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说到,宋代和明代的建德,其人口繁盛时有十万人之多。而现在建德市(包括原来的寿昌县)常住人口也不过44.6万。换言之,800年前或者500年前,建德的总人口就达到了目前的1/3左右,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 有人会问,在古代生产力尤其是粮食产量底下的时候,建德山多地少,水田更为稀有,能养活10万人么? 不妨算下账。
一、1612年建德的田地面积统计 根据康熙《建德县志》引用《万历四十年的赋税全书》,记载了当时的田亩数。其中“田一千六百六十七顷四十二亩八厘九毫,”包括“官田六十七顷六十八亩五分一厘”和“民田一千六百顷七十三亩五分七厘九毫, 每亩科银八分三厘六毫,该银一万三千三百八十二两一钱五分一厘二毫四忽四微”; “地一千二百六十七顷三十二亩六分四厘九毫”,包括“官地二十八顷九十二亩四分”和“民地一千二百三十八顷四十亩一分九厘七毫,每亩科银一分八厘五毫,该银二千二百九十一两四分三厘六毫四丝四忽五微”; “山五千一百二十五顷九十四亩一分三厘”,包括“官山一百八十九顷八十四亩四分二里”;其余是“乡山”。乡山根据不同地区分为两部分,科银差别较大,估计一部分是以茶叶等经济作物为主,科银每亩五厘四毫,共计二千一百一十二两三分多;另一部分每亩科银较少,为三厘五毫,共计三百五十八两七钱二分多; “塘五十五顷七十六亩七分八厘九毫”,包括“官塘二顷二亩八分八厘”和“民塘五十三顷七十三亩九分九毫”; 还有”基地“和“官湖”,可以不计。 以上田、地、山、池塘、湖等共“科银二万五千三十四两三钱九分七厘一毫七丝八忽二微,” “内除优免银一千四百九两七钱五分八厘六毫,” “实征银二万三千六百二十四两六钱三分八厘五毫七丝八忽二微。”
以下只计算民田、山、地等,零头不计,列表如下 (一顷等于一百亩)。 表一:万历四十年建德田地统计 民田 | 民地 | 乡山 | 民塘 | 160073亩 | 123840亩 | 492610亩 | 5373亩 |
那么,万历四十年的统计,转化为现在的计量衡,究竟有多少亩呢?清代田土的计量规制,基本上沿袭明代。根据有的学者研究,明末清初的浙江亩积略小于今天的市亩,至于具体缩小多少,各地很不一致。如桐乡县约为今亩的86.45%,崇德97.83%,归安、乌程(今均属吴兴县)87.77%,嘉兴、秀水(今属嘉兴县)90.02%,嘉善94.01%,只有平湖稍有不同,为112.18%。(以上讨论,见郭松义《清代的亩制和流行于民间的田土计量法》 http://economy.guoxue.com/?p=5615)。因此,万历四十年建德的田亩数,打个九折,大约是现在度量衡中的亩数。这个数目,不过是古今度量衡变化导致的,对于实际粮食产量并无影响。 以上是万历四十年 (1612年)建德的耕地和赋税情况,也就是明朝末年建德的经济状况。这些数目字比较详细,可以作为我们推算建德当时粮食的产量,从而大致估摸建德是否可以养育十万人口。
现在我们来看看明清时代江南粮食的亩产量, 从而估计建德的粮食亩产量以推算粮食总产量。这个问题,就更复杂。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