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年年雅集茶人家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
郁达夫眼中的“秘藏之书”
三百文买一枝花?
武林旧事
 
生前钟情于杭州,死后落葬于九溪,蒋介石称他是“当代完人”
来源:《江上自古多才俊》  作者:沈建中  日期:2019-04-30

在九溪的上海总工会屏风山疗养院一分院内,有一座名人墓,墓碑朴素无华,似乎象征着墓主人淡泊的一生。这就是陈布雷墓。

 

陈布雷墓.jpg

陈布雷(18901948),浙江慈溪人,谱名训恩,字彦及。布雷是他的笔名,语出英文Bread(面包)的音译。陈布雷后来自谓“布雷”即“布鼓”,以布作鼓,其声类雷,则又是另一种解释了。这是陈布雷在沪上《天铎报》写作《谈鄂》10篇期间所用的笔名,岂知一文打响,名震京沪,是谓“迷律唤不醒,请作布雷鸣”,遂以之行。

 

陈布雷像.jpg

陈布雷与杭州有着很深的渊源。从 1906年至1911年,他在杭州浙江高等学堂就读5载,可以说,浙高的5年奠定了他一生事功的基石。浙高的学风民主、宽松、自由,没有应试教育的压力,老师轻轻松松地教,学生轻轻松松地学。所以,这个充其量只相当于今天中师或 中专的学校,却培养出了“浙高三笔”(慈溪陈布雷、金华邵飘萍、绍兴邵元冲)这样的文化名人,而使今天的一些大学汗颜。

 

1927年初,国民革命军北伐军克复南昌,经邵力子介绍,陈布雷与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订交。从此开始了两人20 年的交往历程,也使陈布雷由一个报人而步入了政坛。在蒋介石的感召下,陈布雷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在1929年春召开的国民党三全大会上,入党未满3年的陈布雷当选为中央候补监察委员。同年夏,又应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之邀,担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在任期间,适值盛况空前的首届 “西湖博览会”开幕。博览会闭幕后,利用文澜阁原址,将部分展出物品留用,成立西湖博物馆(今浙江省博物馆前身),就是由陈布雷主持的省教育厅负责实施的。及20世纪30年代之初,他又身兼党政两职——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直至做了蒋介石的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我们从他手撰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他内心深处背负着那种传统士大夫“士为知己者用”的心态:居西花厅时,蒋公常招余谈革命前途,对余多所启迪,一日问余君自择之,愿任何种职务。余谓余之初愿在以新闻事业为终身职业,若不可得,愿为公之私人秘书,位不必高,禄不必厚,但求能有涓滴为公之助, 然机关重职,则非所胜也,蒋公笑谓何能以君为私人之秘书。

 

由结识蒋到从政再到正式做了蒋的幕僚,陈布雷的人生境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对于杭州,对于西湖,他还是情有独钟的。“身在庙堂,心系山林”,无论身在何方,每年必来杭小住,徜徉于山水之间。他对杭州的一山一水充满了感情,并托友人在九溪徐村购地,准备盖屋作为自己退休后的安度晚年之所。陈布雷是一介书生,文章写得很好,为人也很正派,为官更是清正廉洁。他在南京任教育部常务次长,却独身居住在饭店之内,而且是普通旅客的三等室,仅在室内加了一张书桌。而他对工作却是兢兢业业,即便是周日,也在机关办公。一年之中,仅有六七次回家属居住的上海。他虽是国民党员,但却不属任何一派,这一点,在国民党内部,实属少见。

 

由于长期的伏案工作,特别是从政以后,常年生活在高度紧张之中,以致心力交瘁,加上无法摆脱的矛盾和苦闷,使他身心受到伤害,长期失眠,每晚非服安眠药不能入睡。内心忧郁的郁结,终成抑郁之症。性格内向、敏感且又知晓党政内情的他,心中的苦闷得不到排遣。加上抗战胜利以后,他所寄望的国民党腐败日甚一日,国共内战的炮声,使国民党日趋式微。这一切,终于使他萌生了自弃之心。19481111日,他写道:

 

人生总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倘使我是在抗战中因工作关系(如某年七月六日以及在长江舟中)被敌机扫射轰炸而遭难,虽不能是重于泰山,也还有些价值。倘使我因工作实在紧张,积劳成疾而死,也还有些价值。而我是为了脑力实在用得太疲劳了,思虑一些些也不能用,考虑一个问题时,总觉得头绪纷繁,无从着手;而且拖延疲怠,日复一日。把急要的问题,应该早些提出方案之文件(如战时体制)一天天拖下去,着急尽管着急,而一些不能主动。不但怕见统帅,甚至怕开会,自己拿不出一些些主意,可以说我的脑子已经油尽灯枯了。为了这一些苦恼,又想到国家已进入非常时期,像我这样,虚生人间何用?由此一念而萌自弃之心,虽曰不谓为临难苟免,何可得乎?

