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禹杭履迹
 
南宋大儒朱熹在浙江
来源:  作者:龚玉和  日期:2019-08-22

根据《宋史·朱熹传》《朱熹全书》《朱熹年谱长编》与地方志书记载,朱熹(1130-1200)一生多次到过浙江,留下了许多行踪。

朱熹祖籍徽州府婺源,出生在南剑州尤溪(今闽省尤溪)。

十八岁参加乡贡科考(年十八贡于乡);

绍兴十八年(1148),赴京(杭州)应试(年十九),进士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绍兴二十一年(1151)春,入京(临安)铨试中,授职左迪功郎;

绍兴二十三年(1153)秋,授职泉州同安,任主簿。

淳熙五年(1178),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淳熙五年知南康军)。

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

淳熙八年(1181)八月,浙东发生了大饥荒,宰相王淮(1127-1190)举荐朱熹由“知南康军知事”(官职)改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注1)”,命他即日单车到任。

朱熹辞谢了此职,原因是在“知南康军”任上,朝廷许诺过,南康军百姓如果有主动献纳粮食救济灾荒者,应当给予奖赏,(此事)尚未兑现。

未久,朝廷果真颁发奖赏给献纳粮食的人,朱熹接旨到浙东赴任,年五十一岁。

(原文: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

在浙东救荒赈灾

“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管辖绍兴、庆元(宁波)等地。

朱熹在受职同时,随即行书其他州郡,召募米商,蠲免他们的捐税,吸引商贩来灾区售粮,并要求米商即刻起程运粮到浙东救灾,以解灾民的燃眉之急。

等朱熹到了任所,外地运来的大米已经汇集到浙东了。

浙东诸州灾情严重,绍兴之饥荒,前所未有,惨不忍睹,老百姓卖田拆屋,鬻妻子,货耕牛,无所不极。(朱熹)遂急以丰储仓米三十万石应付绍兴府,以三万石应付衢州。

又得上赐钱三十万贯,痹以九万贯拨绍兴府会稽、山阴两县。

五县以户计之,亦一家不过日二升,一口不过和一二合而已。

(朱熹)朝夕忧惧,精神耗竭,四肢缓弱,时复麻痹(《朱熹全书》卷十六)

在任上,朱熹外出了解民情,总是微服出行,因为行程不带随从,所到地方甚多,民众不知他是何人,才敢向他诉说实话。他的足迹遍布浙东全境,有官吏因害怕朱熹处事的严峻作风,听说他要来了,甚至会自动遁迹。(原文“每出皆乘单车屏屏徒从,所历虽广而人不及知,按行境内,单车所至。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苍黄惊惧。”(《宋史》卷四二九)。)“一身所需,皆以赉以行,秋毫不及州县。”(《朱子年谱》卷中尾)

到了嵊县,饥民呼天号地,不忍听闻,饿死者不计其数。

(原文“宛转道路,呼号之声,不可忍闻,其不免于死亡者,已不胜数。”)

因为朱熹出行没有随员,才能听到民间真实的声音。在灾情严重的情形下,官府有人竟然指使密克勤(押运官)从平江府(今苏州)押送救灾大米过来时,偷盗赈济饥民的粮食,多达四千一百六十石,甚至采用“糠米拌和”的办法来补缺额。

摸清了官吏劣迹后,朱熹下“令绍兴府疾速根勘监追所盗米斛,送纳入官,庶副赈济。”

朱熹认为,密克勤偷盗赈灾粮米,“情理重害,不可宽恕,”不仅惩办贪官污吏,弹劾检入不实之人,“日后附下罔上,慢法害民之戒”,并奏请皇上“尽出内库之钱,以供大礼之费为收籴。”诏户部减免所欠的旧税,撤换不称职的官吏,“遴选贤能,责以荒政”(注2)。

灭捕蝗虫,风纪肃然

朱熹听说绍兴府会稽县有蝗虫入境,损害大片庄稼,遂行至田间看视,并募人打扑,打扑到的蝗虫由县府收购。两日内居然已买到七石三斗有余,一并焚埋。一面设醀祈禳。

皇上听说了,非常感动,御笔回奏(《朱熹全书》卷十七/《御笔回奏状》)。

在他的辖区内,风纪肃然,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凡有官府扰民之处,朱熹全部厘清革除。救灾之余,对当地事务据实处置,并作了长久策划。

