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院总规划师、研究员。2007年,陈同滨主持了西湖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将西湖的山水之美展现给世界。
西湖是国内首次主动以文化景观类型来申报的项目。
“文化景观”是20世纪初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理论本身尚在发展阶段,具有复杂性。
陈同滨认为,由于文化景观在保存状态上具有“有机演变”的特性,而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西湖景观是园艺、绘画、诗词“三位一体”的关联性文化行为的创造物。因此,将西湖选择“文化景观”作为申报类型,这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存特性相吻合。
陈同滨认为在西湖申遗文本编制中难度最大的是它的价值提炼。
西湖一直以来是作为风景名胜区存在的,但它要被当作一个文化遗产来对待的时候,西湖不再是一个纯观赏的对象,而要找出它文化价值的内涵,且这个内涵要符合世界遗产高度的标准,这就有一个性质上转变的挑战。
西湖最后提交遗产大会的包括六个承载突出普遍价值的要素有西湖自然山水、城湖空间特征、西湖景观格局、西湖十景、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
▲《西湖申遗文本》陈同滨主编
陈同滨特别提到了“要素”这个概念,她认为“要素”高于每个具体物质点,也起到了归类的作用,以“要素”来组织能更加明确。
西湖的景点不是单个景点的简单叠加和连缀,而是通过人们的审美活动,巧妙地将这些“要素”和构件组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视觉审美体系。
申遗团队从一个大的格局中把相关的物证元素组织在相关的主题下,梳理“要素”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经过内在联系结构的比较之后,选取一些重点“要素”,这是一个反复糅合的过程。
关于西湖未来的保护管理方向,陈同滨认为:“我们需要回归到世界遗产的本意,继续推进价值研究的工作,要把杭州西湖的故事真正的价值讲出来,这是西湖管委会的一个责任,也是遗产保护的要义。”
陈同滨还特别强调了西湖文化价值的宣传,她觉得西湖申遗最大的一个作用是把西湖风景名胜区提升到一个“文化遗产”的概念,这种转变恰好也应该是向大众进行传播的。这种转变需要通过一种审美的途径,熏陶人的心性,拉进和自然的关系,比如如何看待林逋,如何看待岳飞,会引起心中会有什么共鸣,如何唤起人的情感,这些方面还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