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武林旧事
 
回眸跨世纪的西湖申遗之路
来源: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微信公众号  作者:西湖风景名胜区  日期:2018-12-26

杭州西湖自古被中国的文人墨客描述为“天堂”般的存在,是许多文人心目中的“朝圣之地”。


自1987年中国第一次成功申报世界遗产之后,国内便出现许多要求申报世界遗产的声音,其中也不乏提到杭州西湖。然而,直至2011年,西湖最终以文化景观的名目登录世界遗产名录,这段跨世纪的申遗之路,西湖发生了什么,西湖的管理者们对申遗有哪些思考,申遗过程中又有怎样的曲折,这一段历史鲜为人知,值得后人探究。


本次口述西湖历史采访了在不同历史节点,不同领域为西湖申遗做出贡献的推动者们,听他们讲述这条跨世纪的申遗路上所历经的选择、坎坷及心路历程




                                                                             陈同滨:向世界“诠释”西湖的山水美学

曾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院总规划师、研究员。2007年,陈同滨主持了西湖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将西湖的山水之美展现给世界。


文化景观

西湖是国内首次主动以文化景观类型来申报的项目


“文化景观”是20世纪初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理论本身尚在发展阶段,具有复杂性。


陈同滨认为,由于文化景观在保存状态上具有“有机演变”的特性,而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西湖景观是园艺、绘画、诗词“三位一体”的关联性文化行为的创造物。因此,将西湖选择“文化景观”作为申报类型,这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存特性相吻合。


价值提炼

陈同滨认为在西湖申遗文本编制中难度最大的是它的价值提炼


西湖一直以来是作为风景名胜区存在的,但它要被当作一个文化遗产来对待的时候,西湖不再是一个纯观赏的对象,而要找出它文化价值的内涵,且这个内涵要符合世界遗产高度的标准,这就有一个性质上转变的挑战。


西湖最后提交遗产大会的包括六个承载突出普遍价值的要素有西湖自然山水、城湖空间特征、西湖景观格局、西湖十景、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


▲《西湖申遗文本》陈同滨主编


重点“要素”

陈同滨特别提到了“要素”这个概念,她认为“要素”高于每个具体物质点,也起到了归类的作用,以“要素”来组织能更加明确。


西湖的景点不是单个景点的简单叠加和连缀,而是通过人们的审美活动,巧妙地将这些“要素”和构件组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视觉审美体系。


申遗团队从一个大的格局中把相关的物证元素组织在相关的主题下,梳理“要素”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经过内在联系结构的比较之后,选取一些重点“要素”,这是一个反复糅合的过程。


未来方向

关于西湖未来的保护管理方向,陈同滨认为:“我们需要回归到世界遗产的本意,继续推进价值研究的工作,要把杭州西湖的故事真正的价值讲出来,这是西湖管委会的一个责任,也是遗产保护的要义。”


陈同滨还特别强调了西湖文化价值的宣传,她觉得西湖申遗最大的一个作用是把西湖风景名胜区提升到一个“文化遗产”的概念,这种转变恰好也应该是向大众进行传播的。这种转变需要通过一种审美的途径,熏陶人的心性,拉进和自然的关系,比如如何看待林逋,如何看待岳飞,会引起心中会有什么共鸣,如何唤起人的情感,这些方面还是很重要的。



                                                                       王其煌:西湖文化是士大夫文化

曾担任杭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杭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是浸淫西湖文化多年的知名文史专家。在申遗之前的西湖整治过程中,王其煌作为专家参与其中,积极建言献策,为西湖文脉的延续贡献力量。在西湖正式开始申遗工作之后,他担任申遗专家组成员,主要负责西湖申遗过程中具体景点的文化阐释。