(原文: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juan1,免除)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改授“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

同年九月(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的官职改为“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他奉命即日前往衢州赴任(原文“改授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拜命,乞赴行在奏事。”)。“提举两浙东路”这个官职辖下有绍兴、庆元(今宁波)、瑞安三府,婺、台、衢、处(今丽水)四州。是时,这个地方正闹着饥荒。

九月十一日,朱熹到达衢州,先后巡视了西安(今衢江区)、龙游、常山、江山、开化几个县份,了解灾况民情。对于灾民遭受的苦难,朱熹感同身受,当即写了奏折《衢州赈荒疏》上奏朝廷,陈述衢州灾情,写道,常山、江山、开化三县灾情最严重,西安、龙游略轻一点(原文:《衢州赈荒疏》:“至十一日,始入本路衢州,问得本州灾伤,常山、江山、开化三县为甚,而西安、龙游次之。”

次年(1182)正月的一天,朱熹再次上奏朝廷《奏疏历婺、衢救荒事状》,历数由金华兰溪县进入衢州龙游、西安、常山、开化、江山县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原文:“臣于正月某日,由兰溪县界入衢州龙游、西安、常山、开化、江山县)。除了奏报衢州各县灾情以外,他还奏请朝廷给予减免税负和减缓催欠,并设法解决即将要到来春耕,包括乡民的稻种这些民生问题。在《乞借稻种状》写道:“并衢州申,管下属县那借官居钱五百贯文,及劝谕上户将收到稻种,共二万一千六百二十二石四斗二升二合,酌量分借乡民布种去讫。”

与此同时,朱熹查实了时弊和官员的劣迹,先后六次上奏,弹劾隐瞒灾情、谎报政绩、横征赋税的衢州守臣李峄、元差监酒库张大声等,弹劾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官吏及大户豪霸。在《奏衢州守臣李峄不留意荒政状》中奏道:“知州事朝散郎李峄,事务掩蔽,不以实闻,及转运司访闻差官,验问既得其实,反为李峄执称无水。而其亲戚,方在政路,曲为主张,遂再下提刑司体究,欲以遂其奸诈。幸所差官,不肯曲从,方欲具以实闻,又为李峄生事把持,至今未竟……”

面对衢州遭到水灾,灾民苦不堪言,吃草根树皮,瘦得皮包骨头。年末岁尾天寒之时,竟然有人冻饿而死,他写道:“(百姓)取蕨根以充饥肠,赢瘦萎黄,非复人貌,岁前雨寒,死亡已多”的情况下,有官员竟然隐瞒灾情,置救灾于不顾(“专务掩蔽,不以实闻”);(“于荒政全不留意”),“一味差人下县,督责财赋,急如星火。”

朱熹认为,对于这样昏庸不能履职的官吏,必须按劾以闻,撤去其职。

龙游受灾较轻,巡视之余,朱熹会见了几位朋友,其中有淳祐七年丁未张渊微、开化进士汪澄之、仕至文渊阁纂修、开化进士许汝能、仕至徽猷阁学士等,撰写了《烂柯山》、《仙霞岭》、《寄题江氏七贤堂》、《挽江淑人张氏》、《衢州江山县学景行堂记》等诗文,表达了对衢州山水、民众的情感。

巡视台州

次年(1183)七月,朱熹巡视台州,依然与在浙东任上一样,单车微服出行,深入灾区,了解民情民生。对于官员渎职行为,为整饬官纪,据实上奏。

七月十九日上奏弹劾台州知州唐仲友。

在《奏巡历至台州奉行事件状》中,写了当地的民情状况,对于筹集到救灾钱粮,他要反复检验。在《奏知宁海县王辟纲不职状》中,历数官员荒政不修,灾民流离失所的痛苦情形,提出了兴修水利,筹建水闸,以解决灾害问题。

