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禹杭履迹
 
他是宋徽宗非常欣赏的宫廷画师,南渡杭州后终成一代绘画宗师
来源:《追忆繁华昔梦耶》  作者:陈野  日期:2019-06-17

李唐.jpg

李唐是在北宋宣和画院成长起来的画家,他在宣和画院打下了扎实的绘画技法功底,陶冶和涵养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造诣。李唐从北宋宣和画院走向南宋宫廷画院,从北方来到江南的杭州,开创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绘画流派。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在画史上合称“南宋四家”。

 

李唐(生卒年不详),字晞古,亦作希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由于史料简略,详细的生平事迹已难一一查考清楚。据现有资料来看,李唐在徽宗时代即已入宣和画院,成为宫廷画师。对他考入画院的细节,史书有较为详细和生动的描述。虽然不同史料对此事的说法不同,或许就是托名而为的附会,但这是我们目前可知的较早、也较为详细的李唐事迹记载。即便不是李唐的所为,放在徽宗朝的宣和画院,应该可以反映出当时绘画发展的实景。

 

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李唐赴开封参加当时皇家举办的图画院考试, 据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记载:“马醉狂述唐世说云:政和中,徽宗立画博士院,每召名公,必摘唐人诗句试之。尝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众皆向酒家上着工夫,惟李唐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上喜其得‘锁’字意。”

 

 “竹锁桥边卖酒家”,是李唐的试题,也是他的机遇。在这次考试中,应试者们都向“酒家”上面下功夫,唯独李唐的画幅里,并无世俗的酒家,有的只是茂林修竹以及掩映其间的古朴小桥,只在竹林丛中微微地露出了一角酒帘,隐隐透露出“酒家”的信息。宋徽宗十分欣赏,认为李唐的构思深得“锁”字之意,故将其补入画院,李唐由此成了宫廷画师。

 

北宋时期的李唐山水画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江山小景图》和《奇峰万木图》等,也即所谓李唐前期风格的作品,大致属于荆浩、范宽一路,全景式构图,笔墨浓重精练,积墨浓厚。山石作斧劈皴,有时画树石全用焦墨,谓之“点漆”。画面林木茂盛,有葱茏苍郁之气象。画面特重布局,构图严正,裁剪有度,山峦重叠,回环起伏,其间点缀楼阁茅屋,而

见远近层次。总体风格古朴苍劲,极见气势,《万壑松风图》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

 

李唐《万壑松风图》.jpg

李唐《万壑松风图》

《万壑松风图》(绢本,浅设色,188.7厘米×139.8厘米,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居中为一高耸的山峰,其左右之远峰上,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之款。画面从山麓画到峰顶,山势险拔,山体坚硬,有森严崇高的气象。山腰间有山岚缭绕、溪涧蜿蜒、瀑布飞流直下。远处有峭峰数座,紧贴主峰,若接若离。全图安排匀称,位置稳妥,形成堂堂正正的构图章法。李唐在山石皴法上,融合诸家技巧,达到完整统一的效果。坡石坡面,运用劲峭的小斫笔、长钉皴,坡脚间夹杂刮铁皴与豆瓣皴,颇富变化。石头正面用钉头皴,斫出四面,有纹理结构和石体质感。整个山体多种皴法交互使用,很好地表现出了山石的厚重感。在树法上,山间松树挺拔,树丛疏密有致,交织穿插,树根多露于石外,树干用鱼鳞皴,节疤浓重。山头皆有或高或低的丛树,主峰树丛尤为浓重。这种变化多端的笔墨,自成一家,成为南宋院体山水的先声,为后来的马远、夏圭开启了不二法门。

 

《江山小景图》(绢本,设色,49.7厘米×186.7厘米,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为长卷形式,画幅窄长,画的下半部是连绵的山峦,山径蜿蜒,树木葱郁;画的上方,右上角画有坡岸及远处隐约的淡山,其余大多是空旷的水面。构图已向半山、一角的局部取景方向发展,笔墨更为随意。画面格局开始变得简率起来,与《万壑松风图》的构图、用笔都有较大的不同,而与我们熟悉的马远、夏圭的特点相近。所谓“刘、李、马、夏又一变”的“变”,在此画中十分明显。

 

李唐南渡来到杭州,是他个人生涯中的一件大事,他在杭州成为一代绘画宗师。同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件大事,“李唐白发钱塘住,引出半边一角山”,开创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绘画流派。

 

从单幅的作品来看,创作于前期的《万壑松风图》无疑是李唐山水画的代表作,但就其山水画创作的总体成就及其对中国绘画史的贡献而言,则南渡以后的风格之变和绘画作品,更具价值和意义。

 

李唐前期的画作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但尚未开南宋一代画派的崭新面貌。最能代表他个人开宗立派特征的山水画,即今日尚可见到的南渡以后《清溪渔隐图》及《采薇图》中的山水部分,画风由繁密而趋简练,由浓重而趋清淡,与北宋时的作品相比,变化还是明显的。仅从构图来看,从《万壑松风图》主山堂堂的全景式构图,到《江山小景图》的半边构图,到《清溪渔隐图》的截景式构图,正能看出此中变化。至此,彻底变革了荆浩、关仝等北宋山水画的构图法,直接开启了其后马远、夏圭一角、半边局部取景布局的全新章法,极具创意。这也许表明,李唐在发觉自己作品“不入时人眼”之后,作出了一些修正。这种修正当然不是“多买胭脂画牡丹”,而是在坚持自己一贯画风的前提下,结合临安(今杭州)的真实山水,所作的笔墨变化。后来的事实已经证明,李唐的修正,也就是所谓的“一变”,十分成功。他既没有媚俗,又使自己的作品为时尚所接受,并且成为一代画风的开路者。因此,李唐的这“一变”,变出了一个大师级的画家,意义重大。

 

李唐的画愈到后期愈显示出画家的内在气质和精神状态。元人饶自然《山水家法》评曰:“李唐山水大劈斧皴带披麻头,小笔作人物、屋宇,描画整齐。画水尤得势,与众不同。南渡以来,推为独步,自成家数。”可谓是对李唐最好的总结和评价。

相关内容
湘湖轶事|湘湖《小竹里馆图》旧事 2024-11-20
《走近西湖》论文集|徐吉军、董顺翔:南宋临安西湖饮食文化浅析 2024-11-20
我荐|钟毓龙:《诗词曲语辞汇释》作者张相小传 2024-11-19
思想汇|司马一民:李白有没有到过湘湖? 2024-11-19
淳安“四石”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