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禹杭履迹
 
苏东坡的杭州茶事
来源: 浙金中心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利忠  日期:2019-02-22

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杭州,吴山有美堂。

朝廷为了遏制西夏人的军事侵扰,打算出台“茶马法”,对天下茶叶实行官方专卖,也就是“榷茶制度”,以茶换购战马,增强国家军备。这天,杭州的相关高层会议安排在可以一览杭城与西湖的吴山有美堂,知州陈襄希望大家能在此“头脑风暴”一番,为如何落实好朝廷即将出台的此项重大举措集思广益。开会时间到了,就缺了通判苏轼一人。

苏轼就住在吴山附近,于是陈襄叫左右去喊。没一会儿,左右即回报说他没在家。陈襄纳闷了,心里直嘀咕:“无组织无纪律!”不过陈襄的“修养”还是很不错的,他不动声色,只是淡淡地说了声“知道了”,然后示意大家稍安勿躁,会议照常举行。

“一个大活人跟我玩‘失踪’?这是要考验我陈某人的‘智商’?”陈襄一面听着与会官员的发言,一面想着怎么查他个水落石出。渐渐地,陈襄心里有谱了,他悄悄地把本地诗人周邠(仁宗嘉祐八年[1063]进士)叫来,低声吩咐他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周邠点头去了。

原来陈襄与苏轼算是同道中人,陈襄在政治上不满王安石的变法,在文学上钦佩苏轼的才华,加之两人都是诗人,政治立场相近,性情脾气相投,处处有共同语言,因此交情深厚,共事两年以来,时常在公余一起出游吟咏,对苏轼在杭州的社会关系可谓了如指掌,所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到那些平时与苏轼走得近的人,然后顺藤摸瓜,一举拿下。哪些人与苏轼走得近?陈襄脑子里一捋,呵呵,全是一帮寺院大和尚的音容笑貌。果不其然,晌午时分,周邠气喘吁吁回来报告说,找到苏轼了。“在哪儿呢?”“西湖边的寺院里。”“哪个寺院里?”周邠一气报出了好几个。“人呢?”周邠却讷讷地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了。陈襄很郁闷,也很无奈。周邠汇报的几个寺院反馈的消息都说,苏轼今天确实来访过,还是一个人独自来的,但来了也就喝了几杯茶、聊了几句天便告辞了,至于后来又去哪里了,就不太清楚了。

就这样,直到这天下午会议结束,陈襄也没看到苏轼的影子。一直到了晚上洗洗要睡了,好家伙,苏轼自己找上门来了。陈襄一见苏轼,正想发作,苏轼却“先发制人”大着嗓门说:“我今天赚大了!先给您念一首我刚写的诗,题目是《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当年魏文帝曹丕不是有诗说:“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吗?不过我却认为卢仝的‘七碗茶’,更神于这‘一丸药’呢。”

这时陈襄才知道,苏轼一整天不是在这个寺院,就是在那个寺院,也没有同和尚们参禅论道,好像就是为了去讨几碗“免费茶”喝。

“敢情今天旷工不上班,就是为了去庙里同和尚喝几碗茶?”见陈襄将信将疑,苏轼赶紧解释,说自个早上起来时,感到有些萎靡不振。想想自己在杭州任通判这两年多来,好像很少患病,今天这么鼻涕眼泪的,便犹豫着不去上班了。待在家里又闷,便索性一个人跑到几个相熟的寺院去了。于是一整天他都在往寺院里跑,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居然沿西湖走了一大圈。到了晚上,他还去了孤山智果寺一趟,拜谒了惠勤大师。这么一天跑下来,因饮茶多多,他很是出了些汗,颇觉气爽身轻,早晨的病竟然不治而愈了。于是一高兴,便作了刚才那首诗,还信手挥毫,给题写在了智果寺惠勤法师僧舍的墙壁上。

第二天上班时,有好事的同僚来打听苏轼昨天玩“失踪”之事,见陈襄就当全没发生过这事一样,都忍不住好奇。陈襄烦不过,便与周邠大致说了个眉目,让他写首诗,叫人贴出去。

周邠所写之诗云:“放归驺骑独寻山,直入青萝翠霭间。谢客杖藜方自适,阮公蜡屐许谁攀?何愁白发能添老,须信黄金不买闲。应向林泉真得趣,徜徉终日未经还。”诗前还有一段序言:“窃闻子瞻学士,昨日飘然单乘,独出南屏,旋至北山,穷幽览胜,真得物外自适之趣。 邠尝诵欧阳公诗云:‘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行歌招野叟,共步青林间。’然明公今日之乐,正得于此。”众人看了,才知道苏轼昨天游西湖去了,而且明白陈襄对此毫无追究之意,便也无话可说,这事就此“熄火”。