台州在北宋时建有四个水闸,只是年久失修,河道淤积,这些水闸已不能正常使用。

朱熹认为要改变台州频繁灾害的状态,必须兴修水利,建造水闸。黄岩是台州一个产粮区,如果兴修水利工程,台州就不会有旱涝之患,民众也不用忍受饥饿之苦了。

在《又奏兴修黄岩水利状》中,提出在黄岩建造水闸,“(黄岩)近来出谷最多,一州四县皆所仰给……”,“水利修则黄岩无水旱之灾;黄岩熟,则台州无饥馑之苦。”

不仅提出了在黄岩建造水闸,同时勘定了蛟龙、鲍浦、金清、长浦、仙浦和回浦等六座水闸的闸址。为此,上奏朝廷,获得拨款,并选得力官吏负责兴建水利工程。

在建议修筑六个台州闸门,请求朝廷拨钱一万贯于黄岩县,又拨一万贯于定海县,并选取得力官吏负责兴修。

对负责人的选定,写道:“本县(黄岩)知县范直兴,不甚晓事,恐难倚仗。林鼐曾任明州定海县丞,敦笃晓练,为众所称;蔡镐沉审果决,可以集事。”

不难看出,朱熹知人善用,对不太靠谱者,另举荐能担大任的官员。

六个水闸建成后,作为台州产粮区的温黄平原,水利得到改变。

在赈济灾荒、兴建水利的同时,他积极梳理丁钱、役法等法规,建议革除不利于民生与生产的条款;并在当地推行民间互助与官府帮助相结合的社仓制度,即,设立黄岩社仓,保障青黄不接之时百姓有能力借粮,度过灾荒之年(注3)。

可以说,朱熹的几份奏折不仅有解救灾荒、惩处吏治、兴修水利,也提出《奏免台州免纳丁绢状》以安抚民心。其奏状有现状、有问题,有对策,也有根治的措施。

在他的推动下,朝廷对贫困百姓丁绢减半征收;

在赈济灾荒之余,朱熹积极梳理丁钱、役法等规定,建议革除不利于民生的规章,并在台州推行民间互助与官府资助相结合的社仓制度,设立黄岩社仓,保障青黄不接之时,百姓有能力借粮,度过荒年。

有人指责朱熹荒疏于政务,可是皇上认为,朱熹政绩相当可观。《宋史/朱熹传》云:“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推动学风,誉为“小邹鲁”

朱熹一生不止一次到台州,与台州百姓有很深的渊缘。

早在乾道九年(1173),朱熹时年四十四岁时,就在台州担任过一个官职(祠禄官)(注3)。十年之后,到了五十四岁(1183)朱熹又一次在台州主管崇道观。

祠禄官是一个清职,可以借机潜心做学问。

天台山,为一个佛教、道教双栖之地,佛教禅宗、天台宗与道教南宗的教义都在此盛行。这些佛教、道教理念对朱熹的理学思想不无影响。

台州国清寺为禅宗道场,寺院主持志南与朱熹交往甚厚,二人经常在一起谈经论道。

有一次,朱熹到天台探望大儒徐大受先生,二人一见如故,一直谈到吃饭时。

徐大受家境贫寒,只能拿出葱花汤与麦饭招待。由此,留下了一段“圣交堂”(即麦饭堂)的佳话。

朱熹到临海县,闻讯大儒徐中行、徐庭筠父子已经谢世。为此,题写了墓碑:“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并赋诗赞扬二徐功德,曰:“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

门清一壶酒,家富五车书。

但喜青毡在,何忧白屋贫。

我来君已逝,挥泪表丘墟。”

朱熹足迹遍布台州各县,当地的几个书院,黄岩樊川书院、仙居桐江书院、东屿书院等都留下了他的踪迹,尤其是在樊川书院、桐江书院、临海巾峰精舍讲学时,朱熹开馆授徒,当地后来的几位名士,台州潘时举、仙居吴梅卿、临海林恪、黄岩赵师渊等 大多出自朱熹门下。朱熹与他们的对话不少被录入《朱子语录》。

由于朱熹在台州的推动,各县学风大兴,开创一代文风,科举登榜者激增,时人有“传道江南,而台特盛”之说,誉为“小邹鲁”。鉴于朱熹在台州兴学传道、赈灾免税、兴修水利等政绩。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台州府建祠致祭朱熹。

