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人人都是悦读推荐官 | “钱…
阎步克:“同学们,这是我在北…
重磅图录「王陵秘色」|吴越国…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特别关注
 
灵隐山下的钱塘县治
人人都是悦读推荐官 | “钱…
“径中径又径”——读《径山志…
熟悉的陌生人
史林春秋
 
王曾瑜:岳飞并不“愚忠”
来源: 文汇学人微信公众号  作者:单颖文  日期:2018-12-26

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岳飞之孙岳珂只能曲笔写作《鄂国金佗稡编、续编》,为后世戏曲小说塑造岳飞的“愚忠”形象开了先河。但人们不能苛求岳飞超越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局限,他的才能、品格和风骨堪称中国古代武将的典范,其爱国主义思想的精髓是祖国至上。


    


王曾瑜  1939年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师从邓广铭先  生。王曾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有《岳飞新传——尽忠报国》《宋高宗传——荒淫无道》《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王曾瑜说辽宋夏金》《宋朝阶级结构》《宋朝军制初探》《辽金军制》等。

 



岳飞“愚忠”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文汇报:对很多读者来说,很难将经您修订刚刚出版的《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下简称“《校注》”)与岳飞联系起来,请问“鄂国金佗”四个字与岳家有何关联?


王曾瑜:《鄂国金佗稡编》28卷和《鄂国金佗续编》30卷,是现存最重要、最详尽的记录岳飞事迹的史籍,是岳飞的孙子岳珂所编。


“鄂国”一词源于岳飞在宋寕宗时被追封为鄂王,这是古代的封号,并没有特别的意思。但比较凑巧的是,岳飞当年的屯兵之地就是现在的武汉,就是在“鄂”,这挺有意思。“金佗”是嘉兴府城内的坊名,岳珂曾在金佗坊中居住。“鄂国金佗”实际上就是“鄂王”的意思,取“先王佩佗绶于鄂”之意。宋末董嗣杲诗说:“何处有花春掠眼,金佗坊里岳家园。”


有一点要指出的是,我发现有些研究历史的学者、学生经常会把这两部书的书名写错,这是很不应该的。特别是把“佗”误作“陀”,把“稡”写作“粹”。“稡”或与“萃”字相通,是几部分合编,即萃聚的意思,这与“纯粹”的“粹”完全是两个意思。


文汇报:在各朝各代的史书中,岳飞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王曾瑜:现在我们都知道,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为当时祖国的进步和统一奋斗不息,最后却惨遭宋高宗、秦桧等人的屠害。


但在岳飞死后的20年间,他被当时的朝廷塑造成了一个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人。宋高宗和秦桧大兴“文字狱”,大量有关岳飞的文字资料佚失或被销毁。在三令五申禁绝私史的同时,秦桧的养子秦熺主编了《高宗日历》,恣意篡改官史。当时一个“日历之官”说:“自(绍兴)八年冬,桧既监修国史,岳飞每有捷奏,桧辄欲没其实,至形于色。其间如阔略其姓名,隐匿其功状者,殆不可一、二数。”你想,岳飞生前居高位、握重兵之时,秦桧已如此放肆,那么秦熺在日历中如何诋毁岳飞、磨灭岳家军的战绩,更可想见。


《高宗日历》等宋朝官史今已失传,现存记述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的史籍,是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和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两部书号称良史,但关于岳飞的记述却是残缺不全、错讹百出,甚至还转抄了宋高宗和秦桧之流的不少污蔑之词。


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绍兴七年(1137)岳飞突然提出辞呈,与宋廷发生冲突,其中原委秦熺的日历讳莫如深,并作了精心的篡改。徐梦莘和李心传也沿讹袭谬。但在《鄂国金佗稡编》中,我们看到有确凿的证据,说明宋高宗君臣对岳飞并统淮西等军的出尔反尔,使岳飞愤而辞职。再比如,在宋朝官史中,没有岳家军绍兴十年(1140)大举北伐并取得郾城和颍昌两次大捷的记录。故宋孝宗定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多是些不足道的小胜。而《鄂国金佗稡编》公布了当时的一份奖谕诏,说在“十五年”中,“我师临阵,何啻百战。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如今日之用命者也”。这是在岳飞生前,宋廷对郾城之战作出的绝高评价。还比如,绍兴十一年(1141)岳飞援淮西,《三朝北盟会编》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都承袭了秦桧之流的毁谤,说岳飞有意逗留,拒不赴援。岳珂依据宋高宗的亲笔御札,推翻了对祖父的污蔑不实之词。如此等类,不胜枚举。


《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书影


几经修改的第一版

第三版校样




文汇报:后来岳飞形象又是如何得到扭转的?


