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上泗山歌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中日茶文化传播
民国沪杭帮会关系初探——以张…
史林春秋
 
朱宏达:先秦研究和传统文化运用(二)
来源:浙江社科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19-09-30

二、家有画像 飲食必祝——苏东坡与杭州

词人苏轼 (收入《十大词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获1990全国金钥匙一等奖) 

家有画像 飲食必祝(收入《吴越首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苏东坡与西湖》 杭州出版社2004年10月


三、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和吴洁敏合作编写中国古诗,探讨研究古诗格律

1.汉英对照的《中国古诗百首读》是合作开始。(由许渊冲、王涧中英译)华语出版社1991年出版。

1993年获国家出版总署首届音像读物一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音像教材三等奖。

2010年改版重印(中国名著简读系列之一),行销海内外,作为国际汉语教学高级读本问世。选篇以唐诗为主,兼顾上下。上至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诗,下至宋元明清诗都有涉及,使读者对中国古诗有个粗略的认识。本书每首诗加注拼音、注释,后有英语翻译,译者讲究韵律美,适合读者需求,受到海外国际汉语教学师生欢迎。

2.《经典古诗美读篇》辽海出版社2001年出版,除了注释还有拼音和朗读指导。

3.《美读丛书•中国古诗美读》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有注释、拼音、还有指导节律朗读的话谱。

4.《情韵朗读学古诗——格律辨得清》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是韵律启蒙丛书之一,除注释、拼音、还有情韵朗读话谱,每篇都有格律分析。目的是用我们发现的汉语节奏规律来分析古诗格律,认为中国汉语古诗格律是汉语韵律的结晶。根据我们合作研究发现,从《诗经》到唐宋元明清以来的所有古诗格律中,都具备汉语节奏主旋律(即在音顿律或长短律节奏周期上,套叠着声韵律(叠韵和押韵)、平仄律(声调组合出平仄律节奏规律)、扬抑律(每首都有固定的句数,句调之间存在扬抑律节奏),所以读来顺口、听来悦耳;成为汉语语音链优化组合的首选。这是因为具备了汉语节奏的主旋律。各个时期的不同的诗体只是格式不同。从我们对语文教师的培训试验中,经过对汉语节奏规律和汉语节奏主旋律的介绍,再用来分析近体诗和古诗格律,都能很快掌握;最后要求听众分辨各种诗体格律基本可以做到。听者反响较好。因为只有学古诗分辨格律,才能使学生学到中国古诗的韵律美,从而提高读者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朱生豪传》的出版是我们伉俪合作研究的一大硕果

《朱生豪传》是我国第一部翻译家传记,1990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当年获中国图书奖二等奖。次年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朱生豪》(上下集)在中央台播放。1996年,我们受邀至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访谈半小时。1999年结集出版《只活了32岁的翻译奇才——访<朱生豪传>作者》。影响较大,评价甚高。海内外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广州日报》,以及新加坡《联合早报》,马来西亚《南洋商报》等好评如潮。朱生豪夫人宋清如生前曾在《朱生豪传》扉页上写诗评说赞扬:

沧桑五十载,生死两茫茫,何幸传神笔,音容重焕光。

原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会长、著名翻译家方平对我们说:感谢你们写了第一本翻译家传记。”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写不完的朱生豪”

这前一句自德国大文豪歌德提出以后,已经成为西方学术界的流行语;因为莎士比亚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多样性与深刻性,是亘古以来所无与伦比的,如前人所评说的莎士比亚是 “才高八斗,前无古人,”其戏剧作品点铁成金,应有尽有;不但恢宏大气,也厐杂通俗,恰如江流之水,源源而来,无穷无尽。早在1623年,班·琼生就说:“他不归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永恒”。

这后一句是我们三十年来研究朱生豪所感所悟;朱生豪固然是以出众的才华和难能可贵的诗人气质闻名于世,但他那为民族爭光而不屈不挠矢志译莎的献身精神也是可歌可泣的;同样重要的是他译莎的语言华瞻而富有神韵,为中国的读者接近莎士比亚创造了条件。是中国读者所喜闻乐见。朱译莎剧至少为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普及立下了头功。朱译莎剧的各种版本,一印再印,供不应求,也是有目共睹。