苏轼读了周邠所写之诗,大为高兴,后来约了周邠共游灵隐,并吟一诗相和,中有句云:“我与世疏宜独往,君缘诗好不容攀。自知乐事年年减,难得高人日日闲。”两人这次的灵隐寻踪,得“林泉真趣”是肯定的,而且在灵隐必有酽茶相伴。

“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杭州称得上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他一生曾两度赴杭,第一次是在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任通判之职,历时三年,于熙宁七年(1074)九月去任;第二次是在元祐四年(1089)七月,任知州之职,直到元祐六年(1091)六月回京。

苏东坡与杭州有缘,还因杭州的茶。作为资深爱茶人士,苏东坡对茶有着深入研究和独特见解。《苏轼诗集》收录有他创作的茶诗与吟咏及茶的诗作76首,按时间归类,其中作于杭州的有29首,加上3首虽在离杭后写却是忆及杭州的,占到全部茶事诗的四成还多。由此也可见杭州之宜茶和苏东坡在杭事茶之乐。在他的众多茶诗中,令人印象最深、传唱最广的名句,该是《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中的“从来佳茗似佳人”。晚清杭州有一家“藕香居”茶室,曾将这句与苏东坡的另一名句集为一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此联令人叹为观止,很有一种天造地设之感。

与别处不同,杭州自东晋咸和初年慧理开山传法以来,天竺、灵隐、龙井、南屏、孤山、吴山一带的秀丽山水间,参天古木下,处处可见古寺名刹。“昔年苏夫子,杖屦无不之。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苏辙曾写诗这样描述兄长苏轼在杭州探访古寺名刹的情景。因深研佛理,精通茶道,苏轼与佛寺高僧确实交往频繁,所以才有熙宁六年他因病独游湖上诸寺,却因为饮茶多盏,其病不治而愈的故事。

元祐四年(1089)春茶时节,苏东坡去西湖北山宝严院访诗僧清顺(字怡然)。清顺见知州过访,即以刚从寺院垂云亭旁茶园中采制的形如“雀舌”的新茶相待,苏东坡则以珍贵的“大龙团”回赠,并留下一诗,题作《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当时,杭州乃至两浙,已不再制作团饼茶而盛行草茶了,即一种经蒸而焙干保持芽叶原样的散茶。只是品饮时仍要研磨成粉末,再冲点击拂。西湖北山宝严院所产的常人以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草茶,在苏东坡眼里与皇帝恩赐的龙团茶,是可以等量齐观的,诗中告诫人们勿以世俗的“肉眼”去辨识,该用禅家的“道眼”来照破。

杭州诗僧参寥(道潜),本姓何,是於潜浮溪村人,与苏轼同岁。熙宁年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捕蝗出巡於潜,在於潜县明智院初识参寥。后来苏轼先后徙官徐州、湖州,参寥都亲往探望,相从甚密。“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谪居黄州,参寥不远数千里,特从吴中往访,陪同苏东坡品茗劳作,度过了一段艰难的贬谪生涯。他俩曾同游武昌西山,苏东坡梦见参寥作了一首好诗,醒来后还记得其中两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后来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州,参寥也已回到杭州,住在西湖智果寺,寺院内有一泓泉水,异常甘洌,适合烹茶。元祐六年(1091),寒食过后,苏东坡与朋友去见参寥。在智果寺内,大家一起汲泉钻火,烹黄孽茶。苏东坡忽地想起九年前梦见和参寥“相与赋诗”之事,正是眼前场景,连忙将梦中之诗朗诵给大家听,座中之人听了,无不感慨叹息。

苏东坡生性诙谐,一生说过的段子数不胜数。人们在听过笑过之后,投桃报李,便将他也写进了段子。因苏东坡好与僧人交往,便说他在杭州通判任上,一日微服逛一寺院,方丈不知底细,便简慢地招呼他说:“坐。”叫小和尚:“茶。”小和尚端上一盏很一般的茶。苏东坡坐下后,方丈抬眼略加端详,觉得这位访客看上去好像是位秀才,便改口说:“请坐。”叫小和尚:“上茶。”小和尚连忙重新泡上一盏茶,苏东坡点头称谢。等到稍作寒暄,方丈感到这人谈吐不俗,不像等闲之辈,于是动问:“尊姓大名?”听说来人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方丈大惊,赶紧起立恭请道:“请上坐。”转身高叫小和尚:“上好茶。”临别时方丈又小心翼翼捧上文房四宝,请求苏东坡赐一墨宝留念。苏东坡爽快地答应了,挥毫书就对联一副相赠:“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好茶!”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湖轶事|湘湖《小竹里馆图》旧事 2024-11-20
《走近西湖》论文集|徐吉军、董顺翔:南宋临安西湖饮食文化浅析 2024-11-20
我荐|钟毓龙:《诗词曲语辞汇释》作者张相小传 2024-11-19
思想汇|司马一民:李白有没有到过湘湖? 2024-11-19
淳安“四石”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