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者记:张继亭,祖籍苏州,1929 年出生在杭州,祖上都以航运为生。他是最早参加杭州航运公司的老人之一,在公司一直工作到 1988 年退休。 说到这水,我年轻时到杭州的时候,运河水质是很好的。那时在运河里捕鱼的人不少,运河里船来船往不能撒网,一般都是鸬鹚捕。渔民们要鸬鹚下水就“邦邦邦”地敲船沿,鸬鹚一只只地跳到水里去。在三里洋这种水面比较大的河湾里,就能撒网了。那时候,住在河边上的人家都是到河里来淘米洗菜的。人们把淘箩放水里,洗完就能带几条小鱼回去。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运河里水葫芦就多起来了,说明水质已经开始变糟了。那个年代,为了给猪种青饲料,从巴西引进了水葫芦,因为这东西长得很快,又不需要什么管理,取名字的时候,觉得它像革命一样蓬勃发展,还叫它革命草呢。再后来,塘栖过来的王家栅造了个麻纺厂,运河的水就开始变糟糕了。苎麻要放在水里沤过的,沤苎麻的水就是黑黑的,那黑水就是直排运河的。再后来,就越来越不行了,拱宸桥这里浙麻、杭一棉、杭丝联造起来后,水质完全变坏了。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污染最厉害,水是又黑又臭。客人问我们船员,杭州快到了没有,我们就说,你闻闻臭不臭,如果臭了,就说明杭州快到了。杭州的水一直要污染到什么地方呢,一直要到德清的新市一带,水才会慢慢好起来。运河里捕鱼我已经几十年没有看到过了,这几年水质又好起来,又见到有人钓鱼了。这是件好事情,我也很高兴。 再来说说这船。解放前我刚刚开始在苏州做船工的时候,开的是西樟船,这种船舱容大、吃水浅、航速快、阻力小、装卸比较方便,在太湖和运河里开比较合适。西樟船是木头船,后来也开始用机器引擎了。引擎在船尾,驾驶员在后舱靠舵来把握方向,和现在富春江里那些渔民的渔船有点相似。西樟船装货比较多,载货量一般是三四十吨,客运只是带带过去的。到了杭州后,发现这里西樟船用得少,乌篷船用得多。乌篷船也和西樟船一样,驾驶员在后面操作,但是比西樟船要来得瘦,速度快,那些小河小港里也进得去,更适合作客船。一般都是跑长兴、泗安这种水浅的地方。到了第三代,就改成驾驶室在前面了,船舱也变成两层了。下面放椅子给客人坐,上面甲板用来放行李,要是客人想坐也行,就盘腿坐地上好了。铁船是第四代了,和木船相比,它的马力大、阻力小,木船就慢慢地淘汰了。航运公司的末代船是虎跑号和龙井号,就是开杭苏班、杭锡班的那两条船。那两条船真是好,250个客位全部用沙发软席,船上餐厅、小卖部、广播室、淋浴间都有,24个卧铺位有单人间也有双人间。现在水上巴士的船,你们不懂行的人看看很漂亮,我们看看的话,也不过就是最简单的船了,既没有上下舱,又是单引擎,这样一条船,四个船员就足够了。 当年的龙井号和虎跑号可以开到每小时30公里,但是我们平均只能开到二十四五公里。因为在运河里我们的船开得快了,带起的波浪就会漾到边上的小船里去。要是到了太湖,两边没有小船的时候,我们的船就可以开到每小时30公里了。 别看我现在86岁了,但是身体还好,脑子也很清楚,再过几年,那些运河航运的事就没人知道了。我说说是苏州人,但是实际上在杭州生活了一辈子,还把我弟弟也带到了杭州。这船工的日子啊,就和水一样,流着流着就一辈子过去了。 作者系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