大厅四面都是玻璃幕墙,采光非常好,获得了杭州建筑科技奖,还在全国首创了母子候船室。说起来,当年流行旅行结婚,从武林门码头乘船去苏州就是当年旅行结婚的一条经典线路。

 

过了十来年后,我们航运萎缩,公司日子越来越难过,最后连武林门码头都卖掉了。坤和公司是搞房地产的。他们把这块地买去的时候,承诺给我们解决300多个人的就业。我们航运公司现在在武林门已经没有地了,所以,现在水上巴士公司在武林门的码头只能是浮动码头,不打桩,没有固定建筑。说说是浮动码头好,不怕洪水,实际上是没有地皮,只能造在水上啊。

相关内容
西湖别墅系列|放庐 2025-01-21
古今西湖名人缘|弘伞募建华严塔 2025-01-21
缅怀周恩来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总理的第一次杭州之行 2025-01-13
百年前的杭城“小菜场” 2025-01-06
校史寻踪|浙江巡抚增韫为报省城开办中等工业学堂情形事奏折(1910年12月27日) 2025-01-0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