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何谓…
孔庙讲堂预告丨冯立:书翰千载…
【会议】“纪念马可·波罗逝世…
 
特别关注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
辛亥革命与杭州驻防旗营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南宋临安的防火组织与消防队
武林旧事
 
永不过时的“围垦精神”
来源: 杭州杂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余安迪  日期:2019-12-04

640.webp.jpg

围垦,是指用堤坝把滩地围起来开垦。这不仅是造田的重要举措,更是治理“坍江”的有效手段。新中国成立后到90年代,萧山人经历过33次围垦,共围得滩涂361平方公里,约合萧山区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若与宋代时相比,围垦将萧山区的面积翻了将近一番。《新华每日电讯》刊文,对此称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现年58岁的余观祥,曾经历过三次围垦战役,回忆起当年的情形还是历历在目。在一次采访中他提到:“真正见识到围垦筑堤的辛苦是在1986年的‘52000亩’围垦,光是走去出工就有10多里路,大冬天还是赤脚的。


那时参与围垦的人里,有农民、工人、医生,也有官员和知识分子,他们“活干累了就席地而睡,夜里还要有人放哨,潮水来了得逃命,睡醒了就起身接着干”。这是那个年代,萧山人民参与围垦的真实写照,恶劣的生存环境、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使得他们不得不奋起反击,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汹涌的潮水相抗衡。


640.webp (1).jpg


据余观祥介绍,围垦战役,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不同阶段,有着质的变化。刚发起时,就好像战争年代,靠的是人海战术,小米加步枪,围垦纯粹靠肩挑手抬。改革开放后,以前生产队的手摇船几乎销声匿迹,运输都开始用钢丝车、拖拉机。去围垦的人们也骑上了自行车。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甚至出现了摩托车的身影。


199311月的13000亩大围垦,更是让在围垦的吆喝声中成长起来的人们记忆犹新——围垦首次进行机械化施工,从此围垦战役正式告别了人海战术,翻开了新篇章。


30年间,最多时日动用15万余人,用原始的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围海造田52万亩,使350平方公里的滩涂变成良田,“坍江”得到治理。这一工程,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世界围海造田的奇迹”。这些年,有关萧山围垦精神的文章,也多次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解放军报等国家级媒体以原创、转载等方式刊发。


640.jpg


为能更好传承围垦精神,2015年,萧山成立了萧山围垦文化(书画)研究会。研究会选址围垦精神发祥地河庄,这里地处大江东腹地,有着十分深厚的围垦文化底蕴。成立以来,研究会始终坚持“传承精神、服务大众”的方向,在收集历史资料、实物、图片,把文化基因保留下来的同时,也在努力打造具有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的独特文化品牌。


土生土长的萧山作家俞梁波,曾耗时6年完成60万字长篇小说《大围涂》,以记录和纪念萧山人民围垦治江的历史。俞梁波说:“从整个萧山的发展来说,围垦就是‘本’。没有这个根基,就什么都没有。”如今,围垦精神已然成为一种激励,一种信念,推动人们去实现更大的梦想。而传承沙地文化,弘扬围垦精神,对萧山来说,无疑将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旁 2024-11-15
辛亥革命与杭州驻防旗营 2024-11-15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2024-11-13
浙档精品丨萧山围垦记忆:是珍贵岁月,更是精神财富 2024-11-13
校史寻踪|清末浙江高等学堂之学风 ​——和风篇呈吾师张阆声先生(1941年11月1日) 2024-11-11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