王曾瑜:这主要是在岳飞的冤案被宋孝宗平反之后。说到平反也很让人唏嘘,岳飞死后近40年,宋孝宗决定给他定谥号,但“虽所习闻,而国史秘内,无所攷质”,可见岳飞事迹被湮没到何等地步。为了定谥,官员们不得不采取访问故将遗卒的办法,但对岳飞事迹的记述依然颠三倒四,挂一漏十。


平反以后,岳飞的三子岳霖承担了重新整理父亲历史的工作。他搜罗到一部分残存的史料,其中包括80多件在左藏南库“架阁”的宋高宗亲笔御札。他还“攷于闻见,访于遗卒”,并请国子博士顾杞整理出一个岳飞传记的草稿。63岁临终之时,他将这份草稿和其他史料托付给了次子岳珂。岳珂当时20岁都不到,他花了很大的力气,在父亲的基础上又收集了很多材料,在宋寕宗嘉定十一年(1218)编成了《鄂国金佗稡编》。到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岳珂又将有关祖父的其他文件和记载彚编为《鄂国金佗续编》。在宋高宗、秦桧之流恣意玷污青史之余,岳霖父子穷搜冥索,得到了不少原始文件和其他记载,据以恢复了部分历史真相。


文汇报:考虑到《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是岳家后人编写的,而且写作时仍是宋朝,您认为这两本书中对岳飞的记录是否真实可信呢?


王曾瑜:总的来看,这两部书无疑是成功之作,但也存在重大缺陷。


首先,岳珂本着强烈的孝子慈孙之心,对祖父的事迹不免有虚美的成分,其史笔也有不少错讹和疏漏。


第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岳珂只能曲笔写作,却为后世戏曲小说塑造岳飞的“愚忠”形象开了先河。这主要表现在隐去了宋高宗与岳飞的矛盾,回避了宋高宗杀害岳飞的罪责。当然,这点我们也可以理解——岳飞既然是在赵宋政权之下恢复名誉的,岳珂就只能表白祖父“独以孤忠,结知明主”,“以章先帝委寄待遇之隆”。事实上,岳飞与皇帝的矛盾,在绍兴七年(1137)前即已存在,但总的说来,他还是宋高宗最器重、最着力提拔的武将。自绍兴七年宋高宗收回令岳飞并统淮西等军的成命,岳飞愤而辞职之后,两人的裂痕愈来愈深,直至最后宋高宗决心违背宋太祖不杀大臣的誓约,动用屠刀,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岳珂不愿也无法正视这个客观的史实,只能煞费苦心铺叙了许多曲笔,大谈宋高宗如何恩遇岳飞,把岳飞蒙难全怪罪到秦桧头上。



 “岳母刺字”系讹传


文汇报:我们很多人提到岳飞,都会联想到“精忠报国”四个字,也就是“岳母刺字”的故事,请问历史上确有其事吗?


王曾瑜:“岳母刺字”是在民间流传已久且极富教育意义的故事。单纯从感情上讲,我又何尝愿意否认这个至今仍激励着中国人爱国精神的故事呢?


但无奈的是,在岳珂所著的《鄂王行实编年》中根本没有记述此事。而且,从情理上推断,岳母作为一个普通农妇,一般只怕不认字。还有一点,当时的刺字是一项专门的手艺,并非任何人都有随便给人刺字的能力。


文汇报:那么,岳飞背上刺字一说从何而来呢?


王曾瑜:根据我查找的资料,刺字一说最早见于《宋史》卷380《何铸传》,乃是在审问岳飞之际:“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写的是“尽忠报国”四字,今人把刺的字说成是“精忠报国”的是外行。


背刺“尽忠报国”的记载还被编入《全元戏曲》卷11的《岳飞破虏东窗记》18出。剧中描写岳飞被周三畏审问时回答:“岳飞若有此事,岂肯自幼‘尽忠报国’四字刺入肤里?”但这段话到底是元人戏曲原有的词句,还是明人修改者,难以判断。


此后,可能是在明朝成化时,姚茂良所撰《精忠记》传奇的第16出描写同样剧情,岳飞回答说:“大人在上,岳飞从幼便以‘尽忠报国’四字铭刻于身上,请大人细验。”


还有,明嘉靖刊本的《大宋中兴演义》小说卷1只是说岳飞在“乃令人於脊背上刺‘尽忠报国’四大字,以示不从邪之意”。小说卷7说:“岳飞取供状罢,复将衣裳裂开,转过脊背,与周三畏看,有旧刺下‘尽忠报国’四大黑字,深入皮肤”。


明末冯梦龙撰《精忠旗》传奇,其第二折“岳侯涅背”则编撰了岳飞请张宪刺背的故事。


以上数例,反映了在元明时代大致还没有“岳母刺字”的故事流传。





文汇报:据您考证,“岳母刺字”的故事大约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


王曾瑜:“岳母刺字”的传说大致流传了约400年。


相关内容
梅花竹里一舸归——廖可斌教授访谈录 2024-12-26
中古史纪念|田余庆先生的“治学段子” 2024-12-20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唐五代江南史研究的广阔天地——张剑光教授访谈录 2024-11-26
学缘中的恩情与亲情——深切缅怀恩师金普森先生 2024-11-2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