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我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毕业,作为专业人才,被引进到了良渚文化博物馆(良渚博物院前身)工作。那时的良渚文化博物馆规模小、设施简陋、专业人员缺乏、馆藏有限、经费极少,业务工作开展极其困难。初来乍到的我,首先是学习研究,考察遗址,并以讲解为平台开始工作。博物馆所在地当时纯属乡下,周边有农田小山,下班后一般就剩下我和另外两个小青年。当时我们住在博物馆简陋宿舍中,没有娱乐,没有社交,只能寂寞地看书。之后,我开始撰写有关良渚文化和博物馆学的研究性文章。1998年开始,我参加相关的考古学文化学术讨论会和博物馆学研讨会。在一次会上,我提出了“史前遗址博物馆要重视专家型讲解员培养”的观点,倍受关注。由于工作努力,领导十分信任我,让我先后担任博物馆馆长助理、副馆长、副馆长(法定代表人)。2003年,良渚文化博物馆遇到了异地重建新馆的机遇,我有幸全面负责了良渚博物院(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的建设项目。从2003年博物院建筑设计开始到2008年建成开放的5年时间里,我一边主持着良渚文化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一边研究规划着良渚博物院的末来。
良渚博物院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良渚文化专题类考古学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设3个常规展厅、1个临时展厅、文物专用库房和对公众开放的休闲场所等功能区块。博物院以其美丽的环境、一流的建筑、先进的设施、完善的功能、新颖的展览方式,成为余杭的“新景观”和杭州“文化名城”的“新亮点”,成为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窗口。这是一个政府主导、多方共建的优秀项目案例。 如前所述,良渚博物院的前身是良渚文化博物馆。良渚文化博物馆于1994年5月28日建成开放,坐落在良渚街道集镇上,由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馆名。2000年,余杭区政府通过土地协议出让的形式将良渚文化村交由当时的南都房产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该公司后来又决定出资建筑良渚博物院。因为南都房产集团有限公司有文化品位和远见,他们不惜重金请来了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大师戴卫•奇普菲尔德担当建筑设计,加之我们博物院一些专业人员全程参与设计讨论,对博物院内部空间和功能布局提出专业意见,使得博物院建筑达到了地标建筑目标和“好设计创造好效益”的良好影响。按照与余杭区政府的协议,南都房产集团完成建筑主体建设后,将良渚博物院土地和建筑所有产权无偿交付给政府,同时提供9000万元作为良渚遗址保护资金,用于由政府主导的博物院的室内装修和展陈项目。 目前对良渚博物院建设历程的时间表述各不相同,一个主要的观点是3年说,实际上应该是5年。2003年初启动展览策划,11月开始建筑设计,2004年8月通过建筑方案评审会,2005年3月正式破土动工,2006年底竣工完成,2008年4月1日正式开始陈列布展,9月29日对外开放,这个过程历时将近5年。
这样一个过程其实有着重要意义,体现了科学的博物馆建设理念。因为博物馆馆藏家底和展览内容的研究策划是博物馆建设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博物馆展览的成败,同时也影响建筑的设计。所以,馆藏和内容的研究策划应该早于建筑的设计。这样就可以作为建筑设计和展览设计的依据,同时也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内容研究和创造性的转化设计。5年是建设一个一流博物馆所需要的时间保证。但是这些认识在当时国内博物馆建设中因各种原因少有重视和实践,我们重视并且做到了。良渚博物院展览内容的研究和策划早于建筑设计和陈列设计。建筑设计就是根据展览大纲进行功能空间规划的,陈列设计就是以论证通过的内容策划为依据的。因此良渚博物院对展览内容研究的重视和展览建设程序科学化的实践,在当时走在了中国博物馆建设的前列。 那时,很多博物馆的建设都是政府“交钥匙”工程,业务人员不参与建筑过程,结果往往因过分追求博物馆建筑的外观造型和建筑的象征性,导致博物馆建筑功能适应性差,或建筑空间不适宜展示的严重后果。幸运的是,在良渚博物院的建设中,我从建筑设计开始就参与其中,始终秉持建筑“功能第一”的原则,着力破解传统博物馆建设“交钥匙”工程的困局。基于多年研究和实践的经验,我就建筑空间和功能布局不断地与设计师沟通,而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团队也重视建筑的功能需求,在充分理解了我们展览的空间设想后,最终充分采纳了我们的意见。记得在承接了良渚博物院的建筑设计项目不久后,戴卫在杭州作一个报告会,我去现场聆听报告并提问,问他对良渚文化有多少了解,他计划怎么来设计良渚博物院的建筑。他回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虽然对良渚文化没有多少了解,但他认为博物馆是装珍宝的盒子,因此他会把良渚博物院设计成装珍宝的盒子。 为把良渚傅物院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先进博物馆,我们考察了国内外许多博物馆,尤其是先后两次专门考察了日本20多座现代博物馆的建筑和展览。一次是2004年1月6日以博物馆建筑为主的考察学习;一次是2006年1月6日由“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77岁高龄的毛昭晰教授亲自带领的以陈列展览为主的日本博物馆考察学习。这两次考察学习对良渚博物院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第二次,毛昭晰教授亲自选择确定了要考察的博物馆和具体内容。考察过程中,由于他的国际影响,每一个博物馆都非常重视我们的访问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使我们学到了当时国际先进的博物馆展览理念,新颖的展览方式、手段和技术材料。回国后,我撰写了3万多字的学习考察报告,介绍了经验,分析了情况,明晰了良渚博物院建设的思路。后来,这些成果大多直接借鉴和应用于良渚博物院的建设中。
良渚博物院建筑落成后,其实经历了2年时间的争议,后才被国内各界普遍认可。这是因为戴卫设计的这个建筑是需要相应的环境和室内陈列应衬的,但是2006年底建成后,周边环境整治没有启动,还是一片石矿、沼泽地,以及老旧的化肥厂。室内展陈也是在2年后才完成的。因为是国际大家的作品,这2年专门看建筑的各界人士不少,有博物馆界、建筑界、学术界、艺术界、行政官员和一般民众。他们对建筑整体外形的意见呈现两极分化,仅少数建筑专业人士对它高度评价,多数人完全否定。2008年9月29日,博物院周边环境整治和布展同时完成、对外开放。这个建筑、环境和展陈浑然一体的作品几乎折服了所有人士,获得国内外一致的赞誉,成为杭州地标性建筑。2008年5月,博物院建筑在美国《商业周刊》和《建筑实录》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好设计创造好效益”评选中,获得“最佳公共建筑奖”。建成后的博物院实现了文化性、经典性和纪念性的统一,其建筑、空间、功能、环境、展览均成为了博物院成功的亮点,为观众和业界所瞩目。 良渚博物院主体建筑完成后,我全程主持了博物院的内部装修和展陈项目。这个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以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刘斌研究员为首的,长期从事良渚文化一线考古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全程参与展陈工程,把关展览内容和形式;同时,聘请了高蒙河和陆建松两位复旦大学文博方面的教授作为良渚文化学术监理和博物馆展览艺术监理,全程参与设计效果方案会审,把关展览内容策划和艺术效果。最后,良渚博物院的展览“专家叫好、百姓叫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高票荣获第八届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 作者系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文化产业局副局长 文章来源《杭州文史》第10辑,内容有删减 文章原名《夜阑湖山梦远 我自躬耕而行——我参与良渚博物院建设历程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