 

次日,即1112日,恰是中国国民党先总理孙中山诞辰84周年纪念日,深夜,陈布雷在南京湖南路寓所服下了100多颗安眠药巴比妥后安然辞世,终年59岁。时其职务为总统府国策顾问、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

 

对于陈布雷之死,他青年时代的同窗学友董贞柯说是“死得其时,犹有哀荣”。应该说,这是客观平实的看法。

 

1113日各地晚报,1114日各地日报、国外各报都发表了陈布雷死去的消息。其中以作为国民党喉舌的南京《中央日报》以三栏长题文并附照刊于第二版为最,但该报将陈之死因说成是“心脏病突发”,使知情者啼笑皆非。

 

1113日下午5时,陈布雷遗体自寓所移入南京新街口中国殡仪馆。此前,陈夫人王允默已婉拒了当局举行国葬的意见,并希望葬夫于杭州西湖之滨。

 

1115日上午,在中国殡仪馆“崇敬堂”内,举行了陈布雷遗体大殓仪式,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参加,蒋致送“当代完人”横匾一幅,并悬于灵堂上端,宋献鲜花两束。

 

灵堂四壁挽联甚多,主要有:文章天下泪;风雨故人心。(于右任)有笔如椽,谠论雄文惊一代;赤心谋国,渊谟忠尽炳千秋。(李宗仁)一手文章扶国运;终宵忧乐系苍生。(黄少谷) 行己有耻,博学于文,志不在温饱;报国尽忠,守道能笃,死则为神灵。(梁寒操)为政不忘清勤情;居家无愧孝友慈。(朱家骅)后来,《中央日报》副刊又刊登了两副挽联,一副是编者所撰:尽瘁武乡侯,分无诚意伯,依旧一个书生,虽非其位,而有以自立;日削三千牍,家无八百桑,效命廿年党国,终不及私,此之谓完人。另一副是骈文大家成惕轩的:人每以燕许似公,实则机务参裁,直同内相,若论鞠躬尽瘁,尤近武侯,事功让青史安排,诚开衡岳云,病深茂陵雨;我方冀夔皋再世,忆八年前侍座,曾进篇章,痛刹那顷登仙,便捐馆舍,心血为苍生呕罄,国逢多难日,天陨少微星。

 

1118日上午,陈布雷治丧委员会复在中国殡仪馆举行公祭典礼,首由总裁蒋介石率中国国民党全体执监委员致祭,副总统李宗仁等陪祭,司仪员宣读蒋介石祭文。继由各团体公祭。中午12时,陈布雷灵柩由中国殡仪馆出发,向和平门火车站行进。移灵时,由陈立夫主祭,宣读启攒文:布雷先逝世之六日,治丧委员会同人恭奉灵攒,于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归殡杭州。时日唯吉,挽辂是宜。将事之人,罔不祗肃。清尘除道,七鬯俱安。散告启攒,神其凭式。敬告。  

 

送灵车共8辆,除陈布雷亲属外,于右任、邵力子等陈布雷老友都亲自往送。路经中正路、新街口、中山路、中央路,抵和平门火车站。抵站后,灵柩移至灵车,旋由于右任主持,举行祭礼。哀乐声中,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的新闻界耆宿于右任鞠躬行礼时,竟至老泪横流,濡及银须,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祭礼结束后,灵车启行,沿途经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当地官员均迎灵致祭。抵达上海北站后,灵车停留一夜。

 

次日上午9时,上海市市长吴国桢等在北站举行公祭仪式。10时整,灵车在哀乐声中,离沪赴杭,下午4时抵杭州南星桥车站。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率各界公祭,旋移灵柩至凤山门四明公所暂厝,拟择日安葬。

 

陈布雷于抗战爆发前曾在九溪徐村购地约6亩半,原似筑屋数椽,不料今日这里竟成了陈氏的魂归之地。1128日,代表国民党的洪兰友、陈希曾等偕同陈布雷家属前往九溪勘测墓地,公私双方认为时值岁暮天寒,兵荒马乱,逝者拟尽早入土为安,最后,决定择在1210日薄葬简礼。19481210日,星期五,为夏历节气大雪日后3天,天气阴霾,细雨蒙蒙。上午8时,陈布雷灵柩自四明公所启动。途中,浙杭各界设奠公祭。10时,灵柩抵九溪徐村萝卜山下,这里面山倚水,竹林掩映,景物幽静。位于山地的墓穴由杭州市建设局设计建造,墓茔高约2米,直径约 3米,围以1米高的石墙,上覆封土。墓前竖约2米高的墓碑,碑左书“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月二日谷旦”,中书“陈布雷先生墓”6个楷体大字, 右下书“同县愚兄慈溪钱罕谨题”,无其他碑文,可谓是朴素无华,甚为符合墓主性格。钱罕即钱太希(18821950),为陈布雷旧友同乡,著名书法家,擅魏碑,亦精行书,“所书碑记墓志数十种,不名一体,尤为世重”。与山阴任堇叔有“浙东二妙”之称。

陈布雷与蒋介石侍从室成员合影.jpg

10时半,陈布雷灵柩入穴,一代名士,长伴湖山。天寒路远,送葬者稀。但蒋经国代表其父,参加了送葬全程。

 

1949年前建造在西湖之滨的名人墓相同,陈布雷的墓在1949年以后也是命途多舛,不得安宁。20世纪50年代初,徐村要建疗养院,有人提出这是“反动人物”的墓,应予平毁,后幸得当时的浙江省省长沙文汉指示妥善保留,方得以幸免。然而,其后仍在“十年浩劫”之中被平毁。现墓为20世纪90年代重建之物,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008年,有关方面在原址上对墓进行了修缮,并将其纳入了整治后的九溪—杨梅岭景区之列。

 

 

文章原名《一介书生陈布雷》

相关内容
年年雅集茶人家 2024-04-26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 2024-04-26
红色胜迹:杭州桐庐分水起义旧址 2024-04-26
郁达夫眼中的“秘藏之书” 2024-04-24
【余杭风物遗迹】古桥沧桑(一) 2024-04-2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