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史林春秋
 
李学勤先生与简牍保护
来源:世界古代史研究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均明 赵桂芳  日期:2019-11-22

李学勤先生在文史哲领域的成就已广为人知,但先生对简牍保护工作的重视及情怀鲜有人涉及,今将我们所见所闻,略述一二。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银雀山汉墓竹简及马王堆汉墓帛书竹简的大量出土,国家文物局从北京及外地各单位调集了许多著名专家,组成整理小组,对这两批出土文献进行整理,商承祚、唐兰、张政烺、顾铁符、朱德熙、马继兴、李学勤、裘锡圭、马雍、曾宪通、于豪亮、周世荣等先生皆在其中。1976年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河北定县汉简等也陆续调入红楼,上述部分专家参加整理工作,李学勤先生也是其中一员。定县汉墓古时历经火烧(不完全燃烧),所出汉简实际上是一片片木炭,笔迹的墨色及简体都是黑的,只是从侧面看反光程度不一样,有字的地方显得亮一些,可以看出字样来,这些简无疑非常脆弱。李先生等经常拿着这些简利用侧光做释文,对简的脆弱性感受颇深,所以总是小心翼翼,唯恐失手。那时候,我们分别是文物出版社和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的职工,同时也在为整理小组做服务工作,都把李先生当成自己的老师。

1976年7月28日凌晨近4时,河北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北京有强烈震感。当时我们和多位外地来京的整理小组成员都住在红楼地下室,熟睡中被惊醒,只听到床架吱吱作响,放在盆架上的脸盆被甩出老远,起床后想站都站不稳,犹豫片刻才互相打招呼,急匆匆跑出楼外,停在楼前五四大街开阔处。定神后回望红楼,楼体中部偏东的砖墙从4层至2层纵向开裂,非常显目,顿时成了危楼,天亮时即被封锁,禁止人员入内。此时,我们亦开始和出版社的同事一起收集木料,准备沿着红楼的围墙外侧给大家搭建临时防震棚,只见李学勤先生从远处的家中骑车赶过来,经与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商量,和金冲及一起,冲上四层,对放置在那里的定县汉简进行保护抢救,当时情形还是余震不断,楼层晃动不已。此前为了工作方便,曾按数十枚简为单元盛于纸盒中,然后交叠码放,李先生深知这种放置方法容易倒塌,所以上楼后立马将每个盒子都平放在地板上,而后才转移出楼外,保存在安全的地方。危难时刻,别人还没有来得及去想的,李先生首先想到了。他也有自己的家,家人也需要照顾,出于对事业的热爱及高度的责任感,却能做到奋不顾身,难能可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校友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入一批战国竹简捐给母校,异常珍贵。那时我们刚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退休,李先生即邀请我们一起参加对这批竹简的整理与保护工作,迄今11个年头了,深深感受到李先生对清华简的保护,时刻挂在心上,从未松懈,激励着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008年7月15日,2000多枚战国竹简从香港送达,拆开盖有海关印戳的纸箱后,可见竹简被装在约半米长的大口径塑料筒当中,先以湿毛巾包裹,再用保鲜膜封紧,然后塞到管筒里,有一些较软的竹简底下还垫着新竹片加固。当时由李先生主持点收,副校长谢维和现场调度,李均明也在场。

由于当时已进入暑假期间,中心同仁本想做简单的处理即入库,待开学后再做深入保护。或许由于天气太热及长途运输的原因,打开包裹竹简的保鲜膜及毛巾后,即可闻到明显的异味,用来做垫底的新竹片上也长满霉点,大家都意识到保护工作已时不我待,必须立刻开始进行。李先生等当即决定从校内借调刘国忠及从校外聘请赵桂芳一起投入保护清理工作,谢维和副校长亦调动清华大学分析检测中心及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实验室采集与竹简共存的水样进行分析检测,经检测发现水体中存在对竹简有害的活体菌群,大家陡然紧张,此后二三日,李先生与谢校长一直在现场。我们很快制定了应急保护方案,经李先生认可后实施。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我们曾经向简牍存量最多、具有丰富的简牍保护实践经验的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宋少华咨询,得到他及相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后来,该馆及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也曾派员协助保护。此外,竹简的年代测定、常规保护等还得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的技术支持。清华大学图书馆不仅事先给竹简的入藏准备了能保持恒温的库房,陈杰渝副馆长还经常检查其中的安全保卫措施。待菌群被杀灭后,竹简的清理开始进行。汲取全国简牍清理的经验与教训,遵照李先生的思路,在清污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保存原有笔迹放在第一位:遇到被污泥覆盖的字,清污时下手极轻,凭着我们对古文字的认识,准确估计笔画走向,在可能有笔画的地方尤其注意,清不掉时宁可不清,再泡数年,污泥松动变软后再处理。今清华大学藏战国简出版物中能见到相对清晰的竹简图版,与李先生注重字迹保护的思路分不开。

清污工作做了三个月,期间李先生经常亲临现场,李先生不在现场时我们也经常把看到的内容汇报给他,尤其发现写在简背的标题时,先生常常激动不已,那可是已失传数千年的经、史典籍,谁能不激动呢。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们没有用容水量少且易碎裂的玻璃管盛装饱水竹简,而是用单片玻璃捆绑后放入容水量大的优质不锈钢盆中,再以保鲜膜覆盖,通过静电吸引,保鲜膜与盆沿紧贴,盆内外空气即相互隔绝,避免了污染;盆上加盖及简背朝上,避免了光线照射,获得较好的保护效果。李先生对此很满意。

李先生注重简牍保护的情怀不仅是一种感情而已,而是具有一定的科学认识使然。简牍尤其是饱水简牍的保护无疑是世界性难题,所以简牍的保护与利用之间如何处理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李先生力主采取平衡的办法:即在整理未结束前暂不脱水,待整理完毕后再行处理,清华简的保护便采取这种办法。根据以往的经验,脱水无疑能强化简牍的强度,便于保存,延长其寿命;但脱水后,载体及墨迹颜色通常会变淡,反差缩小,对采集文字图像不利。为达此平衡,对饱水竹简的保护便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围绕为清华简的入藏与整理而成立机构时,李先生一直坚持要把“保护”二字纳入机构名称中,形成现名“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又与自然科学并存,形成了中心的特色,在实施“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时,出土文献的保护也作为一个平台纳入议事日程。

2008年12月16至17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清华大学、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出土竹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协办的“出土饱水竹木漆器及简牍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对于饱水竹木漆器及简牍保护的经验和技术进行了交流,一些专门从事竹简保护的专家还对清华简的进一步保护和整理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对清华简的保护起了促进作用。2012年中心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课题,还包括了子课题《清华简的保存环境和图像采集研究》,提交了研究报告。中心曾协助山东省博物馆、安徽大学等多个单位对所藏简牍进行图像信息采集及技术保护。

在讨论中心大楼的建设时,先生强调库房的建设要达到比较高的标准,以确保竹简的安全,如今大楼即将竣工,可惜李先生没能等到这一天。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中古史纪念|田余庆先生的“治学段子” 2024-12-20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唐五代江南史研究的广阔天地——张剑光教授访谈录 2024-11-26
学缘中的恩情与亲情——深切缅怀恩师金普森先生 2024-11-22
张帆:中国古代史史料的类别与特点 2024-10-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