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禹杭履迹
 
西湖茶史之谜:赵抃和辩才上天竺点“龙茶”就是“龙井茶”吗?
来源:《杭州茶趣》  作者:李郁葱  日期:2019-06-06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初一,西湖里众荷喧闹,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已经到来。在西湖西部群山中的龙井寺“二老亭”外,大和尚辩才颇有些焦急,时不时看着山道,像是在等待什么人的到来。

 

空山寂寂,蝉鸣阵阵。追随辩才多年的小沙弥有些奇怪,师傅是得道高僧,一向平和冲淡,今天是怎么了?

 

辩才示意小沙弥稍安勿躁,他自嘲:老衲着相了。

 

这一年,辩才已经74岁了,早已过了古稀之年,但精神却很健旺,多年的修行让他有着洞悉世事的睿智。辩才出生于1011年,俗姓徐,是临安於潜人,离杭州不远。因为家道贫寒,也因为和佛有缘,10岁时,他就到西菩山明智寺出家为僧。16岁时,他落发受具足戒,真正成为了一个僧人。他先后拜法雨禅师、慈云法师、明智韶师为师。在多位名师的合力指点下,辩才造诣日精,道行更高,在东南一带经常度化世人,名震吴越。25岁时,宋仁宗听到了他的德行后赐予“辩才”法号,还特别恩赐了紫衣袈裟。

 

在北宋的时候,到杭州做父母官的都是一些牛人,辩才渊博的学识也让他们成为了方外之交,是朋友,也是知音。嘉祐八年(1063),上天竺寺住持智月法师通过杭州知州沈遘,聘请辩才入山住持,并上请朝廷,以教易禅,将禅寺改为教寺,朝廷恩准,赐改寺名为“灵感观音院”。

 

对辩才而言,这次的入山住持还有别样意义上的荣耀:当时在朝廷为相的曾公亮,知道这个消息后,出钱10万修建寺院楼阁,相赠5230卷佛经给寺里供奉,并请即将去杭州当父母官的书法家蔡襄题字,制作金字巨匾送到寺里。

 

北宋文风鼎盛,人们都喜欢追“星”,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和茶学大师,携手为西湖边上的一座佛寺送经添彩,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辩才。

 

辩才作为第三代祖师,在上天竺住持法席长达17年之久,上天竺也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大丛林。不过在辩才主持法席的这17年里,也不是一帆风顺,出过些意外,原因来自于朝廷的党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为大文豪苏东坡和辩才相交莫逆,在苏东坡的政敌吕惠卿当政时,遭到杭州僧人文捷的排挤,一度被迫离开上天竺,回於潜老家西菩寺去暂住了一段时间。后来辩才回到上天竺寺重新住持时,苏东坡作《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诗相贺。辩才读到“忽闻道人归,鸟语山容开。神光出宝髻,法雨洗浮埃”时,在虚空中向苏东坡遥遥致意。苏东坡与辩才大师的故事很多,留下了诸多千古佳话。每一次苏东坡前去拜访会谈,辩才总沿着风篁岭亲自送别,但一般不过溪。一次,两人在送别路上边走边聊,十分投机,辨才竟忘了送客不过虎溪的规矩。左右侍者惊呼说:“大师,送过虎溪了!”辩才笑笑说:“杜甫不是说过吗,‘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为纪念这段西湖佳话,辩才在岭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名之为“过溪亭”,也即“二老亭”。

 

辩才与苏东坡.jpg

辩才与苏东坡

元丰二年(1079),年近古稀的辩才大师因为不堪承受繁忙的交接事务,决意从上天竺退居南山龙井寿圣院,不复出入。辩才在龙井寿圣院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十年,他在这里煮茶论道,吟诗作赋,交游名流,过着风雅、娴静、充满诗意的晚年隐居生活。辩才写的《龙井十 题》十首诗,是对龙井此地建筑和景观的最早题咏。而在这里,他曾和苏东坡、秦观、杨杰、赵抃、释参寥等名公过往交游,诗歌唱和,更使得龙井从默默无闻的僻岭一隅,成为名闻杭州、流芳千古的名胜佳处。

 

辩才与苏东坡.jpg

辩才与苏东坡

回到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元丰七年六月,年逾古稀的辩才等待中的人,就是曾经的杭州父母官赵抃。

 

六年前,也就是元丰二年,第二次守杭的赵抃年届七十,他上奏恳请辞官归田,得到批准。离杭前,在仲春二月十五日这天,他特意出游西湖南山,作临别前的最后一次春游,当晚借宿龙井寺。那个时候,辩才还没有到龙井,两位未能相遇。

 

后来辩才到龙井,知道赵抃来过时,怅然若失。此时已年届古稀的他想,两人在这个时空不知道还有没有相逢的机会?虽然他从老友苏东坡那里知道,赵抃和杭州有一个六年之约。赵抃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神宗称其“为政简易”,所以他挂冠而归时杭州百姓曾“留公不得行”。六年后,赵抃复来杭州,是对杭州百姓的承诺,而重上龙井,也是为弥补那年未晤辩才的遗憾。上一次他们错过,这一次赵抃早早叫人传了信,而辩才对赵抃也是神交已久,对前一次的错过至今耿耿于怀。

 