西湖文化:士大夫文化

80年代,在杭州的文史圈子里,也开始有许多人提出西湖申遗。


有一次在云松书社召开关于西湖申遗的会议,十多位专家各自发表他们对西湖文化价值的看法。王其煌在会上提出,西湖文化是精英文化,是士大夫文化,西湖在历史上一直是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这一观点得到了时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的赞同。后来,陈同滨主持编制西湖申遗文本的时候,把王其煌的这一观点,融合到了文本当中。


《建国初期西湖现状的研究》王其煌等人编著


文化景点修缮与恢复

在西湖筹备申遗的过程中,很多专家提出西湖首先要进行文化景点的修缮和恢复。对于这一点,王其煌是非常支持,作为专家,他也亲身参与了许多西湖文化景点的修缮和恢复工作。


西湖十景的整治是申遗整治工作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在80年代,西湖十景基本得到恢复,申遗的时候,西湖十景作为申遗文本中的关键要素,需要进一步完善。


王其煌说,历史上讲西湖十景都有一个碑、一个亭、一个楼,一个院落,后来在各方努力之下,平湖秋月作为十景中的一个代表进行了楼和院落的恢复。


钱塘门遗址发掘

在西湖整治中,王其煌印象最深的,是钱塘门遗址的发掘


他说,钱塘门的发掘配合西湖的申遗工作做得很好。从前西湖的城湖格局经过上千年的演之后变得看不出原本城、湖之间的格局关系,我们只看到记载,急需要看到一些实际的物证。钱塘门发掘了之后,人们就知道了过去好多人是通过钱塘门开始游西湖的,这个价值意义非常高。


世遗与原住民

王其煌对于西湖整治中,能够很好处理世界遗产和原住民的关系这一点,给予了很高评价。


他说很多遗产地,采取的是搬离原住民的做法,这样不好。而在西湖,原住民通过申遗得到了很好的生活保障。



 陈文锦:一本书的故事

曾担任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西湖申遗期间担任申遗专家组组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里,陈文锦是西湖的管理者,也是一位与西湖有着深厚情感的研究者。他亲历了80、90年代关于西湖申遗的种种争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西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论断,有力推动了西湖的申遗工作。


西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

《发现西湖——论西湖的世界遗产价值》是陈文锦的代表作,这本书的诞生也跟申遗有着密切的关系。


申遗启动之后,当时各方对西湖的价值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很多人对西湖文化也有诸多疑问。陈文锦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上把西湖文化讲清楚。


▲《发现西湖》陈文锦著


这本书从2005年开始写,2007年正式出版。陈文锦在书中提出一个重要观点西湖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相伴相依,互相烘托,互为表里,因此西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这是它的核心价值和内涵所在。


这本书对西湖文化的形成、特征和影响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西湖、申报世遗的对策建议,对推进西湖申遗产生了重要参考价值。


      施奠东:环湖拆迁对西湖申遗贡献很大

曾任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局长、总工程师,主持编制《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主持建设西湖环湖公园绿地、灵峰探梅、太子湾公园、郭庄、中国茶叶博物馆等项目。


环湖拆迁对申遗的贡献

施奠东局长在采访中说道:“历史是延续的,我们不能抛弃历史谈现在,我们后代人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工作。”


从这一方面来讲,施局长认为环湖拆迁对西湖申遗的贡献很大,他认为真正改变西湖面貌的是80年代开始的环湖公园的建设。


1983年起,西湖进行环湖绿地建设,拆迁了一大批机关单位、民居,对曲院风荷、平湖秋月、环湖路等进行改造了,将环湖路以内的范围基本开通了,这为西湖的申遗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西湖风景园林》施奠东主编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西湖别墅系列|放庐 2025-01-21
古今西湖名人缘|弘伞募建华严塔 2025-01-21
缅怀周恩来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总理的第一次杭州之行 2025-01-13
百年前的杭城“小菜场” 2025-01-06
校史寻踪|浙江巡抚增韫为报省城开办中等工业学堂情形事奏折(1910年12月27日) 2025-01-0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