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弘历像 如今西湖龙井茶,可说是国饮之首,天下闻名。但其早先何时显名于世?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历史话题。从文献记载的情况可知,杭州西湖产茶,始于中唐以后。但经历北宋、南宋、元朝到明朝前期,却从未见到有直接记载“龙井茶”的材料。这并不是说宋、元时期龙井无 茶,只能说那时候龙井的地产茶并不出名,所以,也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以为,最早向世人隆重推出西湖“龙井茶”的,是明代嘉靖年间的田汝成。他在所著《西湖游览志》卷四中,有如下一段话: 老龙井有水一泓,寒碧异常,泯泯丛薄间。幽僻清奥,杳出尘寰,岫壑萦回,西湖已不可复睹矣。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郡志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乃在灵竺、葛岭之间,未若龙井之清馥隽永也。再上为天门,可通灵竺,径术崎巘,草树蓊郁,人烟旷绝,幽悄不禁。 田汝成在这里先写老龙井的水和幽僻的环境,然后赞扬龙井所产茶叶是“两山绝品”。所谓“郡志”,指的是《咸淳临安志》,其中载有宝云、香林、白云诸茶。我们知道,元代,杭州未修过府志,而明代曾五修《杭州府志》,只是洪武、永乐、正统三志早佚,田汝成之前只有一部《成化杭州府志》,就算它记杭州茶,抄的一定是《咸淳临安志》。所以我认为田汝成实是推崇和推广“龙井茶”的第一功臣。可惜的是,他当时高度评价龙井茶为“两山绝品”,却仍然没有引起人的重视,到清代乾隆前期都是如此。 这样说是有根据的。清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弘历第一次南巡杭州,浙江和杭州的地方官安排他到天竺观看茶农炒茶。乾隆皇帝看得兴致勃勃,便作《观采茶作歌》诗一首,记其事,讲观感: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柔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乾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王隶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朅览民艰晓。 尽管诗中有“西湖龙井旧擅名”的句子,但“皇上”本人并未到龙井,所以描述的炒茶情形并非本山实情。 《西湖游览志》(明嘉靖初刻初印本)首次隆重推介“龙井茶”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第二次到杭州,这回他又去看了炒茶,但从他写的纪实诗来看,这次前往西湖茶乡时心情非常不好。为啥呢?估计是他发现上次来杭州天竺看炒茶,一路都是地方官员事先安排好的。皇帝驾临,做“预案”、定“踩点”、排“人头”,那是做官的一贯做法,也没啥好大惊小怪。但偏偏乾隆帝不乐意,他认为看不到真情实况,看到的都是预先安排好的“作秀”,都是假的。于是,这次观看炒茶的地点,乾隆帝自己定了“目标”:云栖。去看了之后,按照他自己的习惯是要做“功课”的,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用诗记下来: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 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女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拔挑,趁忙谷雨临明朝。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按照自己的意愿看到了杭州当地茶农真实的劳作情况,乾隆帝感到很高兴,想想像自己这样亲民,又这样体贴民艰的皇帝好像也不多啊。不过,他高兴归高兴,这回到的是云栖,仍然没有到龙井去。 这时候,有一个人“发急”了。“龙井茶”这样被“冷落”,使得当时身为举人、拣选知县的浙江桐乡人汪孟坐立不安。“龙井茶”这么优秀,前朝田汝成这么隆重推荐,却没人当它一回事,这么下去情何以堪!推介“龙井茶”从田汝成开始后,一直乏人“接棒”,到现在似乎终于等来了“接力”的,而且还是皇帝本人亲自出马,但跑了两圈,都“跑偏”了。这需要有人正确引导啊!于是,他特地编了一部题为《龙井见闻录》的书,呈请皇帝“御览”。书前“恭录御制诗二首”,也就是上文提到过的两首观炒茶诗,摆出样子给乾隆帝看,要让他一翻开书就欢喜。然后么,就拐弯抹角地请乾隆帝去看看龙井。 在《龙井见闻录》卷五“物产”一门中,汪孟隆重推出了“龙井茶”,所引用的材料,有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还有《浙江通志》《康熙钱塘县志》等地方文献中称赞西湖“龙井茶”的文字。 现在没有证据表明乾隆帝是否读过汪举人的这部“进呈御览”的《龙井见闻录》,但事实是这场“龙井茶”的吆喝“接力赛”从此以后跑上了正轨:乾隆帝从第三次南巡到杭州起,直到第六次来西湖,都去了龙井,喝了“龙井茶”,写了“龙井茶”诗,品题了“龙井八景”。 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帝初到龙井,“回家作业”写有《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诗: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此诗一出,西湖“龙井茶”名声大噪,连皇上都给它写“广告诗”了!这当然非同小可了。所以说,在推广“龙井茶”的这场明清“接力赛”中,汪孟应该是起到重要作用的。乾隆帝如此喜欢“龙井茶”,一再吟诗歌咏。“龙井茶”还成了指定贡品,于是身价百倍。这些对“龙井茶”而言,应是实至名归。甚至因了乾隆帝喜爱“龙井茶”,还改变了这种茶的制作时令。据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中的《高宗饮龙井新茶》一文称:“杭州龙井新茶,初以采自谷雨前者为贵,后则于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为了制作贡茶,西湖“龙井茶”的采制时间提前了一个节气,“明前”、 “雨前”的叫法就是这么来的,一直流传至今。徐珂说,有时候乾隆帝还用“龙井茶”摆专门的“茶宴”,请大臣品尝,并作为赏赐之物:“颁赐时,人得少许,细仅如芒。瀹之,微有香,而未能辨其味也。高宗命制三清茶,以梅花、佛手、松子瀹茶,有诗纪之。茶宴日即赐此茶,茶碗亦摹御制诗于上。宴毕,诸臣怀之以归。”这些,都非常直接地替“龙井茶”做了“活广告”。 乾隆帝题写的龙井诗碑 乾隆帝到过龙井品尝“龙井茶”后,杭州老百姓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宣传“龙井茶”的机会,于是当地就衍生出不少故事来,最有名的就是“十八棵御茶”的传说。说的是乾隆帝一次在龙井狮峰山下和茶农一起采茶,刚采了一把,京城来报说太后生病,他便急急回京。太后见了乾隆帝,闻到一股清香,便四下询问。乾隆帝左右寻找,无意中摸到口袋中的那把茶叶,经过几天的压揉,已变干扁。太后闻茶味香,便让宫女烹煮,饮后神清气爽,不禁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一高兴,就将他采过的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有“十八棵御茶”,各地旅游者游览至此,多半都会前往一访,拍照留念。 乾隆帝对西湖“龙井茶”的贡献,可谓大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