赵 墨迹.jpg

赵 墨迹

辩才遥望着的曲折蜿蜒的风篁岭山道上,终于出现了一名老者,在向这里走来。现在,77岁的赵抃拄杖蹒跚而至,他实现了这次早已许下的“约会”。

 

两个神交已久的朋友终于相逢了!他们相视一笑,而后同登龙泓亭,辩才即以龙井水烹煮小龙茶,然后两人在举让杯盏中聊聊说说。龙泓亭畔细水长流,龙泓亭里茶香袅袅,赵抃兴之所至,即席写了《重游龙井》一诗:“湖山深处梵王家,半纪重来两鬓华。珍重老师迎意厚, 龙泓亭上点龙茶。”

 

辩才也以《次赵清献公诗》相和:“南极星临释子家,杳然十里祝青华。公年自尔增仙籍,几度龙泓瀹贡茶。”

 

名僧与清官品茶论道,赋诗记茗,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这是两人的第一次相会,第一次一同品茗、赋诗与唱和,也是他俩之间最后一次交游。之后不久,赵抃即于当年仙逝。消息传来,故人凋零,辩才悲从中来,六月时的等待和欢聚恍如眼前……

 

然而,故事并未结束。辩才和赵抃的唱和诗,带来了中国茶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龙泓亭上点的“龙茶”是哪种茶?

 

龙井之地、龙井之水、龙泓亭上、瀹点龙茶,这茶不就是地地道道的“龙井茶”嘛。所以庄昭选注的《茶诗三百首》一书中对“点龙茶”的注释是:“点,即泡茶。龙茶,即龙井茶。”宋代不论是团片茶还是草茶,一般都是要碾磨成末茶,再用沸水冲点,这与明代以后盛行的撮泡法是不同的。这“龙茶”应是指团片茶,即当时最著名的龙团贡茶,辩才诗中也明确“瀹贡茶”。宋代杭州西湖所产茶虽有入贡,如白云茶、香林茶、宝云茶等 ,但历史文献上那时并无出现“龙井茶”。做过杭州知州的蔡襄,曾奉命制作“小龙团”,专为进贡宫廷之用,而且他还根据自己的制茶和品茶经验,写了一部专著《龙茶录》。再“龙茶”一词在宋代诗文中多有出现,都专指龙团贡茶,如欧阳修《送龙茶与许道人》,这“龙茶”即诗中所咏指“龙团古苍璧”。欧阳修为蔡襄写的《〈龙茶录〉后序》开篇即云:“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者是也。”南宋陆游《雪夜作》中也说到:“龙茶与羔酒,得失不足评。”这些“龙茶”都是指龙团贡茶。

 

按照这个逻辑推想,辩才招待赵抃的“龙茶”,亦应是龙团贡茶。那么,也有人会问,辩才何以能得到当时皇帝及其权臣和亲贵才能享用到的龙团贡茶?其实贡茶在宋代,还经常用来作皇帝赏赐之用。譬如苏轼被下放到杭州任知州时,有一天朝中一名使者突然来杭,悄悄对 苏轼说:“我离开京师前向官家辞行,官家带我到一个柜子旁,从柜里取出一包东西,悄悄对我说,把这个赐予苏轼,不得让任何人知道。” 苏轼接过这包东西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斤贡茶,封口题字还是御笔呢。辩才作为一代高僧,朝廷或名臣巨公将所得贡茶与其分享,也是情理之中。辩才再用这一上好名茶招待神交之友赵抃,自不在话下。

 

当然,“龙井茶”虽然未曾“出席”这场西湖茶话,但辩才以龙井之水点茶,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不容置疑。至今“龙井茶”的冲泡,若要尽显其真,泡出至味,仍然离不开当地的山泉,如龙井水、虎跑泉等。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说,辩才赵抃之会,也给后来的“龙井茶”崭露头角来了一个极好的“前奏”。宋时龙井寺是否有茶,至今尚无定论。然而,我们把赵抃与辩才在“龙泓亭上点龙茶”这段佳话作为西湖龙井茶史的缘起,却是那么的自然!

 

辩才之于龙井,相当于灵魂的注入,原本寂寂无闻的山水,因众多名士的往还吟咏而名闻于世,后世这里的狮峰山麓成为西湖龙井茶的原产地,又相传当初随辩才从上天竺迁移来此的寺僧,曾把上天竺的白云茶移植在旁边的狮峰山麓,开山种茶,因而这里被后人看作是绿茶 极品“西湖龙井”的发祥地,辩才也因此被推崇为“西湖龙井”的“茶祖”。龙井景区近年来已重新作了整治,文物古迹得到保护,建造了御茶阁、狮峰楼、龙井居、宋梅亭等传统建筑,花木扶疏,焕然一新,并恢复了辩才塔,建造了辩才亭,塑造了辩才立像,还有辩才苏东坡品茗论道雕塑,成为了一个茶文化主题的旅游景点。

 

想象一下:山谷寂寂,清风徐徐,一个得道高僧,一个归隐清官,他们相谈,他们欢叙……

 

 

文章原名《龙泓亭上点龙茶  茶史之谜:这“龙茶”就是“龙井茶”吗?》

相关内容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湘湖轶事|“八龙”韩纬在萧初探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