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武林旧事
 
除了梁漱识、晏阳初,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实验者还有个湘湖师范的金海观
来源:《湖上拾遗》  作者:萧扬  日期:2019-01-25

对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近年来有了不少进展。研究者的视野从梁漱识、晏阳初和邹平、定县扩及其他人物和地区的乡村建设实践。但是,有一个人物至今还没有引起注意,这就是长期在浙江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的金海观。

金海观.jpg

金海观(18971971),浙江诸暨人,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师。早在就学时即关注乡村教育,撰文介绍国外乡村教育情况,并对我国乡村学校进行实地调查,成为我国乡村教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1932年他担任浙江省立乡村师范(后更名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校长,实际从事乡村建设实验。

1947年湘师体师科全体师生合影.jpg

金海观是以乡村教育家的身份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的,或者说,他是由从事乡村教育进而从事乡村建设的。他痛感挽近教育几为资产阶级所独占,农家子弟教育权利已被剥夺,痛感教育注重在都市而少在乡村在中上社会而鲜及平民,认定中国大多数人为农民,所以吾辈服务农村,不但为乡村教育者应尽之责任,实亦吾国教育界中人应走的路线。他来到湘湖师范,就是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同时他又认为,乡村教育决不能孤立于整个乡村建设之外。他赞赏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就是一回事的提法,意思就是认为,办乡村教育的人决不能仅限于教几个学生,而必须从事乡村建设,学校必须为地方的中心,进行乡村改进的事业。发展乡村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解决乡村问题的基本方法,目的是消除乡村的病象,解决乡村建设问题。另一方面,进行多村建设又为教育本身的革命所必须。他提出的口号是:努力教育革命,促进乡村建设。在他看来,努力教育革命,促进乡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必须纠正脱离生活、脱离社会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弊病,必须为促进乡村建设服务同时又必须在促进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才能完成自身的这种革命。促进乡村建设既是教育革命的目标,又是教育革命的手段。因此,他规定湘湖师范不仅要培养乡村小学教师,还要培养改良乡村组织、增进农民生活之人才,而且还要直接从事乡村建设事业;从事乡村建设事业的任务是他在当时的政府为师范学规定的任务之外自行规定的。他说:本校使命:(1)造就手脑双全具有生产技能之乡村好师资。(2)改进湘湖乡村社会,包括提高文化,普及义务教育,扑灭文盲,改善卫生设施,改进农民生计,举办乡村自治及村政改进等工作。他又说:湘师各种设施本旨所在:一为改造学校周围环境,二为提高民众文化水准,三为普及附近儿童义教,而于躬行实践之中来训练服务乡村的优良师资

爱国民主的乡村教育家金海观先生立像纪念章.jpg

金海观在湘湖师范的乡村建设工作,开始于1932年下半年。先在距湘师校址萧山压湖山以东二里水程的石岩村试验,1933年扩大为包括33个村的萧山湘东乡生活改进试验区。这个试验区1036户,4843人,其规模比中华职教社所办乡村改进试验区中最大的一个,即徐公桥试验区(735户,3597人)还大一些。1935年又在锭山村进行全村教育的试验。此外还在湘湖沿岸的村落中做了许多经济文化事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湘湖的实验被迫中止。但是,抗战期间湘湖师范在浙江南部山区五度搬迁,所到之处,不论停留仅一个月的义乌江湾,或鼠疫流行的庆元黄坛、新窑,还是地处深山密林人烟稀少的景宁道化,为农民举办民校、演出宣传等工作不仅从未停止,其规模有时更加扩大。虽然没有举办综合性的乡村建设实验区,但是在松阳古市也举办了经济建设实验事业。抗战胜利以后,湘师迁回萧山,继续在萧山附近村落从事兴办民校等工作。直到解放后的头两年,金海观还延续其传统,配合人民政府为附近农村办学校,办冬学,办农忙托儿所,帮助农民治虫,办理卫生和防治姜片虫等等,并先后在萧山城厢区和来苏乡办理试验区,推行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全面推进农村工作,或试验民办教育。有人认为,乡村建设运动发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抗战爆发即不了了之无形解体。其实,从实际所做工作的性质而不从所用的名义看,金海观深入农村为农民兴办经济文化事业、谋求改善乡村面貌、复兴乡村社会的乡村建设工作,一直继续到解放以后,最后融入人民政府领导的农村教育和农村工作,才告终结。

金海观与湘湖师范.jpg

金海观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的宗旨,按《湘东乡生活改进试验区计划》的说法,就是:以全民教育之力量促进乡村文化,发展乡村经济,改善乡村组织,充实乡村生活,使地方自治确得完成。按锭山全村教育的涵义,就是以全村民众为教育对象,合全村力量,以谋教育之推进,并引发全体村民之自动,使一切事业教育化,以达到乡村建设为目的。总之,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乡村民众自动改善其文化、经济、政治状况,达到乡村建设的目的。试验在文化、经济、政治三个方面都规定了目标。按照这些目标兴办的事业,也被概括为文字、健康、生计、公民四种教育。金海观主持湘湖师范期间,前后就这四种教育办理了一系列事业。

金海观担任湘湖师范校长25年,一直生活在农村(头14年)或类似农村的县城(后11年)。除解放后的最后五年,他在乡村实地从事乡村建设,连续苦干实干20年。在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中,他可能是居住在乡村从事乡村工作时间最久的一位。他的实验,虽然因为乡村经济社会结构未变,而实验本身又基本上属于金海观个人的民间行为,力量有限,所以未能取得机制性的长期保持下来的预期效果。但是,实验措施毕竟使影响所及的群众受惠,世世代代为贫困、愚昧、不卫生所折磨的千万乡村百姓改善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谋生条件。金海观对于乡村建设的许多思想,例如教育革命和乡村建设相辅相成、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应该遵循简易化乡村化的原则、乡村工作者应该农民化、乡村建设贵在实干等等,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湖上拾遗》

文章原名《金海观的乡村建设实践》,内容稍有删减

萧扬原名金陵,金海观的儿子,曾任《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

相关内容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杭州铁路文化宫今昔 2024-12-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