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讲座预告丨冯培红:从中亚康国…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特别关注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文韵缥缃——委员走进文史馆…
神秘广告背后的历史真相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禹杭履迹
 
墨色生香,风雅之都——南宋的艺术成就
来源:浙江社科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19-11-29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南宋末年词人文及翁在《贺新郎·西湖》中感叹君臣耽乐湖山,国事无望复兴,客观上也使后人强烈感受到了以都城临安(今杭州)为代表的南宋文化艺术的繁荣程度。

东南形胜,人文荟萃,加之商业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壮大,临安不仅是南宋“第一州”,也是十二、三世纪世界第一大都会。南宋亡国后前来游历的马可·波罗仍对临安有“天城”之称,并赞叹其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南宋的艺术之花,恰是在这种矛盾的社会格局和繁荣的城市文化中酣然绽放。


金瓯半缺中的文化重建

     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军大举南侵,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春攻入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王朝于是终结。同年五月,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建炎三年,宋室南渡,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元年(1131年),南宋朝廷宣示“大宋受命中兴之宝”;绍兴八年二月,定都“临安”;绍兴十一年,宋金达成和议,约定两国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划界而治。至此,宋金对峙局面基本形成,南宋迎来了一百余年稳定发展期。

自五代十国争霸割据以来,杭州一直保持着较为安定的生存环境。作为吴越国的首府,杭州强化了海塘与灌溉工程,达到了“境内无弃田”的兴旺景象。五代至北宋时期,其它都市大多毁于兵燹,而自钱弘俶“顿首请命,不烦干戈”,归顺北宋后,杭州已连续七十多年未遭兵火战乱。故此,南宋之初的杭州本已繁荣富盛于天下。

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文化中心也相应移向江南,开启了“江浙人文渊薮”的时代。南宋时,北方人不易过江,临安作为都城,给予浙江人莫大的地理优势。据《浙江通志》载,仅鄞县中进士者,嘉定七年(1214年)有17人,嘉定十年达20人,宝庆二年(1226年)竟至37人之多;考察南宋状元的地理分布,浙江省有20人,占比达40.8%。据张家驹先生统计,南宋宰相凡62人,其中北方仅有3人,南方的59人占了总数的95%。另据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载录,宋金文学家694人中南方占505人,为总数的73%。可见,南宋时期的浙江成了全国人才集中地,文人们大量聚集在浙江便形成了诸多文人群体,他们交流激荡,对南宋文化艺术的繁兴可谓功莫大焉。

南宋开国之始,即全面承袭北宋“崇文”之风,重视史学传统。这是高宗皇帝赵构“中兴”之初就定下的基调。因此,尽管时局艰难,南宋政权始终把文化重建作为当务之急。定都临安未久,南宋朝廷便于绍兴十年(1140年)诏建敷文阁,十二年复建太学,十三年又建秘书省,并下诏搜访天下遗书。《南宋馆阁录》载,高宗赵构尝有谕“朕虽处干戈之际,不忘典籍之求……今幸臻于休息,宜益广于搜寻。”据史籍载,当时“国步艰难,军旅之事,目不暇给,而君臣上下,未尝顷刻不以文学为务。”南宋帝王像其先祖一样,对各类艺术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热情,他们身体力行,甚至引领时风,与文士群体一起,保持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局面。

与此同时,南宋政府还推行“农商并重”的重商政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南宋的商业思潮更进一步影响了士人们的思想理念。以临安为中心,诞生出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学派”以“义利并举”观为核心,主张经世致用的“事功”学说。南宋士人们多倾向于把传统儒学的伦理功能和浙东学派经世济用思想融合在一起,既承传上层之“礼”成教化、厚人伦的功能,又关注民俗文化丰富鲜活的因子。因此,在南宋的艺术创作中,突出呈现了关注当下,雅俗共赏的别样特质。


 与时沉浮,刚柔并济的南宋词

晚唐、五代时期,词本为民间俗曲,是文人士大夫娱宾遣兴的工具。到北宋末年,经过柳永、苏轼和周邦彦等人的持续开拓,词的内容和形式已较为成熟。但是,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趋于顶峰却在南宋。“靖康之变”是传统文人抹不去的心痕,南宋初年的词人不再将词作为歌筵酒娱的工具,而作为倡导抗金救国或抒发身世飘零的载体,因此扩大了词的审美表现领域。

为躲避金人铁蹄,年逾四旬的李清照不得不选择南渡。丈夫赵明诚的病逝,夫妻二人收藏的文物渐次散尽,加之到临安后的再嫁不幸,令李清照痛苦不已。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新明快而充满凄凉伤怀之情。在流离颠沛中,她借词抒发对中原故乡的思念,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她也在词中表达孤独生涯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寂;其晚年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更以乐景写哀情,通过今昔对照、人我对比衬托出家国变故带来的深切悲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实为悲今悼昔词作的典范。李清照的个人不幸和时代不幸难解难分地融合在一起,这些词也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而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一批词人更是将满怀的抗金爱国激情付诸于词,以诗为词,开创了“以词言志”的新高峰。辛弃疾于词中陶写的,不是一般的离情别愁,而主要是立志恢复的气节与名节。试看他那些慷慨激扬的词句:“袖里奇珍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甫见和再用韵答之》)“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句句令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

此前,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的岳飞更是以其传世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鼓舞人心,振聋发聩;而与辛弃疾同时期的陆游也毕生主张驱逐金人,收复中原。他有一百四十余首词作传世,其中近三分之一为豪放之词,如《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谢池春》“壮岁从戎”,《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等都是典型的言志之作。

南宋朝廷曾于隆兴元年(1163年)和开禧二年(1206年)两次对金北伐,但均失败。其后的“嘉定和议”使南宋偏安数十年之久。此前的抗金热情此际渐趋消退,朝廷上下似乎又复归升平。相应地,词坛审美也在向清雅之风转变。姜夔晚年居西湖二十五年,以他为代表的清雅词派是南宋中后期影响最大的词派。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词人精通音律,并擅长琢字炼句,营造典雅精致、恍惚迷离的意境。姜夔的《扬州慢》“波心荡,冷月无声”,《念奴娇》“冷香飞上诗句”,《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等即是典范;吴文英的《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短短五十一字,连篇叠合审美意象却处处切合题意,毫无繁乱之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清雅派词人的抒情大多追求雅正,其“发乎情而止乎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特点为后世称道。

出生于临安的周密融会姜夔、吴文英两家之长,形成了典雅清丽的词风。描绘西湖十景的组词《木兰花慢》是周密的成名作,字句清雅,描写细腻。以周密为代表的词人们还组建了“西湖吟社”,以西湖为主要活动地点,酬唱交流,享誉词坛。此后的张炎不仅写词,还著录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整理总结了宋末清雅词派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的艺术思想与成就。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詹氏家藏墨宝传承背后的故事 2024-05-14
史话杭州·物阜民丰:浙江原始青瓷产地——萧山窑 2024-05-14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余杭史海钩沉】津口船影(二) 2024-05-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