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书讯 | 《戴望舒年谱》出版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特别关注
 
从《四景山水图》中看南宋园林
白沙桥建设纪事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禹杭履迹
 
南宋余辉:谢和耐笔下的临安
来源: 方志杭州微信公众号  作者:姚建根  日期:2019-01-09

十二世纪上半叶,颠沛流离的南宋王朝最终选择临安为行在所,使其成为这个小朝廷事实上的首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临安成为当时财富的中心。商业非常繁荣,“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都会之下皆物所聚之处,况夫人物繁夥,客贩往来,至于故楮羽毛扇牌,皆有行铺,其余可知矣”。即使是临安附近的市镇,也因为靠近都城的原因,形成区域性辐射。迨至十三世纪后半叶,南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经济文化的繁盛局面,依然阻挡不了它衰亡的命运。法国学者谢和耐则基于中文原始材料,把这个变革时期的临安的日常生活场景描述得淋漓尽致。


当时,临安成为居住人口极为密集的城市,其城市功能也日益显现出多样性,政治性、商贸性、文化性系于一身,高高在上的皇城宫殿,城墙、门楼,富家府第,寺庙道观,商铺瓦肆,高度集中于这片土地之上。如此一来,城区建筑物的分布也是相当密集,街面和巷道连接在一起。由于人多地少,而且人口还在不断增长,所以建造多层楼房势在必行。房子鳞次栉比,而又以竹、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模式,带来了一个很严重的安全问题——火灾。在整个南宋时期,临安府的火灾频率居高不下,每次火灾都给当局造成严重损失。于是,防火警报和措施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


作为王朝的政治中心,临安的驿路通道通向其他各地,形成一个严密的交通网。与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相比,临安作为南宋的首都,其地理位置并不是理想地位于王朝地域的中心地带,而是明显地偏于一隅。这样,维持交通线的发达和畅通,对于加强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来说显得极端重要。况且,南宋几乎长期处于战时状态,军情的汇总,朝廷中枢对地方上军队的指挥事项,军令、政令的贯彻实施,后勤物资的供应,等等,都要依靠发达的交通线来完成。此外,作为一座处于水乡的城市来说,临安水路交通的作用似乎更加重要。大大小小的舟船在城内的运河中来回行驶,运送大量的各色生活物资。

城市生活乐趣多多。各种行业的店铺都在临安扎下根来,频繁的商业活动,密集而流动的人口,以及那些匆匆过客的光顾,使这座城市显得异常兴奋,可谓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西湖就像是一块屏幕,映照出社会上各色人物的喜怒哀乐。



对于前现代的中国房屋建筑来说,最重要的指导文献就是北宋时期钦定的建筑学论著《营造法式》,它由李诫于十一世纪末完成,并在十二世纪初刊行。它当然也成为南宋时期各类建筑的圭臬,所以临安城内无论是贫家还是富室,殿堂还是庙宇,公房还是私宅,房屋的基本建造方式大多相同。

▲南宋太庙遗址的柱础


靖康之难,大量北方人口跟随宋廷跑到南方,这大大丰富了临安城内菜肴品种,可谓南北菜系济济一堂。其中最占主流的菜系,当是浙江菜和河南菜,后者在北宋时期堪称京菜。在菜肴品种增加的同时,各地的饮食传统和习惯也就随之传播到了东南。喝酒饮茶成为当时人们餐前饭后不可或缺的部分。

及至宋代,中国传统的医药学理论和实践都有了很大发展,官方和民间成为医学的两个平行系统,互为补充。南方湿气较重,城市人口密集、拥挤,像临安这样的大城市中,各类疾病的发生几率普遍较高。因此,掌握医药学知识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实用,各种养生方法也应运而生。

五花八门的休闲活动成为临安吸引本地居民和各地来客的重要因素。娱乐场所数不胜数,吹拉弹唱无所不有,游戏玩意不胜枚举,尤其是节庆时节,更是无比繁多。琴棋书画等高雅艺术也是枝繁叶茂,风格多样,并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话本、杂剧和流行曲谱的增多,文学社团的形成,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出现,这些都不断丰富着城市生活的内涵。

这些多彩画卷,便构成了十三世纪后半叶蒙元大军南下前夜的临安城的基本景象。


本文节选自姚建根《简论宋元变革时期的杭州》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余杭文史丛谈】余杭九曲岭《姚氏宗谱》概述(一) 2024-05-16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2024-05-14
史话杭州·物阜民丰:浙江原始青瓷产地——萧山窑 2024-05-14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