在处州(今丽水)行踪

据《朱熹年谱长编》与地方志的碎片记载,朱熹行走于浙江与福建之间,大多是路过处州。第一次在南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自台州来到缙云。同年八月十八日离开台州。“二十二日,巡历至处州缙云县。”朱熹在缙云,既游览了秀山丽水,又在独峰、美化两地讲学,收留了陈氏两兄弟、朱氏六兄弟为门生。民国《福建通志\朱熹》说“闻有佳丘壑,虽迂途数十里,必往游。携尊酒时饮一杯,竟日不倦。”

次年(淳熙十年)一月,他得任台州崇道观。从崇安赴台州途中,再次路过缙云。

在仙都独峰讲学时,朱子赋诗《和李士举<过徐氏山居韵>》:“出轴孤云意自闲,不妨王事任连环。解鞍盘礴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

元至正八年(1348)《仙都志》载:“淳熙壬寅(1182),晦庵朱先生持常平节,上疏劾台守,未报,徜徉于此山,以伺朝旨。”

此语想来,朱熹上书朝廷,弹劾台州太守而来缙云“侍旨”。

朱熹在独峰、美化两地讲学,先后收受陈邦衡、陈邦钥兄弟和朱庆弼、朱庆国、朱庆辅、朱庆朝、朱庆佐、朱庆邦六兄弟为门生。据清《义阳朱氏宗谱》载,六兄弟中,朱庆弼、朱庆朝为进士,朱庆国为举人;朱庆朝时任天台县令。

明嘉靖四年(1525),知县方时雨建立五云书院,专门设立朱子祠。正中供祀朱熹神像,旁祀高足弟子黄直卿和蔡元定,缙云的弟子陈邦衡、陈邦钥也在陪祀之列。

清《缙云县志》载:”独峰书院:在县东三十里仙都山独峰前,朱子持常平节来憩此,有“碧涧修筠似故山”之句,盖爱其山水似武夷也。”

光绪《缙云县志》载,陈邦钥作《送考亭朱夫子赴天台》一诗,可见朱熹在南宋淳熙九年(1182)和次年都到过缙云。

在京(杭州)“立朝四十天”

《宋史/朱熹传》有(朱熹)“立朝四十天”,即,朱熹到京任职仅四十天。

一年之内,朱熹进京(临安),又出京,只在杭州住了四十多天就走了,这与一场南宋宫廷内斗不无联系。

绍熙五年(1194),知枢密院事赵汝愚(注5)联合韩侂胄(注6)拥立赵扩(宋宁宗)为帝。宁宗即位后,赵汝愚升任右丞相,他向皇上推荐朱熹担任焕章阁侍制兼侍讲。

“侍讲”也就是皇帝的讲师。

庆元元年(1195)八月,朱熹奉召进京(时年六十五岁),秉承朱熹为人与作风,作为宁宗帝侍讲,向皇上讲述《行宫便殿奏礼》、《大学》,并借机面陈述对国是的看法,诸如,停止修葺东宫以慰流离饥饿的难民;皇上应下诏自责,以减省舆卫;

振肃纪纲,以尊严朝廷;近习不得干预朝权,大臣不得专任己私等。

对于皇上近臣韩侂胄,朱熹认为,只可重赏,而不应当让他参政,握有重权。

这些言行自然引起宁宗的不快。

在临安,朱熹卷入到一场宫廷纷争中,右丞相的赵汝愚与韩侂胄由盟友而成为政敌。赵认为,“外戚不可言功”,阻碍了韩侂胄仕途升迁。可是韩侂胄是内宫近臣,又是皇亲国戚,担任着枢密都承旨这样的要职(传达皇上旨意),深得宁宗信任。

同年(1194)闰十月,在韩侂胄怂恿下,免去了朱熹侍讲职位。尽管丞相赵汝愚、中书舍人陈傅良、起居郎刘光祖、起居舍人邓驿御史吴猎、吏部侍郎孙逢吉等主张挽留朱熹。

宁宗说道:“朱熹对朝廷之事,处处干预,而他的所言,多不可用。”

同年(1194)闰十月,朱熹带着几个门徒,回福建老家去了(仅在临安逗留四十余天)。不过,朱熹在进京与出京的途中,均路过上泗昙山,留下了题刻,至今仍在。

到临安前,昙山石壁上写了:“颓然见兹山,一一皆天作。信手铭岩墙,所愿君勿凿。”

