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史林春秋
 
​郭大顺:记协助苏秉琦先生写作《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来源: 随读随写微信公众号  作者:​郭大顺  日期:2019-12-10

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能秉琦先生撰写一本反映他一生成就、特别是20世80年代以来新点的著。1994年由我负责编辑先生的第二本文集《人·人·中国人—考古》由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引起反响后,我想实现这一目的的愿望更强烈了。考到先生年迈的身体,曾小心翼翼地写信建他在本新出的上先做些批示,算是做个准。先生在1994年9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举办的85生日祝会后写我的一封信中,提出“学无止境,找个地方大家再聚一聚,些新课题”的想法。我深深了解先生的心思。从1982年由他倡的考古现场会在河北省家口蔚三关考古工地召开并提出“三岔口”的概念起,连续数年他都是带头组织和参加类小型会并即兴做极有针对性和启性的言,其中重要的如:1983年在宁省朝阳考察山嘴址,提出“燕山南北考古”新课题;1984年、1986年在呼和浩特找到小口尖底瓶演变为三袋足器的实证并考察包史前祭祀迹等,提出“三北考古”;1977年考察杭州良渚在莫角山下关于“古杭州就在里”的对话和1984年嘉兴会称上海福泉山墓地“土筑金字塔”;1985年洞察即将在全国掀起的中国文明起源大讨论,在宁省兴城提出“古文化古城古国”;同年又在山西省侯马论述“晋文化考古”,提出晋文化“是中原和北方两大古文化区系的重要纽带”和“山文化庙冢是中原和北方碰撞的物”;1984年、1987年在四川省成都考察三星堆址提出“文化生点”;1986年、1987年考察长岛北庄址,提出“渤海考古”的新课题。90年代以来,他虽然不再下考古工地,但仍然站在第一线思考问题。1991年在河北省石家庄个“九州之首”的所在,提出“世界的中国考古学”;1993年到雁北考察后,帝国解体后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中,北方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形成所起的主作用印象深刻,遂在中国文明起源“三部曲”之后,又形成“三模式”的系概念。一系列考古界具有指性的点的提出,都是他经过实地考察或物,因景触情,激出的思想火花。

 

次到哪里去呢?

 

时值先生的第二本文集在《人民日》(海外版)道,香港《新晚转载。当任香港商书馆总编辑助理的小姐看到报纸后立即我打电话,希望出香港版,将先生的点向海外宣。我则转达了先生希望“出去走走”的想法。任香港商书馆总编辑万雄先生对苏先生的想法非常尊重,立即建并筹划由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出面,邀请苏秉琦先生到中大学,先生很快就收到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梁秉中院的正式邀函。不意去港的手正在,1995年初先生发轻梗,住在北京北苑361医院,出访暂时搁浅。此,万雄总编辑特意到361医院看望,见苏先生行虽然不大方便,但思想敏生,尤其是述了多使人耳目一新的史学点,令攻近代史的陈总编大有非“救”不可的迫切想法。于是果断决定,去不了香港,就在深圳接待。当然他很希望能提供条件让苏先生再写点什么。

 

先生是中国考古界的“尊神”(徐苹芳先生),他要去南方的消息很快就在京城文博考古界开。近些年来,大家出于关心先生身体的好意,一般不提倡他出远门,必去的,也要做好医、接待等各方面的准次去不去,考古界看法不一,多数人有所忧虑。那年,先生已是87,出备轮椅。不少人我不要担风险,甚至半真半开玩笑地,出了事你如何向全国考古界交代。此我也做深思熟的权衡,以去比不去好,问题是如何出行。坐机原本完全不在考之列,坐火是比理想的方案,可以从北京先到沙,沙有始到深圳的特快,可由此中,在上是两个晚上。先生听后,只了一句:“坐机。”于是出行方式就么定了下来,并决定由我和361医院郁佩玲女士陪同。国家文物局特意广省文物部打去电话,要求好好照

 

是去写作,先生只了三本,除了他的两本文集外,就是光直先生的《考古学专题》。看来,他是老习惯,以谈话为主。岭南的冬天,气候宜人。主人将我安排在新社香港分社深圳岭居,境幽雅,中取静,使先生在深圳期,心情一直非常愉快,谈锋甚健。因他在第二本文集的自序《六十年一梦》一文中,已有了“月不人,85的人应该多想一些后人要有个交代”的打算,所以次在深圳的谈话,以回忆为主。虽然如此,谈话内容仍高屋建瓴,处处新意,常在室外散步或有客人来访后,先生在事中,突灵感。有不少想法我也是第一次听到。谈话大部分已收入《新探》一,有的未及展开,如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同步性,提出“是从人类文明一元虑问题,因地球是独一无二的”。他对渔猎文化和渔猎文化出身的族在中国史上的作用价极高,说渔猎无国界,代表未来的趋势有孔子“有教无类”的“类”,是种族差别,“秦学燕”等,听起来都十分新。先生以,人类自己史的认识还很有限,“人类智慧累已有上百万年,万年太短,大多数是未知数”。

 

经过10多天的漫,材料已记录了半本子。着手整理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先生近年一再强考古学要“科学化和大众化”,如何达到先生所追求的目,成了难题。好在先生平写的文章大都深入浅出,次决定先选择书的各部分标题切入点。一天,他到科普界称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为“板块说”,先生说还是称“条块说”更确切些,于是就有了第四章的标题。有一天,到深圳博物,黄崇岳馆长说先生,我虽然没听您的,但您中国文明起源是“天星斗”,我完全拥护,于是第五章就叫了“天星斗”。至于第二章“学‘天’”,本来就是用的先生在《年青人的》一文中的一个标题;第三章“解悟与悟”近似于佛教的言,是他解剖仰韶文化后,研究考古文化如何“物又人”的深切体会和生表达。


的框架既已基本就,整理的速度也加快了。当我把“开”和第一章

相关内容
中古史纪念|田余庆先生的“治学段子” 2024-12-20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唐五代江南史研究的广阔天地——张剑光教授访谈录 2024-11-26
学缘中的恩情与亲情——深切缅怀恩师金普森先生 2024-11-22
张帆:中国古代史史料的类别与特点 2024-10-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