朱生豪的名字与英国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据最新统计莎士比亚戏剧写作用的词汇量多达43566个,中英文俱佳的朱生豪不但要用同样多的汉语词汇量来翻译莎士比亚,还要保持原貌不变,就不得不煞费苦心根据人物性格采用不同色彩的典雅的通俗的或方言词汇,运用汉语独有的语法手段,以及不同历史时代多样化汉诗格律来移植莎剧(如诗经四言体、楚辞长短句、乐府五言体、五七言近体、词体、元曲等不同诗体等)表达典型人物的不同性格,使散文体的翻译有了最大化的诗化倾向,从而使朱译莎剧中的典型人物仍然栩栩如生,历久而弥新。当然朱译莎剧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漏译、误译),指出这些问题是完全必要的,问题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充分地重视和评价朱生豪的莎剧原译。

朱生豪除了32个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本子以外,存世的其他作品不多,但自《朱生豪传》初版以来,朱生豪的粉丝还是新发现了一些朱生豪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1999年,陕西一位朱生豪粉丝在上海图书馆翻捡资料时,发现《青年周报》上刊有朱生豪的10篇署名作品。包括小说一篇,随笔散文6篇,翻译小说3篇,共约近5万字。为研究朱生豪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2000年,嘉兴文学青年姚辛也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一本《汹涛》,上有朱生豪的《中国的小品文》,约5000字,是研究朱生豪文学思想的重要资料,等等。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包括朱生豪情书的全部公布(朱生豪初版时,宋清如只提供一部分手抄朱生豪书信),这些都是我们写不完的理由。

 为翻译家立传不易,中文系教师要为翻译家立传更是难上加难。1984年暑假,我们第一次访问了蜗居嘉兴的朱生豪遗孀宋清如,表达了我们要为朱生豪立传的愿望,宋老师就明确告诉我们说:“我申明这传记很难写。因为我知道传记首先得有丰富的资料。至于朱生豪,既没有辉煌的成绩,又没有留存像样的著作,人家熟悉他,只是因为读到了他译写的莎士比亚戏剧,他自己就说过,译得再好也是别人的作品。何况他的生活是如此平凡,没有任何闪光的斑点,没有任何离奇的遭遇。他留存在这世上的,除了莎剧译稿外,只有一些残存的信件。而这些信件,又只属于私人情愫的倾诉,属于半个世纪以前现实的观照。”宋老师认为:朱生豪的传记无法写,以往有过失败的教训,却无成功的经验。但我们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用自己的热情、执着、耐心和诚意,一步步扣开了宋老师原先设防的心扉门户,听取并记下她所知道的有关朱生豪生平的经历,展示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也提供了某些可供进一步调查的亲属、友好名单。初次会晤,取得了宋老师的信任和支持,给我们以极大的鼓舞,也从此在前辈宋清如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艰巨的工作。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奔波在沪杭嘉线上,跑图书馆、档案馆查阅资料,翻阅了数十种报刊杂志,访问或信访了当时还健在的朱生豪亲戚和师友,甚至走向上海静安区提蓝桥监狱调阅档案(第一个提议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的詹文浒,1950年以反革命罪被起诉),搜集材料,从无到有,初具规模,可谓不遗余力。由于在当时某些权威看来,我们为朱生豪写传,脱离了自己的专业,因而申请课题立项,总是出局。没有科研经费,只得自掏腰包,在有限的工资里精打细算。然而我们的诚意也感动了许多业界前辈。朱生豪的同学挚友彭重熙1985年5月26日给宋清如的信中说:“由于您的介绍,嘉兴日报陆某及杭大吴洁敏都来了信。陆君一月二十五日来函称(附有嘉兴报报道您的短文)收集了些关于朱生豪的材料,打算写传记。因所谈较泛,致未作答。二月十八日吴洁敏的信写得十分恳切,也说在写朱生豪的传记,提出了好些问题,收集的材料及了解的情况比较深入,对提出的问题要就我所知详细作复,真像出题考试一样使我不能不复。第二信则称已另找到朱生豪的照片两张,真是难能可贵。”我们的学友浙江古籍出版社编审吴战垒,让我们查阅了尚未付梓的夏承焘《天凤阁学词日记》样稿中有关的朱生豪资料,使我们早早地掌握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浙江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同志听说我们要为朱生豪写传,破例把珍贵的资料,让我们外借翻拍照片资料。每有所获,即请宋老师过目指正。诸如此例,举不胜举。