离京后,朱熹等人再次到昙山,又题写了:“绍熙甲闰十月癸未,朱仲晦父南归,重游郑君次山园亭。周览岩壑之胜,裴回久之。林择之、余方叔、朱耀卿、吴定之、赵诚父、王伯纪、陈秀彦、李良仲、喻可中俱来。”石刻上提到的人也就是他的九个门生。

《宋史/朱熹传》概括几句话:“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 文中“立朝才四十日”,应当就是指朱熹这次进京的四十多天(注7)。

纵观朱熹在浙江各地的所作所为,他的一言一行,完全不是一个迂腐老夫子,而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学者,一心为民众着想的官员,难道不值得后人敬仰,纪念这位了不起的理学家!

(注1)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北宋末与南宋初,恢复榷茶以来,常平、茶、盐三司分合无常,政和二年至宣和七年(1112-1125),实行钞引茶盐法,各路置“提举盐香茶矾事司”,主官称“提举盐香茶矾事”,简称“提举”、“提盐”、“盐香”、“盐香茶”、“茶盐”等。宣和七年二月,诏令改“提举盐香茶矾事”为“提举茶盐公事”。南宋绍兴五年(1135),诏令常平司并入茶盐司,绍兴十五年,规范其主官名称为“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注2):荒政,为古代官府赈济灾民的政策。《周礼·地官山》“十二荒政”说:“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 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 (讥察),七曰眚 (省) 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灾荒会加剧社会动荡,激化社会矛盾,对政权构成威胁。先秦以来官府重视荒政,采取平籴、常平仓、移民、减税、发放钱粮等赈救措施。

(注3)朱熹依据在南康军建宁府崇安县任上赈灾建立社仓的经验,即由县府出资贮米于仓,在灾荒年间或青黄不接时赈贷,至冬收回原米。次年夏间贷于人户。每石收息米两斗,自后逐年依此散放收回。遇小歉即蠲其息大半,大饥则尽蠲之。若遇凶年,人们仍可得到调剂。朱熹认为,此法可推广到他处,写了《社仓事目》要求浙东各州疾速施行,并专列《劝立社仓榜》张贴。

(注4)祠禄官,宋代崇尚道教,各地有宫观。如杭州洞霄宫,台州崇道观等。各宫观设置使、副使、判官等职,有判举、提点、都监、管勾统称宫观官或祠禄官。宋代对年老不能任事官员,任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有俸禄)。

(注5),赵汝愚(1140—1196),字子直,饶州余干人,南宋名臣、学者,宋太宗赵光义世孙。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状元及第。历任修撰、知福州、吏部尚书等。宋孝宗驾崩后,策划实施“绍熙内禅”,奉嘉王宋宁宗即位。以功升任右相,与留正同心辅政。庆元元年(1195年)遭韩侂胄构陷,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庆元二年(1196年),于衡州暴卒。开禧三年(1207年),韩侂胄被杀,复赵汝愚原官,赐谥忠定,追赠太师、沂国公。理宗时,追封福王,后改周王。

(注6),韩侂胄(1152-1207),字节夫,相州安阳人,南宋权相。韩侂胄以恩荫入仕,淳熙末年知閤门事。绍熙五年(1194),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等策划拥立宋宁宗赵扩即位,以“翼戴之功”,初封开府仪同三司,而后官至太师、平章军国事。任内禁绝朱熹理学,贬谪赵汝愚为代表的大臣,史称庆元党禁。他追封岳飞鄂王,追削秦桧官爵,力主开禧北伐,因将帅乏人而功亏一篑。开禧三年(1207年),在金国示意下,韩侂胄被设计劫持至玉津园杀死,函首送金,两国达成议和,年五十五岁。

(注7),《宋史/朱熹传》载“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译文,朱熹自从科举中进士后,直至七十一岁过世,有五十年时间,其中任地方官二十七年,任京官四十天(宋时三年为“一考”,九考,也就是二十七年),加上40天在京,其余时间都在讲学、著述。

 


相关内容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湘湖轶事|“八龙”韩纬在萧初探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