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武林旧事
 
抗战中坚持办聋哑学校,这位杭州人的事迹被写进《当代浙江专家名人大辞典》
来源:《湖上拾遗》  作者: 龚莲莲  日期:2018-12-07

吴山聋哑学校创始人龚宝荣先生.png

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逼近杭州,杭州瞬即沦陷,创办杭州吴山聋哑学校的龚宝荣校长不忍心丢下无家可归的聋哑儿童,坚持办校。

他与两位教师陈祖耕、龚淡如(均聋哑),带学生们一起仓皇出逃到余杭老家,在大宅门里坚持给他们上课。日军逼近余杭,学校再度迁至离余杭10里外的盛龙里乡下亲戚家避难。

由于日机的轰炸,再度颠沛流离,一路经临安、於潜,顺分水江而下,沿桐江、兰江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于193851日到达兰溪。

先在兰溪租借中山巷2号严家祠堂开学上课,谁知国民党驻军下来骚扰,要赶走聋哑师生,龚校长带领师生坚持不走,矛盾发展到白炽化地步。国民党部队甚至架起了枪炮,对准教室。然龚宝荣先生面对威吓,临危不惧,仍镇定自若坚持给学生上课。一位有正义感的律师看了非常感动,托熟人到国民党党部反映情况,后经上级下令军队才撤走。此事在兰溪传开,当地的一些聋哑儿童纷纷报名入学。因师资力量不够(原聋哑教师陈祖耕在临安时已离去),又聘请了一位教师陈飞。

后又将学校转移到兰溪永昌镇樟林徐家祠堂的花厅,这地方房子多地方大,于是扩大招生,龙游、兰溪及其他地方的学生纷纷报名,学生增加到30余名。前后又增加教师吴道荣、张步云、王若飞。八年抗战中,这一时期学校最有起色,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社会各界纷纷去函要求购买荣校长编撰的《手切教本》。因经费困难无力翻印,故由学生刻油印本60本,以满足社会需求。再版中序:二十五年九月呈准教育部应予发行出版手切教本壹千册,内容活动照相版有八十余帧,不幸杭垣瞬时沦陷,师生徒步跋涉,仓皇迁移,财产损失钜万,毫无带出,该本亦在其内。现在因各界请求翻印该本,本校经费困难无力翻印,殊为遗憾!故现暂油印该本陆拾册删去英文手切及名人题词等,内容欠佳,亦希谅鉴是幸!在兰溪上课前后约有三年多时间。

1942年夏,兰溪时局吃紧,学校再度迁至龙游。先在一个叫志堂的祠堂上课,后又转移到马鞍山的一座空庙继续教学。有一天荣校长夫人范瑞娟与婆婆商量,怎样把全校师生及一家人的生活费放在安全的地方,两人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把钱放在庙中菩萨的后面。谁知这一对话被人偷听,当晚就来了国民党部队,他们用枪砸开了门,放在菩萨后面的钱被洗劫一空。

深秋,由于战事扩大,龚宝荣夫妇带领全体师生及一家老小再度逃到淳安渡市(现临岐镇),这次逃亡是八年抗战中最艰难困苦的阶段,所受的苦是非笔墨所能形容的了。萧瑟秋风,流落他乡而举目无亲,经济上已一贫如洗,没有能力租房了。站在异乡的土地上,竟然无安身之处,面对苦难的师生及老母和儿女们,龚先生默默流下了眼泪。

这情形感动了乡里一位70多岁的老人徐锦章。在他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一个祠堂安身。一进祠堂,大家都呆住了:无门无窗,屋子的角落有两只空棺材。在徐老爹的帮助下,向农民借了许多稻桶,用稻桶把屋子分隔成教室和寝室,还搬来一些稻草铺在泥地上就寝。龚宝荣先生发动师生自力更生,千方百计解决饥饿问题。他带领师生及只有10岁的大女儿和8岁的大儿子上山砍柴,开荒种杂粮、种菜、养猪……还带领年龄较小的学生做点小生意,他自己则勤奋作画卖钱,以渡生存难关。教师们因连续几个月发不出工资都先后离去。千斤重担落在他与夫人范瑞娟身上,夫妇俩牢记母亲教海,自始至终苦苦支撑着这个学校。