第一年收集材料。此后两年即1985——1986就整理写作。前前后后,费时三载,四易其稿。当时没有电脑,只能手写手改。我们常常是一人起草,一人修改;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满意为止。还发动儿子、邻居和同乡同学来誊抄。待初稿成形,草稿居然堆积了满满一大箱子。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由于不正之风,如此原创之作,居然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社搁置了三年之久。出版界的潜规则尤其是责任编辑要求署名的丑行,使我们猝不及防,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吴洁敏终于支气管扩张发作,大口大口咯血不止;半年内三度进出浙江医院。记得1987年的中秋节和大年夜都是在医院病榻面前度过的。呕心沥血,绝非虚言也。至今想起来仍有不堪回首之痛。

也许较之更为不幸的,《朱生豪传》搁置三年并不为罕见。值得欣慰的是,许多并不认识的同好者、有识者,对《朱生豪传》青睐有加。《文汇月刊》资深编辑、作家周尊攘在宋清如家里看到了《朱生豪传》打印初稿,立即推荐给编辑部。1988年6月《文汇月刊》第6期以头条主页的显赫位置,刊登了《朱生豪传》大部分篇章,还加了“编者按语”,指出朱译莎剧“译述质量之高,迄今无出其右者。莎氏戏剧在我国广泛发行和演出,但译者朱生豪短短一生的感人事迹,却鲜为人知。故本刊特予选刊朱宏达、吴洁敏合著的《朱生豪传》部分章节以飨读者。”1989年1月《江南》以《朱生豪的青少年时代》为题,刊登了《朱生豪传》另一部分篇章。这两个有相当影响力的大型文艺刊物一亮相,《朱生豪传》在读者中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再加上黄源作序,曹禺题写书名。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也就不得不于1990年1月匆匆推出了《朱生豪传》,连校样都来不及仔细校读。以至于《朱生豪传》第一次印刷留下不少校对错误。

《朱生豪传》一面世,就赢得了读者喝彩。呕心沥血之作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我们的样书还没有收到,上海《新民晚报》1990年2月20日就发表了介绍文章,称之为这是“一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传记”。《解放日报》根据读者反应,把《朱生豪传》列入“沪版畅销书排行榜”,而且列为“爱书家推荐的5种沪版书”之首。著名评论家、《文汇读书周报》主编阿昌在1990年3月10日《解放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不该忘却的——推荐<朱生豪传>》的评论文章,认为“这部传记为朱生豪耸立了一块早应为他建造的丰碑”。我们的一位华东师范大学同行朋友范开泰教授经过福州路偶见《朱生豪传》出版盛况和巨幅广告牌,非常兴奋,特地来信告知,并风趣地说:“真正是羡煞人么也哥!”同年8月31日,从北京传来喜讯,《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朱生豪传》荣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这是当年一年一度最权威的综合性图书奖。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原社长特地通知我们到上海领取50本书的奖励,说:“你们为我社争取到10年来第一个大奖。”一时间,海内外十多家报刊发表评论,推荐《朱生豪传》。两年后,朱生豪的感人事迹,登上了荧屏。嘉兴市出资三万,由我们的学长、原嘉兴市文联主席王福基执笔,拍摄了同名电视剧。中央电视台1992年3月29日播放了电视剧《朱生豪》(上下集)。四年后即1996年11月16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邀请我们去北京作《只活了32岁的翻译巨星——关于<朱生豪传>》的访谈。1999年1月结集被收入现代出版社《在电视上读书》出版。

《朱生豪传》得到大家认可,引起一系列社会强烈反响,是出乎我们意料的,也是一贯淡泊名利的宋清如老师所未曾预料的。这并不是《朱生豪传》写得有多少出彩,主要是朱生豪的事迹动人,贡献巨大;他生命短暂,事业长存。大象无言,这是任何言语笔墨所无法形容的。

《朱生豪传》问世已经三十个年头了。

在翻译领域,朱生豪是唯一一个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列名的英语翻译家、百年一遇的译界楷模;

在莎学领域,朱生豪为中国人民走近莎士比亚贡献了毕生心血,是中国普及莎学的撒播火种者。

在诗学和新闻领域,朱生豪留下了珍贵而又闪光的杰作。

莎士比亚是诗人戏剧家,朱生豪如果不是诗人,莎士比亚戏剧就不可能翻译得那么华瞻和流畅。时至今日,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事实。

我们从来没有淡出过朱生豪研究领域,我们时时关注着朱生豪研究的进展。除了发表单篇研究文章外,我们合作撰写了《译界楷模朱生豪》(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南湖文化名人朱生豪》(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0)为在中国普及莎士比亚、为宣传朱生豪的动人事迹继续发力。

