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灯芯巷并非因卖灯芯草而得名 而是因为灯芯巷元宵灯会早在吴越时 便是杭城元宵灯会的中心了 这几天,陈宏琦常跟人说起这件事
今年68岁的陈宏琦,26岁就搬到灯芯巷住了,他早年在企业从事宣传工作,喜爱文字与摄影摄像。几年前,他被社区居民公选为灯芯巷社区居委会主任。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去年陈宏琦迷上了灯芯巷的历史。龙兴寺的修建、法钦禅师圆寂、苏东坡看灯等一些如今已鲜为人知的故事,被他一一搜集整理出来。他说,他要为灯芯巷修一本“家谱”——
“灯芯巷虽说就200多米长,但地处繁华的武林商圈闹市区,离西湖也是咫尺之遥,无论是其本身的历史还是今日以其名命名的社区,都有着许多精彩的故事。我想要把这些故事编纂成册,就当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美好记忆。”
每逢元宵,在灯芯巷里举办的钱塘灯会,如今已成大家熟知的过节活动。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灯会自唐代就已开始举办,到吴越钱王时最为隆重。
传统的元宵灯节一般持续1-3天,到了吴越时期,杭州增加到5个夜晚。起因则是吴越王钱俶要献钱谢佛,以求保佑百姓五谷丰登。灯会掌灯之时,不但彩灯高照,而且有百花争艳。也正因为有了这段历史,2008年,灯芯巷的元宵灯会被冠名“钱塘灯会”,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今年,再次迎接灯会时,陈宏琦着意去查了相关历史文献,竟真让他在清代历史学家丁丙所著的《武林坊巷志》中找到了这样的记载:“灯心巷,北宋时为祥符寺中地,眉山苏公、南丰曾公,上元所题‘纱笼银叶’‘锦帐红云’之句,其规概之宏丽,尚可想见。巷以灯心得名,有义夫……”。这些记载,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灯芯巷钱塘灯会是杭州元宵灯会最集中、最热闹的区块,杭人在此集聚“闹灯”,中心景区名为“灯心”。
“由此可见,灯芯巷的得名就是源于元宵灯会的灯,而非过去我们常说的‘买卖灯芯草’传说。”陈宏琦说,“这也就难怪苏东坡、曾巩两位文豪也曾来灯芯巷观灯并留有诗作了。”
灯芯巷与延安路交叉口有个龙兴寺经幢,这可能是很多人对龙兴寺仅有的认知。但对陈宏琦来说,这里还有更多他年轻时生活的片断。
“龙兴寺大殿曾一度被改建成民居,我年轻时,有一位朋友就住在里面。一次,我受他之邀,去他家做客,第一次在他们院子中间看到了龙兴寺经幢,当时我就觉得非常震撼。可那时,保护文物的意识不强,居民的水桶、扫帚没地方放,都会在边上搁一搁,小孩子们也喜欢围在经幢边上躲猫猫!”这样的记忆始终留在陈宏琦的脑海里。寻找龙兴寺的前世今生,也成为他为灯芯巷修家谱的一个“发力”点。
通过查阅《四库全书》,陈宏琦了解到,龙兴寺始建于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原名发心寺,距今有1500多年。发心寺是灯芯巷居民鲍侃把自己的房子捐出来建造的。后来寺院越办越好,越办越大,到了唐神龙三年(公元707年),被唐皇命名“龙兴”。
都说乡村有“乡愁”,社区也该有自己的记忆。
陈宏琦要为社区修家谱的想法,得到了几个史学爱好者朋友的响应,他们一起开始调查研究灯芯巷的历史,为写《灯芯巷家谱》做准备。陈宏琦还找来了三位很牛的搭档——其中两位是居住在灯芯巷的历史学作家邹身城教授和徐吉军教授,另一位是拥有双硕士学位的杭州历史爱好者严柏华。
陈宏琦说,为了大众都能读懂,这本书会尽量写得雅俗兼备。所谓雅,就是书里面的引经据典均由杭州史学专家把关,做到处处有出处,事事有证据;所谓俗,就是文章的体裁由社区居委会框定,采用一题一段,层次分明。
这本书出炉后,灯芯人家将每户发一本,让其成为留住灯芯记忆的重要载体。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