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禹杭履迹
 
说说清代的杭州人是怎么样和江潮斗智斗勇的
来源:杭州名人纪念馆  作者:  日期:2018-11-02

640.webp.jpg

杭州,是在和钱塘江汹涌的潮水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城市的。清代,是钱塘江海塘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10月28日的杭州名人历史纪念馆名人讲堂第六讲,请来了浙江大学历史系的徐立望老师,讲述了清代海塘建设的历史。

讲座的开头,徐老师抛出了四个问题,作为讲座的主旨内容。这四个问题是什么呢?

•1. 关于钱塘江潮水,你能想到什么?(仅仅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自然奇观吗?) 

•2.为什么一讲到钱塘江潮就想到海宁观潮?(钱塘潮水为什么在钱塘江北岸如此壮观,或者说为什么潮水在北岸如此凶猛) 

•3.为什么钱塘江海塘如此重要?

•4.钱塘江海塘何时进入中央视野?

 

为什么钱塘江潮水北岸特别凶猛

 

640.png


徐老师给我们一张示意图,钱塘江的江道分为三个部分:北大门、中小门、南大门。清代文献记载说:“北大门阔约三十余里,有河庄山为界;河庄山之南为中小门,约阔八里,有赭山为界;赭山以南为南大门,约阔三十余里,有绍郡坎山为界”。宋、元、明代的江流主槽主要出入于南大门。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的一次潮灾中,潮水改走中小门或北大门,南大门淤塞。清前期历史文献,便可发现江北受潮水侵袭次数渐进增多。到了康熙五十九年(1720)江海不循故道,全部移至北大门。所以,至此以后,钱塘江在海宁,尤其是盐官一带,北岸潮水尤其凶猛,成就了今天壮观的“海盐观潮”的景象。

北岸钱塘江海塘的重大意义

国家财富半取足于江浙,而江浙二省尤以苏、杭、嘉、湖、松、常、镇七郡为重。”

钱塘江两岸平原地势低洼,地面比汛期洪、潮高水位低3~5米。全赖海塘保护。一旦疏失,洪、潮内灌,势如建瓴,潮水所经之处,河道淤塞,地成斥卤,“非四五年雨水荡涤,不能土活插秧”。灾害所及,远伸内陆。北岸海塘一旦出事,杭嘉湖平原将受淹,影响波及到吴江、松江一线。

 

640.jpg


钱塘江海塘工程如何成为“国家工程”

 

640.webp (1).jpg


清代前期,随着钱塘江开始“北趋北大门:,中央开始关注钱塘江海塘。在雍正朝,海塘修建开始屡屡见于上谕。乾隆皇帝尤其对海塘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认为“南北河工与浙江海塘,关系国计民生最为紧要”,所以他下江南虽非仅为视察钱塘江海塘而来,但是海塘无疑是他南巡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他最后的4次南巡,到浙江后都是直接奔赴海塘现场。在乾隆的主导下,海塘工程改变过去通过捐纳等临时性费用兴办塘工的做法,“浙省增捐之处不必行,海塘工程著动正项钱粮办理。”也就意味着海塘工程正式上升为一项”国家工程“。

那么,乾隆皇帝心心念念的,能够”一劳永逸“解决潮水侵袭问题的”鱼鳞大石塘“,究竟是怎么样修筑的呢?徐老师用生动的图片和通俗的语言,结合历史资料给我们上了一堂”工程课“。

 

640 (1).jpg


钱塘江海塘修筑最大的技术难度在于难以下桩,尤其是海宁一带,江岸遍布松软的细沙,而长达数米的基桩很不容易打到沙下土中,不久就会出现浮桩。桩基不坚实,海塘就起不到作用。

清代的工匠开动脑筋,利用丰富的经验想出应对的办法,”用大竹探试,俟扦定沙窝;再下木桩加以夯筑,入土甚易,因依法扦筑。又梅花桩以五木攒作一处,同时齐下,方能坚紧,不致已钉复起。“先在下桩之处下竹竿对沙土进行扰动,孔隙水压力部分被释放出来,然后再下木桩;将木桩改为5根一组的梅花桩,夯筑过程中有先有后的相继振动使残存的孔隙水压力同时释放出来。解决了下基桩的问题。

修筑石塘的时候,”于塘岸用长五尺、阔二尺、厚一尺之大石。每塘一丈,砌作二十层,共高二十尺。……塘身内筑土塘;计高一丈,宽二丈,使潮汐大时不致泛溢。……于石之纵横侧立两相交处,上下凿成槽榫,嵌合连贯,使互相牵制难于动摇。……又于每石缝合处用油灰抿灌,铁销嵌口,以免渗漏散裂。“在石塘外面,还要修筑保护石塘的”坦水“。

这种复杂的工程虽然耗资巨大,工时较长,但是工程保质保量,能应对大潮的冲击,体现了乾隆皇帝解决潮患问题的决心。

 

640 (2).jpg


而到了晚清的时候,自学成才研究海塘工程技术的李辅燿再对建筑技术进一步改进。他把石头之间的改榫槽为凿孔,形成联结上下砌石的铁桩,还因此减少了施工工程量和石料损耗。从“第二层起,于两石层垒处各凿一孔,用铁笋穿和,则上下连结;于横石排结之处,各于头尾凿孔用铁萧关住,使左右贯穿。”这种做法与以往铁锭搭钉的做法相比,避免了铁锭浮面易脱落,大大稳固了塘身。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湖轶事|湘湖《小竹里馆图》旧事 2024-11-20
《走近西湖》论文集|徐吉军、董顺翔:南宋临安西湖饮食文化浅析 2024-11-20
我荐|钟毓龙:《诗词曲语辞汇释》作者张相小传 2024-11-19
思想汇|司马一民:李白有没有到过湘湖? 2024-11-19
淳安“四石”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