可喜的是一大批新生力量已经加入到朱生豪研究的队伍中来了。朱生豪研究的范围扩大了,朱生豪的研究由此更加深入,也弥补了《朱生豪传》不足。尤其是朱生豪哲嗣尚刚同志,这位60年代浙大电机专业的高材生,在1997年母亲宋清如去世后,也全身心投入到朱生豪研究中来,先后推出《诗侣莎魂》、编撰《朱生豪情书》《秋风和萧萧叶的歌》等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随着朱生豪故居的改建和朱生豪故居陈列馆的开放,尚刚被嘉兴文化局聘为陈列馆顾问、2007年11月21日朱生豪故居陈列馆开放,我们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第二年又接着举行朱生豪和莎士比亚学术研讨会,一大批莎学和翻译工作者聚集嘉兴,带来各种全新的信息。我们递交了《名家视野中的朱生豪》论文。在朱生豪一百周年纪念的日子里,北京文献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手稿》。尚刚主持的朱生豪故居陈列馆正在自然而然地逐渐成为朱生豪研究的中心。所以,我们今天重新回顾朱生豪的动人事迹,仍然有着不少的感动和克制不住的冲动;而更为令人振奋的是,我们研究朱生豪有了更新的角度、更丰富的材料、更深入的理解。酝让再三的《朱生豪传》增订写作也就有了更多的底气。我们努力的目标是尽可能满足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达到雅俗共赏、赏心悦目。如果能给大家提供一份口碑不错的文化大餐,那就是我们唯一的愿望和最大的欣慰了。 


五、在与吴洁敏合作的节律研究中,我的重点是试图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语音实验结合起来,以传统文化的精粹来阐释汉语节律的一些基本问题。

随着《汉语节律学》出版、获奖(语文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以及商务印书馆约稿出版《汉语节律学》修订本(2017年已签出版合同)和《汉语韵律多维特征及其认知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即出);研究还在逐步深入。比如用儒学中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和阴阳、刚柔、奇偶等概念;以及道家的”三生万物、相反相成观点等,都是我们节律研究用以伸发的基本原则。特别是我们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的《和韵新论》和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的《汉语语篇基调和九宫调模矩阵参数》,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语音学融合研究的产物。由于这两篇文章的原创性、科学性和影响力,不久就被翻译成英文,再次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和韵新论》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1996.1(第159-161页)。《汉语基调的九宫调模矩阵及其参数》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全文转载。

“和韵”说,是刘勰《文心雕龙、声律》中提出的汉语声律原则。是刘勰对前人诗作声律的探索和总结,并为近体诗格律诗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根据。作者认为:“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是“和韵”说的精粹,“和”是语言节奏不可缺少的对立音素,”韵“是声音节奏中的相同因素;二者是一组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是汉语声、韵、调对立统一整合形式。我们运用语音实验制作的图谱,对以往各种“和韵”说的解释:如“双声叠韵说“、”四声八病“说、”平仄押韵 “说等等莫衷一是的意见,作出全新的分析和解释,为我们的节律研究和节奏规律提供了佐证。以往许多只能凭耳朵听的语音现象,现在不但可目测,而且还可以人工合成了。一切建立在定性研究基础上的声韵学说,都将受到新的更为科学的定量检验和测定。

《汉语基调的九宫调模矩阵及其参数》是借我国古代传统的“九宫”图示,对语篇基调外部的音高与音长的组合规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结论是把语篇音高、音长作为两个坐标,各分为三个层级加以连接,从而形成了汉语基调的九宫调模矩阵,并能在九宫调模的不同位置上,显示出语篇不同的二维声学特征。九宫”这个词,是我国儒家经典《易》学中的概念。东汉前《易》纬家用“九宫”家来解释宇宙;以八卦之宫加上中央,合称九宫。“九宫”这个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东汉以后,“九宫”曾被用来解释历法、气象、算数、军事等。因为“九”在中国古代,除了表示序数,还可表示极数,表示全部。所以“语篇基调的“九宫”调模矩阵”可以涵盖所有的基调模式,而且还可用于各个语种。


朱宏达科研成果要目

《四书遇》点校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年6月初版   

《四书遇》点校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4年3月改版

《张岱<四书遇>的发现及其价值》 《杭大学报》1985年第1期,

《古书典故辞典》(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初版           

《古书典故辞典》(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再版     

《典故简论》《杭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论左传的语言艺术》先发表在《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书报资料1982年9期全文转载。