1943年冬,乡里来通知:省里有长官赴浙西视察,要全体师生站在门口欢迎(门口的路是去浙西和淳安的必经之路)。届时师生们排队站在门口,谁知来视察的是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他路过校门口,感到好奇,随即进校参观,看到学校如此破败简陋,师生生活如此艰难困苦,而学生的成绩却整齐地贴在竹篱笆上。他与龚宝荣先生、聋哑学生笔谈,了解情况后大为感动。一个聋哑人为了教育事业,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在没有官方的资助,在与家人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能以顽强的毅力,不仅要养活师生及儿女,还能坚持办学上课,令人难以置信!他欣然提笔题词赞扬,并当场捐了5000元。

19451月,师生们再次陷入饥饿的困境之中。龚宝荣先生实已无力解决问题,只得向省教育厅报告灾情,请求辞去校长之职务。教育厅厅长许绍棣于322日下令:淳安县从预备公粮中,每月拨四市石米给学校,并鼓励龚校长:……该校长率领员生几度搬迁,艰苦支撑,深可嘉许,仍仰继续努力,以迎胜利之来临,并仰知照!此令。厅长许绍棣。”

1945年冬,抗战胜利了。消息传来,师生们热泪盈眶,欢欣鼓舞,归心如箭,当地的乡亲们把师生们送上去杭州的船,挥手告别。在淳安办学前后约三年左右。

八年抗战的胜利,结束了流亡的生涯。这八年中,龚宝荣先生把聋哑教育的种子撒播到浙江各地,为以后在浙江各地开办聋哑学校打下了基础,影响深远。在八年抗战中,龚宝荣先生时刻对学生进行抗日救国之教育,勿忘国耻,不做亡国奴,要努力学习,振奋民族,具有极强的爱国之心。这八年的乱战中,龚宝荣夫妇保护学生像母鸡保护小鸡一样,学生无一伤亡,全部安全撤回杭州。健全人尚难做到的事,一个残疾人却顽强地做到了,创造了一个奇迹!

满怀信心地回到杭州,校舍已被日寇毁成废墟,残存已不足十分之三。见此情景,大家心都凉了半截。龚宝荣先生顿足叹息!深感复校乏力,胜利之后学生都有家可归了,自己也想回余杭老家。家里尚有一些田地,可以养活子女,自己又擅长国画,生活是不成问题的。但学生和家长都再三恳求龚宝荣夫妇,学校要继续办下去,使学生毕业后可谋一生路。龚宝荣先生感到欲罢不能,不忍心将同病者半途抛弃。于是向抗战前的校董们求援,但大部分校董已星散,少数在杭的校董,自己都身处困境实无力援助。此时,龚宝荣先生感到复校的难度与创办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一是失去母亲在精神上和财力上的坚强支持,二是校董们也无力资助,要修复学校已难于上青天!

夫妇俩商量决定另觅校舍。经过四处奔波,他们在里西湖发现一处空房(后才知道是国民党要人陈果夫的别墅),发公函请求借用,但回文批曰:收回自用,不准借用。要修复学校无钱,要借房无房,怎么办?日子一天天过去,龚先生心急如焚。他毅然决定和几个学生举着募捐复校的旗子,走上大街,挨店募捐。聋哑师生此举得到了会的响应。筹到一些资金后,立即买来材料,请来泥木工,师生们也齐心协力自己动手做课桌椅,干得热火朝天。以最快的速度,简单准备就绪,即登报招生和招聘教师。

19463月,杭州吴山聋哑学校终于在城隍山原址复校上课,开设六个年级、学生46人(男37人、女9人)。以后逐渐增聘数师,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新闻界对此曾作报道。后来曾任杭州聋哑学校校长的白秋景,当年就是在《华南日报》上,看了关于吴山聋哑学校的一篇报道《复员声中的被遗忘者》后,从余杭乡下赶到哑校求学的。

龚宝荣先生的一生对聋哑教育事业贡献巨大,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由于他教学严谨、科学,所教的学生不仅文章流畅,还掌握普通小学的基础课。他所教的国画、书法,学生兴趣高、进步很快。同时他还教会了他们怎样做人。学生一批批走向社会,他们不仅能自食其力,其中还有不少人成了教育家、教师、工程师、技术员、国家干部、先进工作者、画家。据上世纪80年代的统计,杭州市有四名聋哑人是中共党员,而其中三人曾是吴山聋哑学校的学生。学生们说学校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使他们获得第二次生命!

龚宝荣先生的事迹曾被录入《当代浙江专家名人大辞典》(教育卷)、《浙江教育史志资料》1989年第2期、《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志》。

 

作者系龚宝荣的女儿

文章原名《无声世界的开拓者龚宝荣》


相关内容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杭州铁路文化宫今昔 2024-12-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