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禹杭履迹
 
护书沪渎 再还杭城——《文澜阁与四库全书》节录之二十九(上)
来源: 文澜书局微信公众号  作者:顾志兴  日期:2019-04-02

丁申、丁丙兄弟是在同治元年(1862)二月间抢救文澜阁《四库全书》的,然后将书护送至上海保管。


据慕骞《丁松生大事年表》(《丁松生先生百年纪念集》)所记:丁丙于同治元年(1862)“正月廿十一日渡江至留下镇,与兄竹舟同收集四库书残本,暂妥乃父殡宫。三月由绍至甬,五月渡沪,七月往泰州省外舅疾,八月自如皋返沪编集书目”。在赴如皋至泰州途中在冷摊中亦曾购得零星库书。同表又记“同治二年(1862)正月移家沪上”,所以护送《四库全书》残编当在这两次上海之行中,由于所记简略无可考知。


关于丁氏兄弟护库书残编至上海的经过,王同所记《文澜阁补书记》最为具体:

 

事必豫定于几先,而后尽力为之,十可得其八九,若吾杭丁氏之于文澜阁补书是也。杭郡当辛酉再陷,出围城中者,救死扶伤之不暇,而竹舟主政、松生征君赒恤其亲故,更能不避艰险,每夕往返数十里,摭拾文澜阁残编运至西溪,亟思所以宝守之,若逆料赭逆之灭在旦夕者,是非其识定欤?及由西溪至歇浦,道出乌戍,经逆党踞要隘盘诘,见朱玺累累,知为官家物,虎视蜂拥,举白刃相向。同舟者咸心悸目瞪,而二君独从容剖辩,卒能保其所深藏者,出虎穴而达沪渎。又若逆知天未丧斯文而威武不屈、声色不动者,则其神定也。(《文澜阁志》卷下)

清兵攻占杭州图。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三年(1864)清兵与太平军在杭州曾数度激战。图绘同治三年(1864)左宗棠率部攻杭州城。右上角为西湖。

王同字同伯,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官工部主事,后掌教紫阳书院,著有《三书院纪略》等。王同为丁丙同时代人,两人相熟稔,加之王同为文澜阁重建后第一任董事,曾掌阁事,所记可信。至于王同所记途经要隘,太平军见库书“朱玺累累,知为官家物,虎视蜂拥,举白刃相向”,而最终凭“二君从容剖辩”终于放行,其故事不明。据我揣测很可能太平军之下级军官中有通文墨而重视文化之人,经丁氏解释而不加为难。


近代杭州塘栖劳格丹铅精舍藏书,太平军据浙江时亦几乎尽毁,然一军官“诫其徒谓此读书人家,毋惊之。入室取架上卷帙观之曰:‘闻此家多藏秘籍,何此皆非善本,殆移匿他处耶!’徘徊良久不动一物而去”。此事系劳格所言,其友人吴廷琯记之。


当然,太平军所至,文物古迹毁损甚巨,危害性甚大,但有少数知书者亦有可能在职权允许范围内护书。惟此事据丁丙从弟丁午《文澜阁购补遗书议》(载《文澜阁志》卷下)称:“溯自西溪收觅,密运沪上,道经乌戍,复被攫去四五千册,其书半散嘉、湖两郡。上年曾有言及某处尚存若干者。”则与王同所说略异,录此备考。


丁氏兄弟将库书平安运抵上海后,对散佚的文澜阁本命运犹关心不已,“辗转托书贾周汇西间道返杭,假惜字名搜求阁书,于是得装钉成帙者十之一,余则束以巨絙,束各高二尺许,如是者八百数,悉输之沪”(张崟《丁松生先生诞生百周年纪念》)。此事俞樾《丁君松生家传》所记略同。文中所言书贾周汇西,仅知名京,字汇西,杭州人。

清钱塘范祖述《杭俗遗风》(清同治三年刊本)书影

文中“假惜字名搜求阁书”需略加说明。清代杭州人有“惜字”之风俗,后发展成一种善事义举。所谓“惜字”,就是爱惜有字之纸,其起源可能与杭州人崇尚文化、爱惜书册有关。杭人以为有字之纸是不能亵渎的,即使手写之字纸无用亦不能揉成团掷于地上,亦不能生火做饭用之引火。凡有字之纸,必须平摊折叠,置于一定处所,待贮之较多,则用瓦缸或破脸盆放在天井里焚化。外出有事,见地上有字纸(废纸)亦必俯身拾之,或携之回家,或放置于路旁竹筐内,待积之一定数量,自有人前来焚化。其俗至民国后期尚存。


钟毓龙(1880-1970),字郁云,晚号庸翁。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世居杭州,对杭州文献、掌故等极熟稔。有《说杭州》遗稿约一百万言,未及付印而“文革”动乱起,手稿“非焚即佚”,后其哲嗣钟肇恒于上世纪80年代初整理劫余残稿,仅得十之三四,交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第十六章《说事》第三节《民国后创办之慈善救济事不属善堂者》有附录《惜字会》一目,然原稿已佚,仅存目而无文,但可证“惜字纸”在杭城确为一善举,且已形成风气。


这里还有个佐证。笔者儿时居杭州上城,距家门不远的闹市口(地名,今不存,原地在今西湖大道与延安路相交处)曾见有倚墙而搭建的砖砌小灶,上书“敬惜字纸”,即焚化字纸处所。我读小学时,初次练毛笔字,凡写得不好的,即随手一团,掷于地下。外婆、父亲一见必加呵责,连说“罪过”,捡起后展平收藏。我家也有一小缸,就是用来焚化字纸的。积久成习,我也养成见有字纸即捡回家的习惯,所以对“惜字”之风至今印象犹深。

《说杭州》书影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湖轶事|湘湖《小竹里馆图》旧事 2024-11-20
《走近西湖》论文集|徐吉军、董顺翔:南宋临安西湖饮食文化浅析 2024-11-20
我荐|钟毓龙:《诗词曲语辞汇释》作者张相小传 2024-11-19
思想汇|司马一民:李白有没有到过湘湖? 2024-11-19
淳安“四石”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