《左传直解》(合作)浙江文艺出版社20年9月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先秦文学卷·左传》1988年第一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先秦文学卷·商君书》1988年第一版。

《先秦文学面面观》原载《语文战线》1981年1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书报资料 1982年1期全文转载。

《左传 晋楚城濮之战》赏析、《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左传 秦晋殽之战》赏析,以上载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古文鉴赏大辞典》1989年11月。另外,还有《左传》好文赏析五十篇(未刊)。

《墨子校释》(合作)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孙诒让和墨子研究》(原载《杭州大学学报》1990年4月,后选载《墨子研究论丛》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论墨家精神》《杭州大学学报》1992年3月)。    

《白话先秦诸子》(墨子译文)黄山书社1992年8月。

《墨子、公输》讲疏《语文战线》1980.1.

《跋翁方纲手抄墨子节本》《文献》第十三辑1981。

《论墨家精神》《杭州大学学报》1992年3月。

《孙诒让和墨子研究》《杭州大学学报》1990年4月,后选载《墨子研究论丛》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白话先秦诸子》(墨子译文)黄山书社1992年8月。

《墨子书目版本考评》、中华书局《文史》第四十一辑,在此基础上,拟编著《墨子研究书目五种》(未刊)。

《汉文化中的儒学与墨学》新加坡《世界华文研讨会论文提要集》1989年12月。

《诸子百家格言警句》(主编)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中国古代兵书集成》(《三十六计校注》《六韬校注》)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10月线装。

主编:《王焕镳先秦文学四种》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现参加浙江省文史馆组织编写的《王焕镳全集》(约260万字)工作。

《中国古诗百首读》(汉英对照)与吴洁敏合作(许渊冲、王涧中等英译)华语出版社1991年出版。

《中国古诗百首读》(汉英对照)与吴合作(许渊冲、王涧中英译)华语出版社2010年改版重印(中国名著简读系列之一)。

《经典古诗美读篇》(与吴合作)辽海出版社  2001年出版,除了注释还有拼音和朗读指导。

《美读丛书·中国古诗美读》(与吴合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有注释、拼音、还有节律朗读的话谱。

《情韵朗读学古诗——格律辨得清》(与吴合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是《韵律启蒙丛书》之一,除注释、拼音、还有情韵朗读话谱,每篇都有格律分析。

《朱生豪传》(与吴合作)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

《南湖文化名人朱生豪》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

《译界楷模朱生豪》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5年12月

《朱生豪遗词》《词学》1988年7月

《论朱生豪的诗》杭州大学学报1988年4月

《朱生豪与莎士比亚》(与吴合作),   《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2—3期连载

《朱生豪年谱》   《中国翻译》1988年6月

朱生豪的诗学研究和莎学实践   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8月 

朱生豪传选(与吴合作)《 文汇月刊》1988年8月

朱生豪的青少年时代(与吴合作)《江南》1989年1月

在寂寞中爆发光芒(与吴合作)   新加坡《联合早报》1990年10月16日

《译界楷模朱生豪与新马女诗人张荃》(与吴合作)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1990年9月28日

《用生命换来莎士比亚》(与吴合作)新加坡《联合早报》1992年6月16日

隔海觅知音  相勉在九泉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1月18日

《中国人物年鉴》朱生豪、传记出版  1991年6月

《朱生豪传》出版以后,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多有报道、评论和介绍;又改编为电视剧,中央台播放,这里从略。

词人苏轼 (收入《十大词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获1990全国金钥匙一等奖 )

家有画像 飲食必祝(收入《吴越首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

《苏东坡与西湖》 杭州出版社2004年10月

苏东坡在杭州  《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2期

《章太炎评传》(收入《浙江十大文化名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

《悲古国沉沦之思  感唇齿相依之情——金九避难南北湖》(合作) 学苑出版社1999年11月

《金九南北湖避难记》(合作、韩文)韩国民族运动史研究特刊研究会出版1997年10月

参与吴洁敏的节律研究,发表的论著和文章,见吴的学术自传,这里从略。

相关内容
“读什么书 如何读书”来夏新:书卷多情似故人 2024-04-03
观像|邓小南:“山水”之间“阅读”天下 2024-03-14
荣新江:去邓广铭先生家拜年的往事 2024-03-13
吴宗国先生纪念专栏|邓小南:​忆念吴宗国老师 2024-02-02
戴逸 | 治史入门:我的学术生涯 2024-01-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